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教育”提出的背景
《無錫市玉祁中心小學自然教育綱要》(下文簡稱《玉小自然教育綱要》)及其標準的核心內容,是關于自然教育思想的校本化理解、表達和實施標準。
我們提出自然教育,主要基于對學校發展歷史和現實需要的思考,體現了我們的教育價值觀和貴在行動的實踐取向,寄托著我們的教育理想和信仰。在自然教育理論校本化方面,我們強調理論的批判、創新和重構,逐步形成學校自己的教育理解和話語系統。在實踐操作上,強調轉知成智,進行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學校服務于學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自然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對于我們來說是富于挑戰的開創性工作,我們既滿懷教育深情,又力求發揚理性精神,大膽創新,務實嚴謹,有計劃有步驟地扎實推進。
1.基于對學校品質發展的主動定位
玉祁中心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現代經濟學家孫冶方等大批人才。梳理學校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學校的校訓“樸實篤學”,是我校辦學風格、校本特色、人文色彩的集中體現。特別是“樸實”一詞,樸之本義為材質,也就是不浮華,而質則含有實之義,所以“樸實”作為校訓,意味著回歸本真。顯然,這種百年文化積淀所形成的精神,與自然教育的核心思想一脈相承,渾然天成。
玉祁中心小學還是一所辦學特色鮮明的學校。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校因開辦“小紅花錫劇班”而成為當時頗具影響的錫劇特色學校。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連續十幾年蟬聯無錫市小學生排球比賽冠軍,并多次獲得江蘇省小學生排球比賽的冠軍,成為江蘇省小學排球傳統特色學校。新一輪課改以后,學校單項發展的項目特色更是層出不窮。回顧學校特色發展的歷程,我們深切認識到學校發展需要特色,但要防止學生被特色化,不能為特色而特色,也不能僅僅局限于項目特色,而應該豐富和拓展學校內涵,不斷提升學校品質。而對于學校來說,品質是什么?品質就是符合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標準,只有基于學校品質的標準化的特色創建,才有真正的意義和生命力,也只有通過標準化的特色創建的學校品質,才有豐富的內涵和持久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這種注重品質內涵的標準化的特色創建,使學校發展方向更明確,目標更集中,路徑更清晰,步伐更堅定,也更有利于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2.源于對當前教育現狀的深度剖析
當前的教育存在著眾多復雜的問題,有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設計問題,有重文化學科課程輕綜合實踐類課程的結構性問題,有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體質普遍下降的共性問題,也有諸如個別學校和教師不在狀態的異常性問題,如此等等的問題形態和問題性質不一而足。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審視問題的視野、研究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智慧。
問題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關鍵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透過比較而產生的差距,在應有現象與實際現象之間去發現問題。比如學校層面,缺乏現代學校應有的主體性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往往習慣于被動接受,表現為跟風趕時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云亦云或唯唯諾諾等等。比如教師層面,有清醒的無奈,苦于教育體制、社會評價壓力等等問題的困擾,也有糊涂的平庸,缺乏對教育本質的真正把握,以及從教應有的技能本領等等。我們需要有透徹的教育理解,需要有這種教育理解的認知建構過程,更需要有這種教育理解轉化為標準化建設的實際行動。
自然教育之于我校的特色建設,不僅僅是品牌標識,更是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打造。在教育改革的突破上,自然教育作為核心價值觀,作為決定學校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深層次要素,其建構的過程必然觸及教育的內核,必然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必然全面而深刻地影響著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面貌。
3.出于對教育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建構
學校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文化軟實力的靈魂,凝聚著師生共同的價值理想、教育追求和行動原則,維系、激勵和約束著學校中所有成員的行為。
但價值認同不等于價值智慧,自然教育如果沒有個性化、實踐化,沒有轉變為教師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沒有成為教師教育實踐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實現。由于自然教育內涵豐富,不能通過簡單傳授、灌輸,強加給教師,必須經過一個內化的過程,達到知行的統一。我們組織全體教師主動全程參與,將自然教育的內在構成要素進行邏輯性的組合,使它成為動態、開放的價值表述系統,并逐漸成為教師心目中“最好的教育”的價值標準。
同時,我們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發展的現狀,通過對教育問題的價值判斷實踐來獲得和提升價值智慧。比如,不少學校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學生不能順其自然地成長,如同被關在“大棚”并打了催長素的假性成長,使他們的身心缺少身體和內心應有的自由,成為學習的奴仆。不同的人,先天稟賦和興趣愛好不同,卻被成人牽著鼻子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這能是自然教育嗎?
