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緩 邱華 張帆等
摘要:利用不同形貌填料間的架橋、插層等“協同”效應,將一定比例的碳黑、短切碳纖維、碳納米管、納米石墨微片復合作為導電填料,加入到聚丙烯酸酯壓敏膠中,采用溶液共混法超聲分散,得到導電填料添加量少、導電性能和力學性能良好的導電壓敏膠。
關鍵詞:復合導電填料;形貌;協同效應;導電壓敏膠
在傳統電子封裝工業領域,Sn/Pb焊料被廣泛使用,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Sn/Pb焊料對環境的危害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Sn/Pb焊料的主要替代物,導電膠粘劑相較于其他金屬焊料具有許多優點,如對環境友好,封裝溫度不高,操作步驟簡單,分辨率高[1]。導電膠是由提供物理機械性能的樹脂基體(環氧、硅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等)和提供電性能的導電填料(金屬填料、碳系填料等)組成的具有粘接性能的導電高分子復合材料[2]。目前市場上使用的導電膠多為單一形貌填料的導電膠,通常填料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導電膠的電性能才能滿足實用要求[3],但是大量填料的加入會使導電膠的機械性能大幅降低,并且填料易在基體中產生團聚現象[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以聚丙烯酸酯壓敏膠(PSA)為樹脂基體,采用不同形貌的碳系材料如碳黑、碳納米管、短切碳纖維、納米石墨微片等復合作為導電填料,利用不同填料間的“協同”效應[5]制備出復合導電填料/聚丙烯酸酯導電壓敏膠(ECPSA),并研究了導電性、熱穩定性、力學等性能。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與材料
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甲酯(MA)、2-丁酮(MEK)、引發劑,分析純,西安化學試劑廠;納米石墨微片(NanoG)、碳納米管(CNTs)、碳纖維(CF)、導電碳黑(CB),工業級,南京吉倉納米科技有限公司。
1.2 導電壓敏膠的制備
1.2.1 壓敏膠的制備
在裝有電動攪拌器、回流泠凝管、溫度計和氮氣導管的四口燒瓶中,加入BA,MA和MEK,邊攪拌邊緩慢升溫至70~80 ℃,然后加入引發劑,保溫反應1 h后再加入剩余引發劑,反應生成無色透明的黏稠液體,降溫冷卻,再加入MEK稀釋,即可出料,得到固含量約50%的聚丙烯酸酯PSA。
1.2.2 導電壓敏膠的制備
采用溶液共混法超聲分散制備復合導電填料/聚丙烯酸酯ECPSA。在聚丙烯酸酯中加入MEK稀釋至固含量為10%,按一定比例加入CB、CF、CNTs、NanoG,攪拌15 min后放入超聲儀(KQ-300DE型,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中分散1 h,即得ECPSA。
1.3 性能測試與表征
1)微觀形貌表征
ECPSA中復合導電填料的分布情況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JSM-6390A型,日本電子株式會社)進行分析。
2)電性能
將ECPSA裝入一小段PVC管中,2端用銅片封端作為電極,采用2探針法測量ECPSA的電阻,電導率根據σ=L/(R×S)進行計算[σ為試樣電導率(S/cm);L為PVC管內筒高度(cm);R為試樣電阻(Ω);S為PVC管內徑圓的面積(cm2)]。
3)熱穩定性
采用熱失重分析儀(TGA,Q50型,美國TG公司)對ECPSA樣品進行熱重分析,在空氣氣氛下試驗(10 K/min升溫,溫度40~700 ℃)。
4)力學性能
采用電子拉力試驗機(CMT-8502型計算機控制電子拉力試驗機,深圳三思有限公司)對ECPSA進行180°剝離強度和剪切強度測試(25 ℃,剝離速率為300 mm/min)。
2 結果與討論
2.1 電性能分析
聚丙烯酸酯PSA的導電性較差,其電導率為10-16 S/cm,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PSA中加入不同組分的導電填料,并測得其電導率,如果如表1所示。
對比配方1和配方2,在基體中加入15%的CB后電導率急劇增大,由10-16增加到8.3×10-8,增加了8個數量級,所以加入導電填料對PSA導電性的提高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對比配方2和配方3,導電填料CB的比例由15%增加到30%,但是ECPSA的電導率由8.3×10-8增加到5.3×10-7,只增加了1個數量級。這說明CB含量為15%時已經在基體中形成導電通路,再增加CB含量對電導率的提高效果已不明顯。
對比配方3和配方4,配方4是在配方3的基礎上添加10%的CNTs,ECPSA的電導率由5.3×10-7增加到1.7×10-3,增加了4個數量級,這是由于CNTs對分散的CB粒子起到"架橋"的作用,使填料在基體內部形成更多的導電通路,電導率大幅提高;如果將10%的CNTs換成等量的CF(配方5),ECPSA的電導率大幅提高,這說明在提高電導率方面CF的效果要優于CNTs。這是由于a)CNTs在壓敏膠中分散性不好,易團聚;b)CF的長徑比大,“架橋”效應更好。
對比配方2和配方9,在基體中加入5% CF,ECPSA的電導率由8.3×10-8增加到6.7×10-4;比較配方4和配方12,可知3%CF就可在ECPSA中實現良好的“架橋”效果。
對比配方10和配方11,減少NanoG用量至5%,對ECPSA的電導率影響很小,說明復合導電填料中NanoG的比例為5%時即在基體中已經可以形成導電通路。
