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處處都流露出人和土地之間那種深遠濃郁的骨肉親情。
曾經說過,《詩經》是中華民族第一部大地頌歌,因為它記錄了近兩千六百年前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的生活狀況,尤其是人和土地之間關系的描述記錄,其形象化,其生動程度,其真切感,可說是人類文字記錄歷史的開天辟地之作。
無論是開篇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還是膾炙人口的《七月》、《黍離》、《蒹葭》,無論是愛情、生產還是戰爭、祭祀儀式,處處都流露出人和土地之間那種深遠濃郁的骨肉親情。那種厚重的歷史感給人以深刻強烈的印象,對華夏民族早期發展史,尤其是農業文明的大量記事,將先民和土地之間的血脈之情、骨肉之誼充分地表現出來。
在《詩經》里,雖然天地都是無所不能的大神,受到所有人的尊崇與敬畏,但是因為社會地位的不同,態度仍然有些差別。在統治集團里,因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地是承載萬物的基礎,所以對天和地的態度都恭恭敬敬,不敢有絲毫褻瀆(見《頌》)。
而老百姓則不一樣,他們遇到不平的事情就有“怨”,怨誰呢?除了怨統治階級(見《七月》、《碩鼠》等),就是怨天(如《黃?!?、《柏舟》等),但卻少見怨地的。有一個成語叫“怨天尤人”,也不涉及土地??磥硗恋夭徽搶τ谧罨鶎拥膭趧尤嗣瘢€是對于最高層的統治者,都是一樣的珍貴,都一樣受到無怨無悔的敬愛。那時候,人對土地等神明保持一種敬而親之、親而偎之、偎而愉悅之如對長輩的“孝”般的態度。
以《小雅·楚茨》為例,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祭祀儀式,豐收了,要感謝神明和祖先之靈的保佑,感謝大地的賜福,舉行祭祀。
第一段回顧耕種收獲的勞動過程,并點明:這好酒是用糧食釀的,好飯是用糧食做的,糧食是人在土地上勞動收獲的,將神明和祖先之靈請來,是要用這些豐富的勞動成果交換神明和祖先的賜福與保佑?!皷|一簇,西一簇,地里長滿野蒺藜,把他們全部除去吧!自古以來就如此,為的是種上黍米和小米?!?/p>
祭祀的人恭謹欽敬,供奉的祭品豐盛無比,整個氣氛肅穆神圣,而且一環扣一環,忙忙碌碌,因為有先祖的靈魂和各路神明在場,似乎大家都不敢大聲說話了。但這時忽然來了一句“神嗜飲食”,神明也好酒貪吃!一種輕松愉悅便悄然彌漫于整個儀式中:“……祭祀的供品味道馨香,神靈也喜愛這些飲食。百般的福祿先祖賜你,祭期有定合乎法式,齊備快捷隆重嚴整。賜你永享中和之福,悠悠綿綿數萬數億?!背匀说目谲?,因為酒好飯好,交易馬上就成功,你獻給我好的供奉,我給你如意的祝福,這似乎也太過于隨便了吧?其實不然,因為不管是神明還是祖先的靈魂,都是人的意念,是由人來裝扮的,所以神靈的喜好也就是人的喜好。這里,人和鬼神、人和大地融為一體,同喜同悲,同苦同樂。
于是,結局便是“神具醉止”!所有的神都喝醉了?!啊炯赖奶鬟_神的話語,眾神全都吃飽了也喝醉了!這時,假扮神靈代替受祭的那個身子才站起來,大家敲響那銅鐘送神靈踏上歸程……神靈喜歡這些飲食,你就能長壽安康綿綿無期……”
透過那些盡興的文辭鋪排和周詳的繁文縟節,我們看到了一種東西,那就是凝天、地、人、神的精神意志為一體的“親情”——人對土地就像對父母一樣,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孝敬、親近、依偎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