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可是,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歷不夠豐富,表達能力也較弱。他們邁向習作之門的腳步也剛剛抬起,于是,我在教學中注重積累生活素材,使學生樂于習作;引導學生編織七彩的童心世界;通過評價展示,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一、創設民主氛圍,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此,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實物、謎語、故事、圖畫、情境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們學校有利用早操時間在全校師生面前朗讀學生習作的習慣,樹立典型,讓學生的好作文得以較廣的傳播,對激發寫作興趣也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在此期間老師要做到多鼓勵、少批評。三年級學生在寫作中不是中心不明確,就是選材不典型,描寫不生動,更不用說錯別字、病句等毛病了。如果教師都按標準來打分、寫評語,學生就會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沒寫幾次作文熱情就會減弱。所以,對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來的作文,老師應以肯定為主,盡量挖掘出作文中的閃光點(如準確運用了一個好詞或好句等)給予表揚。這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大的促進。當然一味表揚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也是必要的。在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時,我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位置,與他們共同探討修改的方法,讓學生覺得老師尊重他們的意見,他們就會去想如何修改。在這樣的一次次的修改中,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興趣也相應增加了。當然,如果有父母的加入效果就更好了,父母的不斷支持和鼓勵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積累生活素材,使學生樂于習作
學生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迷人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心情愉悅,愛美之心升騰起來,那初升的太陽、遼闊的田野、清澈的小河、無名的小花,都是大自然精心為學生準備好的豐富的題材。“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一切創作都離不開生活。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接觸社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把學生帶到思維與語言活的源頭,在社會生活中,在廣闊的天地里,積極地去體驗生活,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習作素材,并分類進行積累。這樣,作文時學生就有素材可寫、會寫,樂寫。
當學生置身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他們因好奇而躍躍欲試,因親身體驗而了解社會,真正品嘗到了酸甜苦辣種種滋味,所以急需傾吐。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可見,學生的作文來源于日常生活。例如,讓學生寫《記一次有趣的活動》,如果硬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即便他們曾參加過什么精彩的活動,也不一定能寫好、寫活。基于這種思想,我在作文課上特意安排了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室外分組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小雞找窩”“跳桿”“保護莊稼”“立定跳遠”“一分鐘跳繩”等。活動之后回到教室,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及活動場面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學生把參加過的活動用最真實的語言逼真地表達了出來,形成了一篇篇優美動人的好文章。
三、童心飛揚,編織七彩世界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兒童生活天真爛漫,充滿幻想。一次次的習作練習,使我一次次地欣喜不已,七彩的世界一次次地在孩子的筆下生成。在教學中,我會利用游戲創設情境。由于是玩游戲,學生的興趣非常高,都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的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也比較生動。如《吹泡泡》這次習作,孩子們想象豐富,精彩紛呈,在他們的筆下,一個個不起眼的泡泡,都是那么美,都具有生命,都富有靈性,都和他們自己一樣頑皮可愛。他們在習作中這樣寫道:“泡泡的樣子有大有小,大的像蘋果,小的像珍珠,連在一起的像一串串冰糖葫蘆。一只只,一串串的泡泡,飛呀飛呀,飛到了草地上,草地上開滿了泡泡花;飛到了花朵上,像給花兒送來了五顏六色的花芯;飛到了綠樹上,被小鳥發現,以為什么好東西,一下子啄破了……”
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會盡情展露出自己的靈性,更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和伙伴的大好時機。只有積極地投入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才能進一步激起學生寫話的興趣。
總之,習作教學要從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入手,引導學生做好知識與能力的儲備,使他們的作文扎實起步,真正成為交際之必需,創造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