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偉
[摘 要] 企業安全數字化建設是安全管理、物理安全、信息安全與自動化技術的有效融合,是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的關鍵,主要通過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對企業事故預防發揮的重要基礎工程。本文在分析了企業安全檢查特點的基礎上,指出了傳統安全檢查的薄弱環節,分析了運用數字系統的可靠性,設計了運用數字化進行安全檢查的模型。最后,對數字化系統進行安全檢查的步驟和流程上提出了一些建議以及改進措施,從而實現實際安全工作中予以掌握數字化系統的目的。
[關鍵詞] 安全隱患;現場巡檢;手持設備;網絡監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18
[中圖分類號] F2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0- 0029- 03
安全檢查是一個單位安全生產能夠正常運作的基礎工作, 是目前在安全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對安全進行有效預警和應急救助, 減少人為安全隱患;如何及時地掌握環境變化狀況,將隱患消滅于萌芽之中;如何保障設備有效運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如何對一線安全檢查人員包括安全監察人員的工作實施有效的監督,減輕領導者的工作壓力,保障單位安全穩定;如何找到事故隱患,有利于安全生產,防止事故發生。因此建立一個基于數字化的安全檢查系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本文將從安全檢查步驟分析、數字化安全的結構和優點、數字化模塊簡介、實現流程與步驟4個方面進行論述。
1 安全檢查步驟分析
1.1 檢查前
巡檢人員經驗不足或者責任心缺乏,導致出現漏檢、誤檢等現象,使一些處在萌芽狀態的安全隱患不能及時被發現,以致造成安全事故。如果光憑巡檢人員到檢查點簽到等人工監督的傳統模式,完全是由巡檢人自身素質決定的,如素質不高會致使消防檢查不系統、不全面,最終成為走過場。不能從根本上杜絕空崗、漏檢、脫崗行為。
1.2 檢查中
越來越多的安全事故證明,傳統的安全檢查手段越來越無法應對日益提高的安全標準,既不能較快地進行有關數據搜集整理,工作效率低下,又不能對安全隱患反饋整改?!暗蜆藴?、老毛病、壞習慣”常常出現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卻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并被不少人不自覺地容忍,明知道違章卻因為多次違章并未發生事故而放行,甚至釀成了事故還意識不到事故的根源。所以要把集中檢查與日常監管、傳統檢查方式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
1.3 檢查后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工作場所涉及范圍不斷擴展,傳統的安全檢查數據手工匯總方式,不但勞動強度高、速度慢,而且容易發生數據丟失、統計錯誤的現象,如果數據不準確,甚至錯誤,會導致安全管理部門在工作中做出錯誤的判斷,造成人為隱患,甚至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而且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的安全信息傳遞也依賴人工傳送,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人力。
2 數字化系統安全檢查的結構和優點
2.1 結構
該系統包含服務器組、數據庫服務器組、檢查人員手持設備、網絡連接設備和安全防護設備等。數字化安全檢查系統首先是對巡檢中發現的隱患、安全設施設備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傳輸、更新和維護的集成化人機系統,然后綜合應用數據庫、Web網絡、多層架構體系等技術,結合行業特色,構建安全數據體系,實現對相關信息的錄入、修改、綜合查詢、統計分析、安全評價、報表輸出等。其主要功能大概可以分為5大模塊:基礎信息模塊、安全信息模塊、安全分析統計模塊、安全評價模塊和系統模塊。其中基本信息模塊主要管理企業的企業基本信息和安檢人員信息;安全信息模塊主要是檢查當中信息的錄入、刪除和修改,然后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查詢和分析,輸出報表;安全分析統計模塊主要是對特種設備、車輛、消防、安全防護等設施設備進行分析;安全評價模塊主要是設施設備(或者員工)日常生產狀況進行安全評價和事故統計;系統模塊主要是采集的實時信息進行上傳、下載以及當系統出現問題時進行數據恢復工作。
2.2 優點
2.2.1 準確完整性
(1)采用紙筆作為數據記錄介質很容易造成污損,有許多不便。如果記錄本的損壞和丟失會導致全部記錄的缺失,影響數據收集的完整性。
(2)簡單易用,便于操作,可以記錄大量數據,數據一旦輸入,除非服務器損壞,否則數據不會遭到破壞丟失,從而保證輸入數據的完整和安全,為安全管理人員對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工作提供準確完整的資料,確保下一步對數據分析處理工作順利開展。
2.2.2 實時監督性
根據需要配置大屏幕智能手機,利用3G或者WiFi無線網絡查詢安全信息,做到可隨時隨地不受辦公環境制約,查閱本單位的安全生產信息,實現“安全信息實時在線”。
(1)安全巡檢人員必須到檢查關鍵部位,讀取預先在檢查點設置的相關數字信息。
(2)確認巡檢人員到達后,開始記錄各項所需數據,包括拍照、攝像、錄音、掃描、觸摸記錄等,且輸入的數據不能修改和偽造。
(3)檢查過程中將手持設備存儲的信息數據不斷自動上傳到服務器中,操作中不摻雜人為因素。
