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的村莊
農業現代化是“新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業如何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政策的成敗。但中國農村發展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徑,合理的未來中國農村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圖景,是當前各界爭議頗大的問題。
當下中國農村的現實在于,自從取消農業稅,加上新農村建設的大量投入,中國農村發展進入了“黃金10年”。但與工業化下迅速推進的城市相比,仍然面臨著從業農民收入偏低、部分地區農地季節性拋荒等現實問題。以資金、技術投入和土地流轉等方式推進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是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重要手段。
但因為中國農村地域差距巨大,中國的村莊與工業化社區的關系已經呈現出多種形態。比如,在地多人少的東北和東部沿海及大城市郊區的村莊,推進現代農業的條件較為充分;而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糧食主產區,像華北、中原和中部等地,即仍無法離開農業生產生活的7億農民生活的主要區域,現階段面臨的不僅是“農業”問題,與之同樣甚至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問題。如何在集中經營與小農戶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需要之間取得平衡,按照農民有條件完全退出農村的速度合理推進規模化經營,成為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南風窗》1月12日)
展望當今世界大趨勢
表達善意的季節(指圣誕節)已經讓位于新年的預測潮。盡管有很多人作出悲觀預測,但世界仍在變得日益富裕。歐洲可能深陷歐元危機,美國可能深陷政治僵局,同時其空前貨幣刺激政策的退出無疑會在其他地區引發問題,然而主要故事依然是全球產出穩步增長,轉變著數十億人的人生際遇。無論是西方還是世界其他地區都充滿機遇。
全球中產階層的崛起指出第二個大趨勢:新興經濟體的民眾日益要求政府接受問責,臣民正要求被當作公民。
第三個大趨勢可能令人擔心,也可能讓人覺得可喜,取決于你站在什么立場。美國正退出蘇聯解體后它承擔起的全球責任。美國的霸權日益受到挑戰。(FT中文網1月15日)
中國治霾啟動“芬蘭經驗”
芬蘭清潔技術委員會中國辦事處主任司徒寧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霧霾治理方面,芬蘭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因此,2013年6月,北京市和芬蘭攜手,啟動了意在借助芬蘭清潔技術的能力和經驗,以探討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途徑的中芬“美麗北京”項目。
可是,芬蘭的經驗能否適用中國?司徒寧說,中國的主要能源是煤,這個事實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有辦法緩解。例如,擴大集中供暖范圍。采用社區集中供暖,取代分散式小煤廠,可以顯著減少能耗和污染。同時,利用替代能源取代燒煤,比如利用垃圾,“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垃圾”。目前,芬蘭已經建有世界第一個工業垃圾氣化發電廠和有機垃圾氣化發電廠。用氣化再燃燒的方法,可以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實現垃圾再利用。(《國際先驅導報》2014年1月13日)
2014年用電增速或回落至7%
1月14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13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7.5%,與2012年的增速相比回升了2個百分點,結束了此前三年連跌的局面。
對于2014年的中國經濟增速和用電增速,業內人士普遍看低,認為當前經濟仍處于弱復蘇狀態,在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情況下,2014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略低于2013年,再加上節能環保的壓力和高溫因素的消失,2014年的電力增長或將回落至7%。(《經濟參考報》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