孟麗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練習,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大難題。學生作文沒少寫,老師也沒少指導,可是學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我們的作文教學經常陷入事倍功半的局面。平時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對頭。每到作文課,隨便馬虎了事;每到考試前,就猜題、押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學生缺少足夠的課外閱讀;缺少觀察及對日常生活的體念;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等等。我們應該審時度勢,更新觀念,大膽創新,努力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新路子。作文教學中,我注重學生這幾方面的培養:
一、積極參與生活,指導廣泛閱讀,積累習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驗過的事物勉強拉下來,那是必定失敗的勾當……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習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學習生活越充實,體會越深刻,寫作的基礎也越扎實。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開掘和充實生活,使學生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讓他們“有所為而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學生不能忽視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營養,積累素材。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不曾見到的情景,學到許多未曾通曉的知識,認識許多陌生的事物。這些都是習作的材料。
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用讀書來補充現實生活經驗之不足,用生活來豐富書籍里所未見,將直接的觀察體驗與間接的閱讀所學,兼收并蓄在“材料倉庫”里,它們將成為文章有益的血肉。
二、教會學生思考,指導學生運用素材
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為作文提供了充足的素材,素材多了就容易遺忘,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平時積累素材的好習慣,要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記錄。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喜怒哀樂的事情都及時地記錄下來。
在家里的花盆中種上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的生長變化,具體地寫出來;雙休日在家,幫助父母做家務,學習洗衣、燒飯、做菜,在做家務時注意勞動的過程、勞動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勞動中的親身感受;在學校的課間活動、體育課上和同學們一起游戲玩耍,記錄下游戲的步驟和活動的情景、大家的愉快心情;自己親手做的小實驗、小制作,詳細地記錄下來;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參觀、游覽、比賽等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參加后都寫下來……
這種記錄不是要求學生寫成一篇篇作文,而是用只言片語記下事情的經過,寫出自己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何感想,還可以把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寫活動分分類。當老師布置作文時,按照不同的要求,或在頭腦中浮現出寫作素材的各種各樣的鮮明形象,或在記錄中找到相適應的素材。這樣信手拈來,不僅免去了絞盡腦汁之苦,還能開拓思路,能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暢所欲言,“我口說我心,我心寫我口”。
三、注重習作評改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認真修改作文,使學生在評議中獲得啟發,再一次自覺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在選詞、用詞、表達、分析、比較等一系列修改活動中,不知不覺就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習作講評課上,教師可拿出已批改好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如何修改習作,其間,根據實際情況可安排質疑、討論環節在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感悟后,讓學生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葉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幾遍》一文中說得很明白“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 ‘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頭說說看。”即學生作文稿擬好以后,安排專門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的文章,邊讀邊感受,邊查邊改。一是感受情感強弱、停頓長短,查標點符號實用是否正確;二是感受語句是否含混別扭,查語句是否明白通順;三是感受語言的表達是否與內容貼切,查用詞是否恰當;四是感受內容是否雜亂,前后意思是否重復,查段落層次是否清楚。
學生修改完畢后,教師可組織全班同學對習作進行交流與品味,可請同學朗讀自己的習作,讀全篇、讀片段均可。對精品佳作和修改得當的習作,予以點評和贊揚,小作者也可以作介紹、談體會。師生在交流品味中,共同感受習作的快樂。
習作講評課后,教師應將修改好的習作收上來,根據學生修改的情況予以打分。個別學生仍需輔導的,可寫評語,或當面輔導。
作文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須循序漸進, 從識字開始培養學生的作文意識, 打消學生的害怕心理,從方法上正確指導作文。多年來,我一直在摸索總結,深受學生歡迎,他們習作的興趣越來越濃。相信總有一天孩子們會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