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水等
摘要 在社會發展,人們收入增加與休閑時間延長的背景下,分析了城鎮居民在觀光休閑、教育休閑、體驗休閑方面的旺盛市場需求。結合城市農業公園的特色,認為城市農業公園由于其景觀的生產性、文化性、多樣性、動態性、生態性、觀賞性、體驗性等,能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分享田園風情、體驗異質文化、學習科學技術、購買生態產品的時尚需求,因此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關鍵詞 城市;農業公園;休閑;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 S1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1-03316-03
城市農業公園是以農業為主題的公園,是景觀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城市農業公園是在城市的宜農空間,通過將農業生物及其生長環境、農業產品及生產過程、農業文化及其物化形態塑造成生物景觀、生態景觀、生產景觀、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供人們游憩用的城市農業園林。城市農業公園通過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獨特的生物景觀、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業文化為展示內容,融觀光與參與性為一體,把公園與農業生產場所、消費場所和休閑場所結合起來,利用其景觀的生產性、文化性、多樣性、動態性、生態性、觀賞性、體驗性等,吸引城鎮居民觀光休閑。城市農業公園是緊扣時代脈搏的休閑場所,它能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分享田園風情、體驗異質文化、學習科學技術、購買生態產品的時尚需求,其市場前景廣闊。
1 城鎮居民農業休閑觀光需求旺盛
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休假時間的延長,人們有能力和時間進行農業休閑,特別是城市農業公園這種離家近、花銷少、文化濃、氛圍好的,能觀光、能體驗、能采摘、能娛樂的休閑場所,已成為每個城鎮居民向往的去處,市場需求旺盛。
1.1 市民休閑時間增多與分散休閑呼喚城市農業公園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休閑時間顯著增多。據統計,15世紀以前,人們可用于休閑的時間只有17%,19世紀為23%,而今已達41%[1]。我國在將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勞動節等幾個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實施公休后,使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達115 d,但主要是分散在周末雙休,城市農業公園的發展適應了城鎮居民短時就近休閑的需求。農業休閑是城市居民追逐的一種休閑方式,特別是城市農業公園的發展,將農業休閑轉移到其家門口、單位旁,為市民休閑觀光提供了消費便利。
1.2 城市農業公園符合現代城市居民休閑的心理要求
美國作家麥克爾·沃爾夫在其《休閑經濟》中認為,當今社會由于電視、計算機等的普及,使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加之家庭、工作的穩定性越來越低,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寂寞人群”現象越來越普遍[1]。這些“寂寞人群”需要社會歸屬感,常常通過休閑,利用產品與體驗的消費來拉近產品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間接地滿足其歸屬感的渴望。同時,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空間小,人們需要在工作之余尋找一個放松壓力和自我表現的空間。但是,休閑不等于娛樂、休息,現代人們的休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參觀,而是需要把傳統的游玩、鍛煉、參觀等活動與文化的傳承、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等融合在一起,為他們創建一個能夠體現自我、發揮自我、休閑自我的空間,以便于輕松實現自我展示和自我體驗。城市農業公園景觀的生產性、文化性、動態性、生態性、觀賞性、體驗性、多樣性等可滿足現代城市居民的心理要求。
1.3 城市農業公園能滿足市民的休閑需求
城市農業公園是城市公園發展創新的一種新形式,它將農業生物培育與農業景觀塑造、農業產品生產與農業觀光休閑、綠色植物生長與生態環境建設等融合,創造幽靜的綠色空間、地道的田園風情、輕松的勞作鍛煉、濃厚的文化環境,使公共園林農業化、農業生產景觀化、農業景觀園林化,對長期居住在現代化高密度、高層建筑區,整天為污染的城市空氣和呆板且無情趣的城市景觀所困擾的市民,提供了一個親近田園風光、體驗農事勞作和釋放工作壓力的空間,讓居民把農產品的認識從餐桌延伸到它的生產過程,并通過采摘活動參與到它的勞動過程,通過承包農田親自實踐農業生產管理,既強健了身體,提高了生活質量,又強化了農業認識。
2 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需求迫切
受各種升學考試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學習農業技術、感悟農耕文化、傳承農業文明、訓練勞動技能、陶冶健康情操、養成勞動習慣的關注度不夠,現代青少年迫切需要用第二課堂和休閑時間來“補課”。城市農業公園就是對中小學生和城鎮居民進行農業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2.1 現代休閑與文化不可分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人們能夠享有更多的休閑自由并獲得更豐富的休閑體驗。在城鎮居民生活中,休閑已從原來的可有可無逐步轉化為生活必需狀態。為滿足人們休閑的需求,社會休閑資源、休閑互動也在不斷豐富,城市農業公園就是適應城市居民休閑新需求而發展的新興城市園林形式。