復合導電填料在基體內分散過程中,由于架橋、插層等“協同”效應,異種填料間接觸的幾率要高于同種填料自身互相接觸的幾率,因此異種填料間先形成氫鍵作用,阻止了填料的團聚,最終復合導電填料得到較好的分散,在基體中形成良好的導電通路。由以上對比試驗得出復合導電填料的組成為CF 3%、NanoG 5%、CNTs 5%,此時ECPSA的電導率為3.0×10-2 S/cm,實現了在較少的填料下獲得較高的電導率。
2.2 微觀形貌分析
按復合導電填料配方13制備ECPSA,液氮脆斷后在掃描電鏡下觀察,圖3為導電PSA的掃描電鏡照片。由SEM微觀照片可以看出,復合導電填料CF、CNTs、NanoG均勻分散在PSA基體中,CNTs和NanoG均無明顯的團聚現象,少量具有大長徑比的CF散落在PSA中,互相褡褳,并且CF在CNTs、NanoG之間也產生“架橋”作用,將分散的導電填料串連導通。
2.3 熱失重分析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的熱穩定性主要取決于聚合物基體,但是填料的加入也會對復合材料的性能有所影響。為了研究聚丙烯酸酯PSA以及導電PSA的熱穩定性,對試樣進行熱失重分析(升溫速率10 K/min,空氣氣氛)。TG、DTG曲線如圖4所示,ECPSA的復合導電填料按配方13制得。由TG圖可知PSA和ECPSA在300 ℃左右開始分解,在650 ℃時PSA的殘碳率為4%,而ECPSA殘碳率為17%。ECPSA的主失重階段在433 ℃時達到最大分解速率,比PSA提高了28 ℃。ECPSA在主失重階段的失重比PSA緩慢,最大分解峰也相應地推后。這是由于復合導電填料與聚丙烯酸酯分子間形成氫鍵作用,提高了聚丙烯酸酯分子的剛性,從而阻止了PSA的分解,導致ECPSA的熱分解溫度升高,熱穩定性能提高。
2.4 聚丙烯酸酯壓敏膠和導電壓敏膠的力學性能分析
力學性能是ECPSA能否適用于電子封裝的關鍵性因素。PSA和ECPSA的力學性能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隨著復合導電填料的加入,ECPSA的剝離強度急劇降低。由于膠粘劑的剝離強度主要是由膠粘劑與被粘物的粘附力決定的。CF、NanoG、CNTs等填料的加入與聚丙烯酸酯分子形成氫鍵作用,使聚合物的流動性下降,對被粘物的潤濕性下降,導致ECPSA與被粘物之間的界面粘附力下降。
少量復合導電填料的加入,使PSA的剪切強度略有提高。這是因為膠粘劑的剪切強度主要是由基體內聚力決定的,加入的復合導電填料與聚合物分子間形成氫鍵,增加了聚合物分子的剛性,提高聚合物的內聚力。同時,導電填料的加入在基體內部形成多相體系,在剪切破壞時,相界面破壞而吸收能量,所以ECPSA的剪切強度有所提高。
3 結束語
1)將復合導電填料加入到聚丙烯酸酯基體中,采用溶液共混法超聲分散制備了復合導電填料/聚丙烯酸酯ECPSA。復合導電填料與聚丙烯酸酯形成了均相體系,CF、NanoG、CNTs等均勻分散在聚丙烯酸酯中且互相褡褳形成了良好的導電通路,ECPSA的電導率比基體提高了14個數量級。
2)通過對比不同的復合導電填料配比,篩選出填料總量最少、ECPSA電導率最高的配方:CF 3%,NanoG 5%,CNTs 5%,聚丙烯酸酯87%。ECPSA的電導率可以達到3.0×10-2 S/cm,180°剝離強度為0.38 kN/m。
3)復合導電填料與基體分子間形成氫鍵,相當于增大了聚合物分子的分子質量,降低了聚合物的流動性,使ECPSA的剝離強度有所下降;但是提高了聚合物的剛性和熱穩定性,使ECPSA的剪切強度和熱分解溫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4)復合導電填料的加入在基體內部形成多相體系,在剪切破壞時,相界面破壞而吸收能量,所以ECPSA的剪切強度有所提高。PSA剪切強度是0.35 MPa,當加入復合導電填料后,ECPSA剪切強度提高了20%,達0.42 MPa。
參考文獻
[1]Wang L,Wan C,Fu Y,et al.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dipic acid on properties of dicyandiamide-cure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2014,43(1):132-136.
[2]Qiao W,Bao H,Li X,et al.Research on electrical conductive adhesives filled with mixed fil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2014,48:159-163.
[3]Sitek J,Koscielski M.Influence of micro additives on printing and electric parameters of conductive adhesives for printing electronic applications[J].Circuit World,2014,40(1):2-6.
[4]M Zulkarnain,M Mariatti,I A.Azid.Effects of hybrid fillers based on micro-and nano-sized silver particles o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epoxy composite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2013,24(5):1523-1529.
[5]Wei T,Song L P,Zheng C,et al.The synergy of a three filler combination in the conductivity of epoxy [J].Materials Letters,2010,64(21):2376-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