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薇 劉宇 于海陽 李文龍 王媛媛 張躍華 彌春霞
摘要為了使野生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對黑龍江省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型菌類資源進行調研,并對采集的菌株進行分類分析。在仙翁山森林公園,共采集食用菌類18科48種、藥用菌類 10科15種、毒菌10科15種。該地區有豐富、珍貴的菌類資源,應通過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使得生態環境可持續平衡發展。
關鍵詞大型真菌;資源調查;仙翁山
中圖分類號S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001-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C201214);佳木斯大學校級科研面上項目(L2013075)。
作者簡介吳薇(1981-),女,黑龍江牡丹江人,講師,在讀碩士,從事應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通訊作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應用微生物學方面的研究,Email:wuwei198162@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5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小興安嶺東南麓,湯旺河下游,平均海拔高度在200~500 m,屬低山丘陵區。該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樺樹林、冷杉林、紅松林、落葉松,是我國目前原始天然紅松生態系統面積最大、保存完整的天然林集中分布地區之一。湯旺河江河流暖氣順著溝壑和斜坡上升,保護區內降水充沛,使得森林繁茂,樹種繁多且根系復雜,形成林間濕潤、倒木交錯、枯葉成毯、土壤腐質肥厚的環境,為腐生、寄生或共生性野生真菌的繁衍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筆者對黑龍江省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大型真菌首次進行系統調查,以期為該地區生態環境及經濟建設提供幫助,并且為黑龍江大型野生真菌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在4~11月,分多次對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型菌類資源進行調查。以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紅松林區、闊葉林下為菌類調查的中心點。根據植被與環境類型,劃分出10個調查樣點,每個樣點設置20 m×20 m樣方,記錄樣方內真菌種類和采集數量,確定真菌的常見種和優勢種[1-3]。采集菌株標本,并記錄各部位尺度大小、生活環境特點等宏觀觀察結果,返回實驗室后通過微觀形態觀察,并且參考相關文獻進行菌株種類鑒定[4-7]。
在宏觀形態觀察方面,觀察菌株子實體不同生長階段的外部形態以及菌柄、菌褶、菌環、菌蓋及附屬物和著生方式。根據形態特征及分布特征,初步確定真菌種類。在微觀形態觀察方面,將采集的標本用徒手切片法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絲、擔孢子、擔子、囊狀體等微觀形態特征,再結合資料準確確定菌株種類。
2結果與分析
2.1食用菌類在保護區內共采集到食用菌18科48種(表1)[8-9],其中白蘑科、傘菌科、銹傘科種類為該地區的優勢種,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也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應得到合理的保護與開發。
2.2藥用菌類在保護區中共采集到藥用資源菌類10科15種(表2),其中多孔菌科種類為該地區的優勢種,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其中許多種類是目前的民間中草藥藥材[10]。
2.3毒菌類在保護區內共采集到毒菌10科15種(表3)[11-13],其中以鵝膏菌為該地區的優勢種。該次采集到的很多毒菌外形與食用菌相似,極易被誤采、誤食而引起中毒。另外,大量毒菌的毒素具有生物學防治價值,有望篩選出新型毒菌毒素農藥的菌種,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3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大型真菌進行多次調研,初步采集并鑒定78種,隸屬38科[14-16]。大型真菌資源的豐富度與季節、地點、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該次調研所采集的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植被茂盛、土壤肥沃的地點。此外,大型真菌的豐富度受季節的影響較大。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季節變化明顯,5、6和10月真菌種類單一,而7~9月大型真菌資源豐富且種類較多。
大型真菌不僅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部分具有食用、藥用價值。如,木耳、猴頭菇等美味可口;云芝等多孔菌科菌株多具有調節肌體免疫、抵抗疾病的作用;地星科毛嘴地星等的孢子粉有止血、消炎、解毒的功效。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著豐富的大型真菌資源,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食用或藥用的開發價值,所以應加強資源的調查和保護,對其合理的開發與利用。這不僅能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使得生態環境可持續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躍華,李麗,李盛舉,等.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大型真菌的生態分布與資源評價[J].林業科學研究,2009,22(6):883-887.
[2] 趙永勛,吳晶,張躍華.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野生經濟真菌資源調查[J].農業與技術,2007,27(4):87-90.
[3] 張躍華,姜成,于洋,等.大亮子河森林公園白腐真菌資源調查[J].農業與技術,2008,28(4):24-29.
[4]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 戴芳瀾.中國真菌總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6] 謝支錫,王云,王柏.長白山傘菌志[M].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86.
[7] 李茹光.東北地區大型經濟真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8] 郭子厚,李玉.豐林自然保護區野生大型真菌資源調查[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1,39(7):130-133.
[9] 潘學仁.小興安嶺大型真菌志[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5.
[10] 劉旭東.中國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11] 邵力平,項存悌.中國森林蘑菇[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7.
[12] 李玉,圖力古爾.中國長白山蘑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3]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4] FAN Y J,YAN W.Investigation of macrofungi in Wula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at Yinshan Mountain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9):1232-1236,1284.
[15] 周雪婷,潘亭如,劉淑靜,等.佳木斯機場大型真菌資源分布調查[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2):118-119.
[16] 曾雪丹,劉婧盈,沙菁洲,等.貢嘎山東坡大型真菌資源初步調查和開發利用價值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2011(6):2342-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