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水 于憲滄
2014年7月18日接到鶴崗市東山區某豬場發病的報告,經診治是由于豬場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導致母豬腹瀉流產,初生仔豬腹瀉、虛弱、免疫力低下,加之注射器械針頭不消毒交叉循環使用導致繼發細菌感染引起仔豬死亡,豬場損失嚴重。將診療過程及診治體會總結如下:
1 發病經過
據調查,發病豬場一共飼養能繁母豬80余頭,育肥豬500余頭,2014年6月25日開始陸續發病。表現為母豬腹瀉、個別流產;出生仔豬衰弱無力、腹瀉、站立困難。經過本場獸醫與獸醫診所診斷懷疑為偽狂犬病毒感染,但經過治療無明顯效果。陸續淘汰能繁母豬30余頭,初生仔豬30余窩陸續死亡。經過了解得到信息,由于今年生豬價格過低,豬場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豬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開春時采購了一批低價玉米,有發霉變質現象。本計劃此批玉米主要用于飼喂育肥生豬的,但是由于豬場管理松散、豬場獸醫以及飼養人員流動等原因,妊娠母豬也飼喂3個月有余的變質玉米,并且飼養人員在平時免疫治療注射時也從來不注重獸醫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注射器具各舍通用,一根針頭打到報廢為止。豬場各項規章制度也不健全,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便利條件。
2 臨床表現
經臨床觀察豬場圈舍環境衛生一般、生豬普遍有灰色腹瀉,被毛粗亂,毛根部有出血點、斑或者類似跳蚤糞便樣沉積物,大小如芝麻粒。大多數能繁母豬眼角有大量淚斑以及黑褐色結痂,第三眼瞼有腫脹充血。個別育肥母豬陰戶腫脹,類似發情變現,但無發情周期的變化。初生仔豬普遍虛弱無力,排灰色,白色、褐色稀便,皮膚蒼白,彈性降低。脖頸處腫脹,腫脹邊緣有淡黃綠色暈圈。
3 剖檢變化
經剖檢多只死亡仔豬普遍存在以下共性:胃腸空虛,胃內有少量凝乳塊,胃壁微度水腫,腸黏膜輕度充血。肝臟形態正常,色淡、局部有黃染,有死亡瘀斑。膽囊萎縮、膽汁濃稠。其他胸腹腔器官無明顯可見異常。剖開頸部腫脹部位,可見皮下大面積水腫,嚴重的局部組織肌肉壞死,水腫液略渾濁,有淡黃色、淡紅色、淡黃綠色不等。剖開口腔及咽喉部,可見舌后部及舌根部表面有一層乳白色沉著物,剝離后可見局部有出血感染的跡象。頸部淋巴結有水腫輕度充血。
4臨床診斷
經過采集血樣送到省動物衛生監督所檢驗,排除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毒感染等情況。后經嚴格消毒等操作規程,選用對腹瀉癥狀有很好療效的抗生素(頭孢噻呋鈉)后初生仔豬逐漸痊愈。受客觀條件影響而沒有做細菌培養分離與鑒定,所以結合臨床診斷為本次豬場疾病為生豬飼料霉菌毒素中毒繼發細菌感染(注射器具不消毒,一針頭多頭豬注射)引起死亡。
5治療措施
一是全群生豬立即停止飼喂發霉變質飼料,飼料中添加適當的脫霉制劑。
二是增加保肝利膽解毒藥物,飼料或飲水中添加葡萄糖、VC、電解多維、氨基酸復合制劑等。
三是針對初生仔豬腹瀉選用敏感藥物(頭孢噻呋鈉)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腹腔注射的方法補充一些能量液體,盡可能的減少死亡損失。
四是嚴格制定豬場生產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特別是一定做到免疫注射消毒制度,一豬一針頭、用后消毒保存。
6 病例體會
霉菌毒素是在田間、加工、飼喂以及儲存過程中在谷物上生存的真菌產生的有毒次級產物,通過污染的飼料、墊料對動物造成危害,據報告世界上25%的谷物被霉菌毒素污染。霉菌毒素的主要危害表現為:動物采食量減少或拒食,改變飼料的營養成份含量從而改變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影響內分泌和外分泌系統,抑制免疫機能。有專家指出霉菌毒素給養豬業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幾十億,霉菌毒素在目前動物養殖行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排在第二位,僅次于飼料問題。我國有關養豬專家提出“霉菌毒素是中國豬群健康的第一殺手”的說法。
由于以知和未知原因,豬與其他家畜和家禽相比對于霉菌毒素更為敏感,是由于豬的解毒機制和腦神經化學變化的不同所決定。臨床實踐中以單純霉菌毒素中毒發病死亡的表現形式不多,大多數是以伴生于各種傳染病死亡的剖檢、檢查中建立的診斷。說明霉菌毒素中毒對于養殖業的最大危害在于它容易繼發各種傳染病,而且發生后診斷、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所以要認清霉菌毒素中毒癥的本質對于正確防控傳染病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至于生豬在診療防疫過程中要堅持的“一豬一針頭”的原則是最基本的常識,廣大養殖戶并不是不知道,就是能不能很好地堅持下來的問題。本次病例發病原因看似簡單,但是造成的損失卻非常大。而且這種現象在生豬生產中也帶有普遍性,由于平時沒有太大的直接危害而不加注意。而且我市豬場普遍規模較小,生豬發病時都是本場獸醫或者飼養員對癥治療,沒有科學的診斷與用藥,加之豬場各種規章制度也不健全,或者平時監督檢查不到位,飼養人員及獸醫也不按照技術操作規程來執行,馬虎大意最終貽害無窮。此類教訓應引以為戒。(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