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虎雄
在我的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這樣幾個故事:
故事一:2012年10月26日,大課間結束,六(1)班的小莉頭暈,突然走不動,渾身冒冷汗。班主任張老師立刻將她抱到醫務室,醫務室的潘阿姨一看,小莉伴有昏迷和嘔吐,要求馬上送醫院救治。聞訊趕來的校領導和幾位男老師,立刻用擔架抬起小莉,送往最近的永鼎醫院。一路上,細心的老師讓小莉側臥,頭稍高,防止嘔吐物阻塞呼吸;班主任一路鼓勵半昏迷的小莉要堅強、要挺住。永鼎醫院初步診斷“顱內出血”,要立即手術。由于是大手術,醫院、學校立刻聯系了蘇州兒童醫院,前往救治。蘇州檢查確診為顱內動靜脈畸形,長達幾小時的手術,成功摘除了畸形部分。蘇州的醫生說:這種情況我們遇到多例,能像小莉那樣得到及時救治、恢復良好的,幾乎絕無僅有。——感謝我們的老師,將每一個兒童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一有情況,冷靜、迅速、溫暖、合作,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跟時間賽跑,在死亡線上拽回了一條活生生的生命。
故事二:二期工程即將竣工。我的搭檔朱書記——工程建設的總負責人跟我說,有一個校園景點,我擅作主張,沒有跟你商量,請你支持我。朱書記要買一塊大石頭,一劈為二,左邊“精誠所至”四個大字,右邊“金石為開”四個大字。朱書記說,字要用魏碑體,魏碑體,內直外圓,像你的人。朱書記說,跟你共事八載,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從半信半疑到為你的教育追求所感動、辦學理念所折服,石頭和字,本身對孩子有意義;又記錄了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情懷,對實小的后人也有意義。——我不記得哪些地方感動了書記,也不知道書記什么時候想到要這么塊石頭,只慶幸自己遇到了這么好的搭檔。
故事三:張學青和管建剛,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都在我們學校,都是語文教學的專家。都說“一山不容二虎”,他倆卻從沒紅過臉。一個周日,兩人都從外地講課回來。建剛先到虹橋機場,不一會兒學青也到了。一下飛機,學青給建剛打了電話。建剛說,你慢慢走,我幫你買好車票。他倆會合后沒多久,17:30的車到了。建剛讓學青先上車,玩笑道,我還要等一個人,下一班走。虹橋回吳江的車票一向很緊張,接學青電話之前,建剛已買了17:30的票,等他回過去幫學青買票,卻發現這一班車已經沒票了,只能一小時后了。建剛將17:30的車票,塞給學青,女士優先嘛。回來聽學青講起這個故事,我的心中也很溫暖。我為學校能有這么好的老師、這么溫暖的情誼而自豪。
學校文化是師生共有、共生的。不少人覺得文化是個“虛”的東西。我卻感覺文化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在我們的心里。這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考量出我們學校文化最真實的聲音,也對我們的校園文化做了最好的詮釋和表達。我從上面的故事里,讀出了學校“為他人著想”的道德價值取向,也讀出了“融”“容”的行政文化和“大氣”的教育追求。
這一個個故事就是一個個“文化坐標”,從這些故事里,你可以窺探到一所學校文化建設的程度和真實的內涵。我想,只要我們的“愛德·求真”的校訓傳承下去,我們“生動·大氣”的教育繼續發展下去,這樣的故事還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