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雅 劉福軍
摘要 結合云南省當前農業發展形式和目標,以及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提出促進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包括加強農民培訓力度,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完善惠農和促進人才回流政策。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 ;國外經驗;培育;借鑒
中圖分類號 S-01;G7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3-04158-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by using the experi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from aboard, we put forward some new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in Yunnan Provinc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farmers training, developing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farmerbenefiting policies.
Key words New vocational farmers; Experiences from aboard; Cultivation; Reference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在過去的10年中,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均圍繞“三農”問題展開。2013年根據我國“三農”發展現狀,中央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目標。其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促進“三農”發展的一種新措施,文件中關于鼓勵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的表述,正是現代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需求的呼喚。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方向。針對云南省當前農業發展形勢,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云南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1 云南省發展現代農業及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
云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為目標,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2011年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2012年6月又召開了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推進大會。會議確定了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六大內容,即努力夯實高原糧倉,大力發展特色經作,積極發展山地牧業,加快發展淡水漁業,全力推進高效林業。由此可見,云南省發展現代農業應體現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地理優勢獨特、氣候優勢突出、物種優勢明顯、開放優勢巨大等條件,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通過現代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拓展食物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六大功能,生產更多的具有保障、保健、休閑功能的“云系”、“滇牌”特色農產品,打造云南省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綠色戰略品牌,全面提升云南農業的綜合效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1]。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這一重要的經濟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業勞動者,即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民的一個范疇,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一個獨立群體。現代農業的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了3點要求:第一是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科學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即“有文化”;第二是具備較高的農業生產、加工及先進科學技術,即“懂技術”;第三是具有較強的創業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即“會經營”。總體而言就是能夠發展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務工經商的以農業為職業的新型農民。事實上,目前在云南廣大農村地區已經出現了一部分職業農民,甚至還有大量的女性職業農民,比如云南農業大學與云南省婦聯每年進行的農村致富女能人培訓班中,有很多“80后”女性農民代表,她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善于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把過去傳統的種植、養殖業發展成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具有市場意識和創業能力,再通過各級組織的培訓,包括農大的培訓,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素質,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問題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當前新“四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遇到了許多問題。比如城鎮化的推進給我國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目前我國農民工數量已近2.6億人,這些人從鄉村流向城市后,傳統村落開始萎縮,出現了“空殼化”現象。有人戲稱現在的農村人口是“386199”部隊,“38”指婦女,“61”指兒童,“99”指老年人。這種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將嚴重影響農村生產力。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因此,隨著“四化”同步發展,農村不應該出現凋敝的景象。農村應該是一個擁有著一批年富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的繁榮新社區,然而當前農業勞動者的問題卻十分突出:一是數量萎縮。據統計,我國農民工數量以每年900萬~1 000萬的速度遞增,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二是結構失衡。留守在農村的農民以老年、婦女居多。三是素質堪憂。務農農民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四是后繼乏人。農村新生代勞動力絕大部分在結束求學后選擇“跳農門”、進城務工,務農農民成了國民素質的“低洼地帶”,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難以利用,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突出瓶頸。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阻礙著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2]。
3 國外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