自然教育真正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學校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還要有長期的規劃和實施的方略。在省教科院專家的智力支持下,我們集中全校智慧,開始了自然教育的頂層設計,制定綱要和標準,力圖構建實施自然教育的最佳路徑。
二、自然教育研討和《玉小自然教育綱要》及其標準的起草過程
第一階段,自然教育初步形成的摸索階段
2006年,校長提出了什么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議題,教師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和討論各種表述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提法,如:自覺教育、整合教育、生態教育等等。
2008年4月21日,學校組織開展了《愛彌兒》讀書沙龍活動,有意識地進行啟發、引導,全校教師開始了對“自然教育”的探討。
2008年8月16日,“自然教育”第二次研討活動,省教科院領導專家蒞臨指導。重點思考三個問題:如何進一步認識“自然教育”?如何從學校實際出發構建自然教育的學生觀、課程觀、質量觀?如何推進自然教育的校本化實踐?
第二階段,自然教育主題研討的學習階段
2008年10月—2009年6月,學校圍繞自然教育列出十大主題,組織全校教師(有時邀請部分家長、學生參加,或參加調查測驗)開展系列論壇活動。
我們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學習。圍繞主題,學習在先,論壇在后,可以進行文獻學習、專項研讀;二是研討。小組研討,形成論壇框架,分層次、分角度,切入主題,并分工落實任務;三是寫作。人人寫論文,并進行評比,評出最優論文、最佳論者、最佳組織獎。
我們落實了三大措施:一是專家指導,聘請專家成尚榮先生為論壇導師,對每次論壇進行現場評點和提升;二是組織管理,建立校長室、教科室等部門參與的組織協調、策劃管理網絡;三是目標導向,建立教師考評獎勵機制,預期論壇物化成果。
具體路徑有六個方面:一是圍繞題目選擇相關經典讀物、代表性文章作深入閱讀、學習;二是形成自己初步的認識(觀點),列出發言提綱;三是小組交流,推選主題發言;四是寫成文章;五是參加論壇,由各組推選出的中心發言者進行盡可能全面系統的主題演講,大家圍繞主題發言展開討論;六是形成全過程的紀要與反思。
第三階段,自然教育標準制定的提升階段
2009年6月—2010年,學校組織全校教師進行了自然教育標準的制定。根據學校自然教育的發展需要,經多方調研、訪談、分析、問卷,反復研討磋商,確定了8個自然教育標準項目:本真兒童、愛心教師、生活德育、經驗課程、快樂體育、多元評價、自覺管理、責任文化,分8個小組擬定初稿,逐個研討,一一確定。這項工程從啟動到定稿,經過多次反復,歷時一年之久。
第四階段,自然教育“一綱八標準”的實踐階段
2011年5月3日,省教科院王一軍等專家與學校中層骨干一起構建自然教育綱要框架。由發散到集中,從具體到概括,逐一形成了自然教育綱要的框架內容:理論詮釋、基本原理、培養目標、主要內容、行動要點、資源保障、環境營造……三個月后,《玉小自然教育綱要》新鮮出爐。
從此,學校圍繞“一綱八標準”,反復進行修改和完善,一邊進一步加深學習和理解,一邊聯系工作實際扎實推進。
三、《玉小自然教育綱要》及其標準的主要內容
自然教育是我們長期實踐素質教育的經驗概括和總結,是我們校本化教育理論的“根”,更多的屬于素質教育認識論的范疇。
《玉小自然教育綱要》和標準及其實施,則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樣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標準化建設的探索,強調操作和實踐的統一,更多的屬于素質教育方法論的范疇。
我們在省教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同時參考國內外有關教育實施標準,以“前言”“概念詮釋”“要素分析”“水平標準”(實踐標準)“實踐行為變革目標”“實施建議”六個塊面,形成規范性文件,具體闡述我們的自然教育主張及實施方案,確保學校自然教育的整體實施與推進。
1.前言
闡述該項標準與自然教育的關系,反思本內容在傳統教育中存在的缺陷,闡明制定此標準的原因和意義。如“愛心教師”的前言——“自然教育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研究學生、發現學生,需要教師更有耐心、寬容心、責任心,這些愛心表現不僅是教師一般職業道德要求,更是踐行自然教育的根本索求和前提條件。”
2.概念詮釋
首先是對此標準定義的界定,然后是強調要義,體現實踐核心理念。如“生活德育”的概念這樣敘述:“生活德育就是在自然教育的理念觀照下,將道德教育融入學生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交往實踐中提高道德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情感,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獲得道德影響,在具體經歷中實現道德自覺,在生活與德育的有效融合中培育道德素養的德育模式。生活德育的目標源于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基于學生自主發展需要,它強調學生生活經驗的增長。內容來自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來自于學生能理解與接受的體現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的事件與人物。方式強調師生有效對話,重視教師示范和引領,強調學生自主體驗和自然生長。評價注重日常的行為表現,強調評價的多元性。生活德育強調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關系是生活德育的出發點,它是學生真實情感驅動的過程,是學生自然社會化的過程,同時生活中的交往活動是德育的主要途徑。”