當今時代,城市居民不僅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同時要不斷學習,獲取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來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達到適應工作需求和豐富人生的目的。休閑把人們從緊張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使其接觸更多的人、事、物,開闊眼界,豐富生活經驗,讓人感到生活充滿無限快樂、情趣和幸福;讓人們在休閑過程中通過追求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體驗和活動,獲得新知識、技能和新態度,并領略其中的奧妙和樂趣。
約翰·凱利認為休閑與文化是不可分的[2]。于是,各種休閑活動不僅要滲透文化元素,如城市農業公園要全方位展示農耕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民俗文化和現代農業技術等,讓人們在休閑過程中不斷思考,進行文化欣賞、文化繼承、文化創新等,同時又把休閑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于是,不僅休閑要有文化氛圍,連休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
2.2 城市農業公園的文化內涵豐富
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它們形成于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3]。西方的Culture(文化)一詞也與農業有緊密聯系,如農業(Agriculture)和園藝(Horticulture)等的詞根是Culture,均含栽培、文化、教養之意。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城市農業公園中的農業休閑實際就是一種文化休閑。
2.2.1 城市性是城市農業公園的獨特文化內涵。城市農業公園中的農業并不取決于能為城市提供多少農產品,也不取決于離城市的距離遠近,城市性是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城市農業公園中的農業是城市環境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活”的基礎設施,是與二、三產業及信息產業、高科技產業、生態產業等高度融合的集約化產業,可輻射帶動相關區域的相關產業發展。
2.2.2 景觀化是城市農業公園的文化特質。城市農業公園中的農業是通過規劃設計和應用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成果、新材料、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等,將農業生物、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成果、農業生產設施及農業文化等景觀化,以滿足城市居民休閑觀光、科普教育和綠化美化城市、調節生態平衡為主要功能的農業形態。生產功能是其輔助功能,景觀化是其文化特質。
2.2.3 融合性是城市農業公園的文化特色。有社會學者認為,人類社會只有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兩種文明形態,從生活方式看則只有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兩種文化。城市農業公園在文化的本質上具備了城市化和工業化屬性,它是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結合,也是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的融合[4]。
2.2.4 共生性是城市農業公園的文化品位。發展城市農業公園,推進城市景觀的多樣化和農業的景觀化,讓城里人沐浴自然風光、娛樂農業文化、飽嘗農業果實和享受泥土芳香,促進農業公園與城市建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城市建設的追求。通過發展城市農業公園,利用農業的生產功能為市民提供鮮活、無公害的農產品;利用農業的生態功能調節城市生態平衡和小氣候;利用農業的生活功能為城市人口提供休閑度假、學習體驗的廣闊空間。于是,城市農業公園是農業文化、休閑文化、城市文化、生態文化和園林文化的共生體。
2.3 城市農業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強大 城市農業公園中的農業景觀是自然與人類共同創造的作品。發展城市農業公園,在城鎮建造生產、生態和審美和諧發展的統一的農業景觀,不僅可綠化美化城市,調節城市生態平衡,還可供居民休閑,同時表現出強大的教育功能。
2.3.1 知識教育功能。城市農業公園是涉及生物、土壤、氣象、建筑,以及現代生物技術、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寶庫,同時也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景觀文化等的展示平臺。人們到城市農業公園休閑觀光,不僅可以放松身心,同時可以通過觀察、體驗、參觀等,學習到生物知識、生態知識、土壤知識等農業科技文化知識。于是,城市農業公園是現代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第二課堂,是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
2.3.2 美學教育功能。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城市農業公園是一個集生物景觀、生態景觀、生產景觀、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于一體的審美場所,它把山水、動植物等的形體、色彩、肌理、聲音等提升到審美的高度,讓人們可以欣賞農業景觀的整齊一律、對比調和、均衡穩定、韻律節奏和多樣統一等的形式美,也可以欣賞到農產品的自然美與人工美、農業勞作的節奏美與韻律美[5],產生壯觀、優美、自然樸實、氣韻和意境美的感受[6]。通過農業審美,讓青少年得以錘煉,促進他們審美意識的提高。
2.3.3 道德教育功能。古人有“以物比道”、“以物比德”的道家和儒家園林哲學,認為山泉、水石、花木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反映了內心人格的善與美。城市農業公園充滿文化美感的生物景觀、生態景觀、生產景觀、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可以凈化靈魂,宏揚道德,使青少年道德得到升華,自身素質得到培養,思想情操得到陶冶[7]。
3 農業觀光采摘休閑需求巨大
