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蓮
目前我國動物疫情正處在活躍期,公共衛生問題令人堪憂。養殖模式、生態環境變化以及病原體在多宿主間傳遞均影響動物疫病流行,并呈現新的發病流行特點。本文對重大動物疫病的流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動物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動物疫病的流行趨勢
1.1動物疫病種類繁多,呈逐年上升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員、商品、牲畜流動日益增加,形成了經濟發展與動物疫病不斷上升的矛盾。一些地域流行的疾病逐漸變成世界性疾病,如印度的口蹄疫病毒,原來只在印度發現,但僅僅十余年的時間,中東、近東、東亞、南非、西歐等國家都開始出現,已超30個國家連續爆發重大動物疫病,這種趨勢正在不斷擴大之中。再如1986年首發英國的瘋牛病,目前已擴散到日本、歐洲、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兔病毒性出血癥、鹿加德納氏菌病等。
1.2新型和新種病原引發疫病流行
同種病原不同血清型及異種病原在細胞內增殖,受免疫壓力影響,病原不斷發生突變、重組等,使一些新型病毒出現。此外,人和物流大數量、大范圍流動,加速了這些病毒的增殖,特別是貿易自由化,客觀上為動物疫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1.3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已發現的動物傳染病有250余種,近一半是人畜共患病原,如西尼羅熱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等。近年來病牛病病毒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它不僅可致牛死亡,還會使人患上克雅氏癥。還有H7N9流感病毒,在我國已證明有13例該病。
2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
2.1疫情保密制度影響了疫病防治
目前,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動物疫情已經公開,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沖擊我國的動物疫情保密制度,對諸如口蹄疫等疫情我國仍采用保守的管理方式。這種模式不利于對疫病的交流和控制,更不利于畜產品的出品,在許多發達國家,就是因為對我國動物疫情不明而拒絕進口我國畜產品。
2.2技術支撐體系支持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各級獸醫站、獸醫衛生監督部門所承擔的任務十分繁重,然而真正掌握技術的專業人才卻如鳳毛麟角,合理人才的缺失、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體系的發展。而對農業大中專院校來講,依然是以教育為主的圣地,雖然實驗室擁有人才和技術,但沒有用武之地,不能參與到動物疫病防治的主戰場。
2.3體制不順,全程化監控困難
無論是對動物疫情防控進行嚴格管理的美國、日本,還是注重綠色環保的歐洲國家,大多都建立了從加工、運輸、貯藏、銷售到餐桌的全程化監控管理。而在我國,防疫、檢疫工作被分為幾段,農業部、衛生部、工商部等各司其職,看起來管理井井有條,但由于這些部門尚存在職責不清、管理混亂的情況,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現推諉扯皮現象,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還使動物疫情的整體工作出現漏洞。
2.4防疫體系不健全,基礎薄弱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對防疫體系產生了較強的影響,由于許多省、市、縣級畜牧廳(局)被撤并,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不強反弱。而特別是一些落后地區,有限的人力、財力無法支撐防疫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對獸醫工作支持不夠,如果一旦出現重大動物疫情,那么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破壞力,相關部門根本沒有應急處理對策,只能坐以待斃。
3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建議
3.1建立完善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首先,成立動物疫病專業咨詢機構。美國設有專門的動物疫情專家咨詢機構,各方面專家參與疫病的研究及控制,同時還提出長遠、有預見性的建議,從而大大提升了重大動物疫情的防控能力。在我國也應建立這樣的咨詢機構,分為建議咨詢與執行咨詢兩個部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同行之間為個體利益而產生的不良競爭。咨詢機構對國家采取措施提出建議而不參與項目實施。
其次,建立全防控體系。建立動物疫情的監控、防治的全過程體系,上至省市,下到鄉鎮基層,都要有相關的組織機構。人才是重大動物疫情防控的關鍵,為此我國要大力培養相關的人才,為基層補充更多新鮮血液。防疫體系應包括:疫情測報體系、疫情報告體系、疫情防治體系、應急反應體系、國外疫病防治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防疫物資保障體系(獸藥、疫苗、診斷試劑)等。
第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目前,我國各大農業院校有強大的師資力量、雄厚的科技實力和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將其作為動物疫病研究的主戰場。我國地域遼闊,疫病分散廣泛,所以僅憑一個檢測機構很難勝任所有工作,應以大專院校實驗室為基礎,成立區域性防控實驗室。如病牛病的防控,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在這方面有突出貢獻,所以應充分發揮大中專院校的科技力量,盡快形成區域性防控網絡。
3.2借鑒國外防疫先進經驗,適時公開疫情
動物疫情是全球公害,所以保密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站在人類健康的認識上看待疫病防控工作,一旦出現疫情,應在適當時候公開,這樣才有利于得到國際支持,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越多人參與疫情的防控工作,就越有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使疫病得到控制。此外還有利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疫病防控知識的宣傳。
3.3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想使法律體系更完善,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對執法隊伍進行考核,將思想品德好、業務素質精湛的人才留住,以充實現有人才隊伍。相反,對那些不務正業、政治道德不高的人員,盡早清理出去,以免“一塊臭肉壞了滿鍋湯”。制定嚴格的獎懲機制,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測,對違章情況堅決不姑息,做到防微杜漸。
其次,“無規矩不成方圓”,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動物疫情防控的基礎保障。我國《動物防疫法》在頒布以后存在體制不順、推諉扯皮的情況,可以說它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漸漸不適應新形勢新問題的要求。《動物防疫法實施條例》一直處于理論驗證階段,始終未出臺,而其他配套法律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完善之處。法律涵蓋面不廣。目前主要有《動物防疫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大體適應我國動物疫病的防控現狀,但相比發達國家嚴密、完善的法律制度,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更好地實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必須擴大法律涵蓋不廣泛,使職業權限梳理更加透徹。
2.4建立完善防疫補償機制
對疫情區域實施強制性捕殺是解決病原擴散的有效方法,目前世界各國都建立了完善的捕殺機制,不僅對強制性捕殺動物給予市場價格補償,無害化處理、消毒、免疫接種、疫情監測等費用由國家來承擔。國家出臺一系列的導向政策,鼓勵保險機構參與進來,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戶的損失,盡快恢復生產。目前,重大動物疫病呈現復雜多變、跨國流行的特點,對此我國應未雨綢繆,建立起完善的疫病防控機制,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從中汲取疫病防治的教訓。面對疫病的發生,我們首先要去面對,及時公布疫情狀況及防疫進展,不要在疫病防控上始終處于被動。只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相信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會取得重大進展,還人們以健康的生存環境。(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