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芳



一、前言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自90年代就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兩校學術交流頻繁。2014年,千葉工業大學設計科學科獲得日本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會)資助,邀請哈工大10名工業設計學生到千葉工業大學進行設計交流,2014年10月14日至10月22日,開始了日本設計體驗之旅。
二、日本設計見學之--設計在于細節
(一)設計無處不在
哈工大學生設計代表團一行十三人10月14日日本時間下午3時到達千葉工業大學新習志野校區,入住千葉工業大學今年剛落成的桑蓬學生寮。
圖1 宿舍門前合影
(1)精細化管理,充滿人性化設計
千葉工業大學的學生宿舍管理嚴格,男女隔離居住。進入宿舍首先需要臉部識別,通過后再刷卡進入宿舍。進樓后,脫鞋光腳走到自己的鞋柜。存放鞋,換上拖鞋,乘電梯來到自己房間。宿舍一人一個房間,進房間通過密碼鎖進入,房門有關門器自動鎖門。
圖2 宿舍平面圖
宿舍樓內分成三個區,中間是公用區,如洗漱間、衛生間、儲藏間等,兩側為宿舍。宿舍一側朝向東京灣大海,另一側則俯視校園。每個房間大約10余平米,房間視野開闊,房間內配有空調、換氣口、兩組儲物柜、學習桌椅、臺燈、單人床等設施。
圖3宿舍內部
(2)設計從細微處入手,拒絕粗劣產品
宿舍內臺燈是可調臺燈。亮度可無級調節,上部的燈源的方向也是可調的,使用起來既舒適又方便。宿舍內電源也非常人性化,插頭可以轉動將近360度。同時,電源插座嵌到書
圖4 宿舍內臺燈 ? ? ? ? ? ? ? ? ? ?圖5 宿舍插頭與插座
桌上,書桌上插頭接到墻上電源,這樣書桌上幾個插孔就可以方便使用了。
整個8樓一共有56個房間,東西兩側各有28個房間,分成三個居住區。樓層每個居住區各配有自習區、娛樂區、洗漱區、如廁區。
圖6娛樂區 ? ? ? ? ? ? ? ? ? ? ? ? ? ? 圖7自習區
整個宿舍設施充滿設計與人性化。雖然是學生宿舍,設備堪比星級酒店。洗漱間備有消毒液、水龍頭是TOTO品牌、自動感應出水、自動感應亮燈。干凈整潔,可同時供3人使用。自習區共有8個座位,每個座位一個隔區,并配有電源與臺燈。如廁區開關燈是聲音感應的,進入廁所需更換拖鞋。小便池為TOTO品牌,自動感應沖洗。大便器更是令人驚訝的全自動座便器。廁所內配有坐便蓋消毒液,可以消毒坐便蓋;座便蓋具有加熱功能,坐上感覺溫暖舒適;座便器能夠開啟除臭功能;消除如廁不雅聲音功能;便后人體自動沖洗功能,且沖洗水量、方向均可調整,真是人性化極點。
圖8 宿舍廁所
(二)設計三言兩語
看似奢侈,實為精細、精明。眾所周知,精美的東西,使用者會格外愛護,所以使用的壽命會更長。盡管精品價格高些,但性價比反而更好。日本學生宿舍設施充滿設計考慮,既體現了人性化的一面,也培養學生愛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考慮生活中的細節設計,客觀上起到了節省自然資源的目的。設計不僅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減少很多廢物從而起到保護環境資源的目的。
三、日本設計見學之設計課題研究
(一)設計研究分組
本次設計見學活動參加的學生共有25人,日本15人,包括修士、研究生與高年級學生。日本的修士相當于國內的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是沒有學位的修士;中國哈工大學生10人,其中2名1年級研究生, 3名2年級學生、4名3年級學生、1名4年級學生,4男6女。中日學生混合分成四組,每組幾乎均分哈工大與千葉工業大學學生。研究的課題是通過現場觀察、訪談等方法,利用手繪、照相、網絡檢索等手段,對比中日兩國街道建筑、服務設計等特點,進行設計調查。設計小組最后將利用PPT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圖9設計研究小組
圖10 設計答辯
(二)設計研究與答辯
設計活動于到日本第二天下午分組、布置任務、分析研究方案,然后分頭深入市區調查與研究;第三天各組學生分頭收集資料;第四天上午各組分別匯合匯總研究材料,下午三點前補充展示材料,三點開始用PPT形式分別匯報研究成果。
四個研究小組展示方式各異,充分反映出年輕設計師的張揚個性。第一、第二組中日各一個學生主講,其他學生補充,從不同的視角,列出中日街道建筑的差異及原因。第三小組組員不分主次,輪流上陣,就像表演節目一樣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現出來。由于中日師生基本不懂對方的語言,所以各自以母語表達設計成果,偶爾夾雜一點對方的語言,整個匯報既嚴謹而又不乏歡樂,尤其在他們用不熟練的外語表達設計成果時。最后一個小組獨具匠心,大家都用英語展示設計成果,讓臺下的人對他們勇于挑戰的精神充滿贊賞。
(三)設計點評
學生們答辯完畢,日方教授請我們中方教師點評各組研究成果。這次的共同研究盡管研究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雙方設計交流活動內容嘗試與學生對研究成果的現場表現力。中方點評教師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交流、勇于表現,鼓勵學生發展合作研究,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中方教師又請日方學科長點評結束這次設計研究項目。
圖11設計點評
然后是茶歇時間,教師、學生私下交談。六點鐘各組學生離開工作室到市內感興趣的地方自由聚會。通過這次活動,各組的中日學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除了師生共同聚會,中日雙方學生幾乎每個晚上都聚會到很晚時間,私下交流生活、學習、設計與就業。擴大了自己的交流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