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梅
【摘 要】
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和主動性。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樂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精彩 引趣 合作 創新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觀點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的導向,它告訴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應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一、導語引趣,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教師如果經常設計一些有趣味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我采用巧設問題,激趣導入法:同學們,你們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被我國廣大讀者們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這樣很快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又如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課時,我采用借圖導入法。課前,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縣城簡要交通圖,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明天想去九龍廣場活動,可是,沿著哪一條路出發呢?你們能看圖幫老師設計一下路線嗎?”此時學生暢所欲言,老師隨即小結:哇,路線可真多呀!老師發現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4課(板書課題: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樣的導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放飛心靈,合作探究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在語文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立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 “異想天開”。讓學生在五拘無束的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語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然后將課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來的認識兩部分,引導學生精讀。精讀童年這部分,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當“我”寫了第一首詩后,母親是怎樣評價的,“我”的表現怎樣?(2)父親是怎樣評價的,我有什么反應?(3)父親和母親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我讓學生根據以上問題,四人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孩子們充分闡述觀點,在討論中交換思想,交流看法,使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中,明白了巴迪的爸爸、媽媽雖然對他的評價完全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教學中,我還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有的孩子討論有關“愛”的問題,有的選擇“幸運”的問題,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教師力求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變寫為說,創新作業方式
素質教育,是教育根源的回歸,其要義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種教育觀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得到了重視,然而作業這一環節卻依然存在教師說了算的情況。這樣的作業,嚴重地壓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新自主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那么,如何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創新、自主的方式設計作業,能培養學生作業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生動活潑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設計作業時,要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書面作業與口頭作業、視聽作業、動手作業相結合,將聽、說、寫、玩、用相結合。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小學作文教學是從聽到說、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如果能運用恰當的文字來進行口頭表達的話,那么書面表達能力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特別重視在課外作業中進行說話能力的訓練。利用每周一的早讀課,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有趣的、有意義的小事說給大家聽;把自己從電視、書籍上看到的感興趣的內容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這種變寫為說的作業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積累了大量的寫作材料。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精彩,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我們的課堂只有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才會使孩子們有信心、有力量愉快地邁好前進的每一步,走出一片亮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