目前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了高度集約化和專業化的階段,他們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走過不少彎路,經歷了由發展到衰退,再到恢復的過程。研究國外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外將培育現代農業人才,尤其是職業農民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其中教育培訓是培育職業農民的重要手段。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3.1 發揮政策和立法功能,重視培育農業后繼人
美國可以說是當前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典型代表,通過《莫雷爾法案》等農業法律,保證每個州都有專門的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技術合作推廣站,實行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為美國的農工業職業技術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荷蘭則是將農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緊密結合,小學高年級階段就開展預備農業職業教育。在這一點上,我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盲目涌入城市,直接引發了“誰來種地”、“誰能種好地”的問題。該問題解決不好,農業不可能發展。
3.2 建立和完善的農民培訓管理機制和體系,滿足農民教育培訓需求
比如法國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并且開辦了農業徒工培訓、農村青年培訓、農村婦女培訓和農場主培訓等多種培訓班,實現了農民按需培訓,逐步建立了層次分明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日本、韓國等國家通過“農業協同組織”建立起龐大的農民組織網絡,深入農村各地,在基層農民的教育培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國農民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德國所有農民即使受過高等教育,也必須再經過3年的農業職業教育才可以具備職業農民資格。國外的這些經驗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當前我國農民培訓的體系尚待完善,雖然政府部門、農業科技部門、學校等部門都積極參與農民培訓,但是整體而言培訓組織較為混亂,缺乏整體規劃,缺乏系統性、長期性和延續性。
3.3 重視農業經營資格準入,確保農業資源由高素質農民使用
英國有農業職業培訓證書和技術教育證書兩大系列的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加拿大推行“綠色證書”的職業農民準入制度,即不獲得綠色證書就不能成為農民,不能繼承或購買農場;德國有基礎農業培訓的“合格證書”和“農場師傅證書”兩種;法國農民培訓的職業資格證書有農業職業教育證書、農業專業證書、農業技術員證書、高級技術員證書4種,充分確保了高效、集約型農業的發展。顯然,國外的農民通過資格準入制度成為了真正以農業為職業的農民。我國目前土地開始實行流轉、承包,農業資源開始逐步集中,還有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開始形成初步產業化,從生產到加工再到流通都是有組織和規劃的,加速了農業大戶或農場主的發展,他們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吳宏耀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一定要剝離農民的身份屬性。因此,只有讓從事農業的人真正把農業當做一種職業,從職業角度建立準入制度、職業資格制度,甚至進行相關的職業規劃,才能培育出中國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
4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措施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引導和扶持,需要構建包括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銜接、有機聯系的國家制度體系,而教育培訓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核心內容。因此,必須做到“教育先行、培訓常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應從三方面考慮。
4.1 明確農業后繼人的培育主體,加大培訓力度
農業后繼人的培育主體一方面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才,如農村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帶頭人或主力成員;一方面是農業科技及服務人才,如致力于服務農業生產的農業院校學生、城市居民和農民植保員、經紀人、農機大戶、防疫員、信息員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型人才。立足于這一主體,要從技能培訓和知識培養兩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具體要在政策和體制機制上增加培訓補助資金規模,擴大政策覆蓋面,創新培訓形式,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不斷提供免費的科學種養加工等知識的更新培訓,使之達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素質要求;而對于農業科技服務型人才,就需要各級教育充分重視,從中高等職業教育到高等農業教育都必須開展切合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育,以及服務農業的職業觀教育。
4.2 正確把握培育方向,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目前云南省職業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辦學理念與方向錯位問題。州市縣職業學校理應將服務“三農”作為自身的辦學理念和方向,但由于城鄉的巨大差距,幾乎都存在著單一的城市化價值取向,靠近農村,又漠視和遠離農村,為“三農”服務的職業學校和專業越來越弱化,很多職業學校一味地按照城市人才需求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不顧辦學條件,盲目擴大辦學規模,造成嚴重的低水平重復辦學。為此,應把握好培育職業農民這一方向,把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納入全民總體教育規劃,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把農村作為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重點,進一步完善教育結構,對于已經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年進行分類教育,其中未能進入普通高一級學校讀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各級財政應安排補助,開辦包括科學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等在內的職業技能教育,為他們提供更多實際技能培訓,培養造就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3]。
4.3 完善相關惠農和鼓勵政策,促進更多人才投入農業
首先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繼續推行和完善現有的職業農民補貼和保障制度,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提高補助標準,擴大扶持范圍,對具備資格的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給予補貼,提供長期低息或免息貸款,使職業化農民有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增強生產能力,提升競爭力;其次是建立高素質人才回流農業機制,對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經營的能人給予支持;再者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工商企業人士等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辦、領辦現代農業企業或合作社,吸引和培養有興趣的城市青年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參考文獻
[1] 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探索農業現代化新路子[N].云南日報,2012-03-09.
[2] 張桃林.讓更多高素質農民成為職業農民[N].農民日報-2013-03-22.
[3] 劉福軍.云南職業教育與城鄉一體化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