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偉
“作文難”這幾乎成了大多數小學中年級教學的通病。每當語文教師把作文題目寫在黑板上時,大多數學生都免不了抓耳撓腮,過了半節課還在“望題興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想:主要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豐富,課外書籍看得太少,知識面太狹窄,語匯太貧乏。尤其缺少細致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在多年中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讓學生把握好這一環節,才會終身有益。因此,我平時留意作文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探討。
一、豐富學生生活,開放作文素材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那么心聲來自何處?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所以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帶著情感豐富生活,感受生活。光看是不夠的,看多了就會麻木,生活化作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與生活親密接觸,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處處有作文,給學生樹立“四季變化皆是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的信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現實社會中去獲取習作的源泉,教師可以親自帶學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打掃街道,做為人民服務的“小紅帽”,早上帶學生去菜市場做做志愿者,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這種實踐活動,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認可,增加學生的自豪感,還可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高尚的勞動情操。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豐富了生活經驗,提高了對生活的認識,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一切的體驗、感悟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學生在參與生活的過程中獲得了體驗、感悟,從而成為作文的素材,我們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素材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生活實踐的感受。如學會某種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做了某件好事受到他人贊揚的歡樂;遇到某種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一定的責難、誤解甚至諷刺打擊時的憤慨……引導學生應善于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倉庫”之中,素材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以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二、注重習作素材的積累
新課標非常重視綜合性學習,我在習作訓練教學中也嘗試運用了綜合性學習,這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溝通”上。
1.注重作文訓練與各科教學的溝通。如自然課中的小論文習作,音樂課中的歌曲欣賞,勞技課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讓學生訴諸筆端。
2.注重課堂習作。訓練與課外、校外、社會生活的溝通,為學生提供“熱點話題”論壇。如“話說環保”“我看上網”“二十年后的暢想”“我自立我自強”習作話題等,促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發現,讓學生有事可寫,有感而發。
3.注重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溝通。教師要開展與閱讀相關的活動,如組織學生辦文學小報,誦讀比賽、讀書會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作品,觸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與情感,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引導到大千世界中去。
三、多讀勤練,逐步提高習作能力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再明白不過了,多讀勤練是習作的唯一秘訣!對于讀書我的理解是:好讀書、讀好書、習慣讀書。養成讀書習慣,就是教給學生一樣終身受用的法寶。我認為要提高作文水平,首先應該讀兩方面的文章,一是同齡人的作文選,二是名家名篇。前者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誘發學生習作的競爭心理。每次在評講作文時,我都會把學生的范文制成幻燈片,讓學生讀,然后下批語,學生的評語雖然沒有老師評語那么到位,但卻說出來心聲和見解;后者講究文章的技巧和詞句的錘煉,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優美的語言,還能學到做人的道理,獲得思想上的啟迪。我要求學生每天朗讀一篇優秀作文,并把好詞、好句、好段和感受用讀書筆記的形式寫出來,再根據文義擬定一個主標題和配上一幅精美的圖畫。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像蜜蜂一樣博采眾家之長,吸取多篇文章的精華化為自己習作的營養,釀出自己的蜜,不但學生習作能力逐步提高了,而且版面設計也越來越精美。
四、多些表揚,少點批評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無論寫得怎樣,都要首先給予肯定和表揚,畢竟都有其閃光點,有好的一面,在表揚之后,委婉指出不足之處,讓其知道作文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才能增強自信,提高寫作興趣,樂于多讀多寫,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作文內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詞、造句方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也要給予表揚和贊美,讓其產生寫作興趣,能夠勤讀多練。如果教師在評學生的作文時,批評的多,表揚的少,那無形中像潑了一盆冷水,使之對寫作文的熱情傾刻間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懼感,對提高寫作水平更加不利。
總之,我們平時只有鼓勵學生多留心周圍的生活,多思考,多觀察,多給學生動嘴說、動筆寫的練習機會,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模仿例文,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習作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