3.要素分析
對本項內容實施的主要操作因素進行分析,解釋,強調行為規范的內化、教師示范的熏陶、真實參與的體驗、活動感悟的柔性、同伴互助的友好、學科育人的滲透。如“經驗課程”的要素概括為“背景觀照、目標生成、自主探究、活動體驗、多維對話、教師引領”,“多元評價”則為“標準多樣、內容開放、自評為主、注重質性、強化教育”。
4.水平(實踐)標準
首先明確教育的目標,讓教師明確到底應該怎么操作,達到什么水平,提供評價的依據。如“生活德育”的一級指標是四項:健康快樂的生活、尊重友好的生活、責任愛心的生活、聰慧創意的生活,二級指標有“身體健康、給予信任、交往和諧”等11個,另外根據低中高三個年段又細分為幾十個三級指標,真正讓每一位教師有法可依。
5.實踐行為變革目標
重在分析并闡明與原有教育行為目標的區別與變革,追求無痕的、有效的教育行為效果。如“愛心教師”必須“改變原有對教師的剛性統一的外在要求為柔性的、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要求;改變原有基于學校的發展行為為基于教師個體的發展行為;改變原有孤立的教師培訓為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學、研一體化的教師培訓;改變抽象的教師專業發展為以愛心為主題型的教師專業發展;改變原有控制式的校本教師研訓為服務式教師研訓;改變原有的統一的教師評價為基于自然教育的專題性評價。”
6.實施建議
強調指導性,不再進行概念的詮釋,而是以自然教育的思想為引領,直接告知該怎么做。如“培養本真兒童”,我們可以從“認識兒童、賞識行為、榜樣選擇、活動平臺、交往行為、個別化教育”等六個方面,找到相應的操作策略與方法。
四、對自然教育涉及的幾個重要和爭議問題的簡要說明
第一,自然教育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我們強調對教育的本源性的深刻理解,強調對教育整體性的全面把握,概括為自然教育“三三三”,即三來源三要點三特征。形成的三來源:一是以盧梭、杜威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流派,二是道家的教育主張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三是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經驗總結。含義的三要點:一是在自然中受教育,二是在教育中求自然,三是學生的自然發展。實踐的三特征:一是回歸兒童,二是以學論教,三是自主發展。這里體現了回歸教育的本源、關注人的本性、著眼兒童的存在(而非生存)的教育理解。因為教育是“使人成為人”(康德語)的事業。人首先是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人的生存問題,從生存的意義出發,才有“人才”的價值,但存在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一位的。教育是為了人,基于人,通過人,達到人。只有從哲學層面徹底和純粹的理解,才能夯實推進素質教育的思想基礎。
第二,“回歸兒童”是永恒的教育命題,是教育改革的新走向,也是自然教育的核心要義
我們認為,只有認識兒童發展的特點,尊重兒童發展的規律,才能從更廣闊的領域去挖掘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生命潛能,尋找兒童自主發展的最佳路徑,提升兒童的生命質量,幫助兒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體的、個性的自主和諧發展。正如劉曉東先生所寫的那樣:“童年的生命是整個生命進化歷程的濃縮,其中保藏著生命進化歷史中的種種奇跡、種種珍寶。我們的責任是:敬畏、認識、探索、珍愛童年,為童年提供適當的物質和精神食糧。我們應當尊重童年寶庫中的本能、興趣和需要,讓它們充分地表現、表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對其壓制、扼殺或揠苗助長。對于我們來說,每個兒童都是生活中的人,他們不是符號,不是有待于塑造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處于變化、發展之中,永遠是新的,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每一個兒童也是個性獨特的人,一個兒童就是一個世界。正因為如此,教育才具有生機和活力。”
第三,“以學論教”的本質就是以生為本,強調學生的有效學習和自主發展,這是自然教育的根本要求
