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檀
知名財經評論家
財經專欄作家
博文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2fgsf.html
1月10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以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基礎,堅持一戶一宅原則,決不允許城里人到農村買地建房的所謂“逆城鎮化”行為。
此言一出,非議四起。難道農村宅基地不能自由買賣嗎?難道農業不需要來自城市的大資金支撐嗎?
姜大明先生說了前半句話,沒有說后半句,沒有解釋清楚不許城里人到農村買地建房是為什么。
筆者支持暫時不能由城里人購買農民宅基地,這不是歧視農民,而是保護農民的利益。目前,農村宅基地確權工作尚未完成,農民戶均擁有宅基地尚在變化之中,所有權不明晰,談不上穩定的交易。
即使允許交易,擁有實力的必定是城市居民與少數富裕階層。通過多年的財富積累與資產品投資過程,中國在脫貧的過程中,形成了罕見的財富兩極分化。此時允許土地自由交易,必定是弱勢一方吃虧——他們為了生存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土地交易的結果就是土地兼并。如果農民日后因為土地價值上升而毀約,法律將站在農民一邊,那么,購買者的權益又如何得到捍衛?基礎制度不健全,進行大規模的土地轉讓,將是一場蔑視法律與權貴兼并的災難。
中國城鎮化過程是農民變更職業的過程。伴隨著土改的進程,土地是目前還扎根于農村的農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資產。在此前的征地過程中,漫無邊際的新區建設,對農民強行征地,完全忽視了投資品溢價的屬性,是不合理的剝奪。
繼續剝奪農民,中國的城鎮化失去根基,消費也將無法拉動,村鎮迎來的是身無長技、需要求助的低端勞動力。耕地與宅基地的溢價收入是農民的命根子,這一點絕不能動搖。
許多人拍手支持臺灣地區的土改,是還農民地權的過程。
第一次土改發生于上世紀50年代,在政府強力主導下低價贖買大地主土地,低價轉手賣給農民,由專門的土地銀行為無資金的農民提供低息貸款,讓大地主獲得大公司的股票,結束了血腥的租佃農時代,臺灣農民獲得了土地作為資產品的溢價,臺灣的農業因此獲得長足展。
第二次土改發生于上世紀70年代,小農經濟效率低下,工業化進程加劇拋荒,政府出手推行農地重劃,進行耕地的轉移與合并,農地出售、農民之間互換耕地或者自愿結合,將小地連成大片地,約有370萬農民不再務農,戶均耕地面積擴大 3倍。
大陸土改方案尚未出臺,目前的形勢是合并臺灣地區的第一、第二次土改過程。本質不應變化,即保障農民權益,進行清晰的確權使農民的所有權更為清晰,在交易中占據公平的位置,享有資產品升值的溢價。如果愿意,他們可以帶著從土地來的第一桶金進入城市。而現在,《經濟參考報》披露農業部的數據,截至2013年11月底,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6%左右,全國農村承包50畝土地以上的大戶達到287萬家,家庭農場的平均面積達到200畝左右。無論認可與否,經營權流轉已成事實,利益分配規則厘定至關重要。
姜大明先生說,不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購地置房逆城鎮化這是第一步,等到確權完成,公平的土地交易規則制訂完畢,就是城鄉雙向交流的過程,最終讓愿意成為農場主的現代人立足在農村。他們熱愛農業,熱愛田園,不可能因為戶籍身份心生怨恨。
希望姜大明先生很快就可以說出下半句,讓土改的圖案更加完整,而不是讓市場瞎猜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