如此一來由原來的人監督人模式轉化為計算機監督的先進模式,真正做到巡檢管理監督工作的鐵面無私,解決了對一線安全檢查人員實施有效監督管理的難題。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杜絕了人為因素在安全工作中造成的隱患。
2.2.3 自動查詢性
由系統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錄入計算,這樣避免了人為的錯誤,真正做到數據錄入,數據計算、分析的自動化,為安全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所有數據可自動形成數據庫永久保存,以備隨時查詢。
3 數字化模塊簡介
3.1 應用框架模塊
手持移動應用,是將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中的功能與數據,擴展到手機終端進行使用,是一套實現信息發布、移動巡檢、隱患排查、隱患整改、整改提醒等綜合性應用軟件,幫助管理者隨時隨地掌握安全生產動態信息。
3.1.1 操作界面模塊
包括代辦任務、公告信息、事故快報、謝謝提醒、安全巡檢、隱患排查、隱患整改、安全中心、安全信息等內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增減。
3.1.2 查詢模塊
通過移動終端查看企業領導下發的通知、安全風險、設備檢查、施工中項目、相關方等安全信息,方便安全人員快速掌握企業安全生產現狀。
3.1.3 現場巡檢模塊
現場巡檢是安全管理的動態形式,運用手持終端(Andriod平臺),隨時隨地進行隱患排查治理的相關工作,及時記錄發現的隱患信息,上傳圖片,傳送至信息平臺轉入整改流程,了解隱患的實時信息。
3.1.4 隱患整改模塊
該模塊使用條形碼技術,在檢查區域某點張貼條形碼,巡檢人員通過手機識別條形碼,自動生成檢查單。檢查過程中錄入檢查結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隱患,可直接通過手機發起隱患整改單。
3.1.5 提醒模塊
未能整改時,移動終端提供自動提醒功能,避免整改不到位的情況發生。
3.1.6 統計分析模塊
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配套的軟件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實時了解單位安全生產運行,如隱患整改情況、隱患及時整改率、事故原因分析、員工職業健康情況等。
3.1.7 巡檢網絡處理模塊
將巡檢上報報表的數據上傳到企業服務器數據庫中,通過局域網或Internet網絡,提供管理者和有關部門遠程查閱;或者下載相關通知、要求、數據,進行處理。
3.1.8 離線管理模式
考慮到在安全生產中可能存在無法接收無線信號的情況。移動應用提供離線安全巡檢、隱患排查、安全觀察等功能。企業員工做完巡檢離開現場后,可通過電腦將檢查內容直接同步到系統中。
3.2 系統工作原理
巡檢完成后通過系統的信息解析,下載到計算機中,軟件系統對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可以得到各種巡檢明細表。軟件可自動形成日報等各類表格并打印輸出,所有的數據可存檔備份,作為歷史記錄永久保存并可隨時查詢打印。
3.3 系統特點
(1)整個系統安裝簡單,無需布線,能夠滿足各類安全巡檢工作的需要。
(2)軟件系統界面友好,操作簡單,短期培訓即可熟練掌握使用。
(3)數據存儲量大,安全性高,且網絡功能強大,同其他系統可實現數據共享。
(4)實時數據記錄,保證安檢數據的真實性。減少了安檢員的工作量,省去了抄表和錄入的工作,保證了安全巡檢的規范化和數據采集自動化。
(5)實現信息傳送和統計查詢的自動化,減輕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6)使管理者能夠適時、準確地了解一線巡檢人員的檢查信息,責任到人,便于員工考核,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監督考核的準確性。
(7)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使企業減少經濟損失,保障職工的生命安全。
4 實現流程與步驟的建議
4.1 檢查工作前的準備
(1)學習必檢項目等相關內容,如屬首次檢查項目,至少應提前一天學習完畢,熟悉設施設備操作技術等。
(2)了解檢查點的技術狀況。
4.2 檢查工作中的檢查
(1)人員資格滿足要求:各級維修人員需具有相應的資格并獲得相應的工作授權。
(2)工具和檢測設備完好可用;器材實物與文件相符,部件外觀完好無損,檢查器材是否有明顯的損壞,并確定其安裝的適用性,每一個部位的每一個零件,都應該設置代碼,代碼應包括序號、使用狀態和可追溯性的日期。
(3)檢查人員應檢查器材的批準文件是否齊全有效。對于封存的設施設備,應當確認在有效期內。超過有效期,應按規定進行相關報廢或者轉移處理。各項器材放置整齊穩固,貴重、易碎等器材嚴禁重疊放置。檢查點現場存放的剩余器材、備用器材應盡可能保持其原有的包裝狀態及標識。
(4)規范施工:檢查人員操作符合要求,檢查點技術數據符合標準。測試數據應填寫實測值,不得用“正?!薄ⅰ靶阅芰己谩?、“檢查合格”、“試驗合格”等字樣代替。
4.3 檢查工作結束后的檢查
(1)對檢查點技術完好性進行核實,故障應徹底排除;
(2)對數字化文件簽署進行核實,簽署正確完整;
(3)按工作順序簽署,完成一項簽署一項。
總而言之,不論人們或企業是否愿意,數字化科技已經漸漸地深入我們的生活。數字化安全檢查是一個全新的檢查模式,它將安全檢查、評估與PDCA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助于隱患的預防與整改,有助于技術設備與管理理論的結合與應用,有助于提高安全人員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完善安全法規和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QB/ CDYC AQ.1.1-2011,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細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