聚焦教學的價值,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為主人、學生為主體必然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要義。“以學論教”實際上包含這樣幾層意思:第一層,以學促教,教學一定要以學為主,以學生的學習活動逐步代替教師的教學過程;第二層,以學定教,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出發確定教學內容及方法;第三層,以學評教,教得好不好,讓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說話,看學生是不是從學會到會學;第四層,以學改教,以學生的學習來改進我們當前的教學。
“自主發展”是教育的理想目標與境界,是自然教育的核心問題,它讓我們找到了兒童發展的內在動力、基本方向,教育的全部意義與價值得以凸顯。“讓兒童慢慢長大”“讓兒童自己長大”“讓兒童快樂長大”,這三句話是孩子發展的狀態與結果,最本質的還是自主。
第四,“快樂體育”是基于體育學科的特點,實施自然教育的策略和途徑之一
快樂體育既是一種生活習慣,又是一種體育活動;既是一種思想行為,又是一種體驗,是保障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快樂體育崇尚體育活動的精神性,也遵循科學的體育活動規律。八個標準實際是自然教育實施的八個重點領域,內在的關系雖然有一定的相互影響,但沒有嚴密的邏輯性。快樂體育是自然教育實施的突破口,能收到借鑒、引領、推動的作用,隨著自然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還將對此進行更多的補充和完善。
第五,“本真兒童”與“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本真兒童就是自然率性、真實的兒童,意味著順其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而人的天性里面僅兩點足以證明“人是有責任心的”。一是求生的本能。“有些人認為生命沒有價值,因為它會完結。他們沒有看到也許可以提出相反的結論:如果生命不會完結,生命就會沒有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每時每刻生命有失去的危險,才使我們感到生命的寶貴。”“死亡創造了責任”,可以說人的負責精神與求生的本能同在。二是追求自由的本性。自由的核心就是自主,既包括“免于強迫”,也包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計劃去做某事”,因此自由既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可以“免于強迫”,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計劃去做某事”,在消極和積極的選擇里面,自由與責任達到了統一。所以我們說“責任心”與培養本真兒童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從中還告訴了我們培養責任心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們認為“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作為培養本真兒童的核心目標,是恰當和有意義的。因為任何學校提出的培養目標,只有體現了教育目的的本質,才具有價值。“責任心”作為人的自身自由充分發展的要義,指向了比較深的“人性”的層次,而對于社會要求人的規定性來講,人的責任心更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品性,對照當前的現實,培養人的責任心更是刻不容緩。所以,無論從教育對人的要求,還是從人本身個性的、自由的發展需要來看,“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兩者深刻的本質的揭示和深刻的價值取向的匯合。
縱觀當前不少學校提出的培養目標,我們或許克服了在培養目標內涵上的窄化或泛化,在培養目標表述和意義揭示上的虛化。我們認為,“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學生易懂易做,具有了實實在在的引導和激勵作用。2008年提出來時的表述為“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后來改為“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樣一改,體現了自然教育“涵養化育、樂習踐行、自然天成”的意蘊。
自然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對應試教育的一種反撥。目前,我校的自然教育已完成了頂層設計,正在努力轉化為實踐操作的過程。我們的課堂已稍見自然教育(理念)的端倪,但還沒形成系統化的操作策略要點;“自然教育”的理念如何與“精致化”的追求有效整合?自然教育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該怎么提高發展教師……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提煉歸納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加快探索的腳步。
(陳衛平,無錫市玉祁中心小學,214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