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消費觀念也發生變化,不僅要工作好,更要住得好、玩得好、吃得好。城市農業公園的建設通過美化綠化環境、調節生態平衡促進城鎮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通過提供觀光采摘場所滿足城鎮居民由過去的休息到休閑的精神需求提升,通過親自采摘自然果蔬滿足城鎮居民從市場采購到源頭采摘的質量需求提升。于是,城市農業公園的觀光采摘已是城鎮居民追求的一種時尚。
3.1 食物安全是現代居民的關注熱點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從最初的地溝油、陳化糧、蘇丹紅鴨蛋、過期餡制造的月餅,到后來的石蠟火鍋底料、毒火腿、毒泡菜、毒粉絲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與其產業鏈條太長有很大的關系,食品從種植、養殖到包裝、運輸、存儲、銷售,不管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如在果蔬種植過程中,由于自然環境被破壞造成的土壤、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加之生產者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給果蔬噴灑過量農藥和化肥、使用膨大劑等,使一些蔬菜、水果等的農藥、硝酸鹽類、重金屬及激素類殘留嚴重超標;為使產品具有悅人的色香味,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量使用添加劑或有毒化學制劑等,導致有毒物質的污染和添加劑超標,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急需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并從源頭控制食品質量與安全。
3.2 觀光采摘園是綠色果蔬及景觀生產基地
觀光果園是一個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進行水果、蔬菜生產的農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由果蔬枝、葉、花、果等景觀元素構成的新奇自然景觀結合體[6]。
3.2.1 觀光采摘園是一個綠色產品生產基地。城市農業公園的采摘園通過各種技術措施,按照國家的有關技術規范生產無公害果蔬產品,為城鎮居民提供名、特、優和安全的新鮮果蔬,能滿足城鎮居民吃得營養、吃得安全和吃出品牌、吃出健康的時代要求。隨著城市的增容,原來城市郊區的果蔬生產基地被征為建設用地,城市居民所需果蔬就近生產能力不足,只有從其他生產基地通過市場來調節,于是時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果蔬質量安全問題發生。建設城市農業公園,發展果蔬觀光采摘,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經營觀光采摘果園、菜園、茶園等,利用觀光采摘園的綠色植物綠化美化城市,在凈化城市空氣、吸附空中顆粒、消減城市噪音的同時,通過政府、市民的監督和經營者的自覺,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程及其技術要點管理觀光采摘果園、菜園、茶園,也使觀光采摘園的果蔬得到凈化,讓人們采得開心,吃得放心。
3.2.2 觀光采摘園是一個新奇自然景觀結合體。首先是樹的莖葉景觀。果樹的枝條千枝百態,從其姿勢看,有直立枝、斜生枝、水平枝、下垂枝等,從枝條之間的位置關系看,有逆行枝、重迭枝、并行枝、交叉枝等;果樹葉片也是形色各異的景觀,梨葉纖細柔弱、質地細膩,葡萄葉葉脈突出、質地粗糙,桃的葉形尖狹、小巧玲瓏,同時果樹葉片的顏色從初春的嫩綠到盛夏的濃綠,再到秋天紅、橙、黃、綠等,形成以時間序列變化的園林景觀。其次是樹體形態及其組合景觀。不同的果樹因其生物學特性有差異,枝條排列組合成各具特色的樹體形態景觀,如桃的自然開心形、葡萄的籬壁形、柑橘的自然圓頭形等;同時果樹的群體布局也可以組合出觀賞性強的群體景觀,如將果樹排列組合成線狀、柱狀、錐狀、塔形等各種各樣的幾何體,將喬化果樹、矮化果樹、藤本果樹、草本果樹構成多層次的綠色復合空間等。再次是果樹的花果景觀。果樹的花、果實除了具有靜態的色澤、形狀以外,還具有動態的香味,每當花開的時節,果園的空氣中到處彌漫著花的芬芳,招引得蜂蝶翩躚飛舞[8]。
3.3 觀光采摘對城市居民吸引力強
3.3.1 觀光采摘是一種精神享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高質量的精神享受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觀光采摘是很好的休閑、體驗、放松方式,不僅采摘的果品成熟度高、質量好、風味佳,還可以親近自然,體驗勞動的快樂,因而人們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據調查,65歲以下農業觀光者都選擇采摘作為重要的體驗活動,這是因為采摘體驗可使24歲以下的青少年滿足其認知和獵奇的心理需求,使25~64歲的青壯年滿足放松身心的心理需求[9]。依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城市農業公園的觀光采摘園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多層次的需求可同時得到滿足,觀光采摘是一項復合性的體驗活動,參與觀光采摘獲得的是一種精神享受。
3.3.2 觀光采摘是一種快樂采購。在城市農業公園采摘果蔬,是一次有別于在農貿市場購買水果蔬菜的行為過程。在采摘園采摘果蔬是城鎮居民的休閑體驗活動,這樣的體驗不僅可以采摘到自己喜愛的水果和蔬菜,同時可以觀察水果、蔬菜的自然生長狀態,學會果蔬采摘技能;在采摘園采摘果蔬,宜人的綠色環境與農貿市場嘈雜、喧鬧環境相比,空氣新鮮、景色宜人,田園風光獨好;在采摘園采摘果蔬,原產地清楚,產品質量有保證。
參考文獻
[1]
聞作樣.文化休閑產業有巨大發展空間[J].中外企業文化,2002(10):54-55.
[2] 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王冬冬. 都市型現代農業文化形態初探[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5):48-51.
[5] 陳望衡.一種嶄新的農業理念——農業美學[J].湖南社會科學, 2004(3):7-9.
[6] 鄧錫榮.農業景觀的美學釋義[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4.
[7] 崔山,馮麗,楊其長.農業文化旅游及其景觀開發[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5(4):7-9.
[8] 周恒.論果樹在觀光果園中的景觀功能[J].北方園藝,2008(6):74-76.
[9] 韓素芹.農業觀光園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