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發布《冷鮮禽加工經營衛生規范》,這是該省第一個制定的規范類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適用于浙江省境內冷鮮雞、鴨和鵝的加工、冷鮮鵪鶉和鴿子,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該《規范》對冷鮮禽生產經營過程中檢疫、屠宰、貯存、運輸、檢驗、銷售等環節中場所、設施、人員的“安全衛生要求”進行了規定。《規范》對冷鮮禽并沒制定具體的產品保質期,但要求企業根據科學研究實驗結果自行確定保質期,超過保質期的產品不得銷售。該《規范》明確規定所有進入市場的冷鮮禽都要有“一證兩標”,即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相關部門出具的檢疫合格標志、企業自己的產品信息標識,散裝冷鮮禽產品的外包裝也要有“標準身份證”——至少要標明5項內容:產品名稱、加工日期及保質期、企業名稱、地址及聯系方式、運輸及貯存方式。《規范》對冷鮮禽加工經營的溫度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比如禽胴體在宰殺后1h內中心溫度要冷卻至7℃以下,儲存中心溫度應保持在0℃~4℃之間。
冷鮮禽的“浙江標準”,最重要的就是解決了“什么叫“冷鮮禽”的問題。其他省份的冷鮮禽類在浙江省的銷售經營,也要符合該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下月起,浙江省多部門將聯合執法。市民在日常消費中,若發現冷鮮禽貯藏、銷售或其他環節中,出現不符合新規范要求的行為時,也可向當地市場監管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