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
2006年3月31日,原告侯某與被告薛某簽訂《礦山轉讓協議》,約定將被告經營的“A地黑山石灰礦”整體轉讓給原告,并約定轉讓價款250萬元,分三次于2007年12月31日前付清。合同簽訂后,被告于2006年4月7日向A地國土資源局遞交采礦權轉讓申請書及相關資料,當日獲得批準,隨后辦理了采礦許可證等手續,開采期限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被告將該礦山交由原告開采經營,原告共計支付轉讓款110萬元,剩余140萬元未付。
2007年5月,侯某向法院起訴,稱在簽訂協議時,被告薛某偽造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西北局五隊的《A地黑山石灰礦地質報告》,虛假稱該地質報告擁有800萬噸石灰巖礦石,并稱該礦經評估價值為450萬元,欺騙原告與其簽訂礦山轉讓協議。據此請求判令確認原、被告所簽礦山轉讓合同為無效合同,被告返還110萬元轉讓款。
被告薛某則辯稱,其與原告簽訂的《礦山轉讓協議》合法有效,且轉讓合同經國土資源局批準。其雖未提交礦產資源勘查資料,但不是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查明,合同簽訂后,被告于2006年4月7日向A地國土資源局遞交采礦權轉讓申請書及相關資料,當日獲得批準,隨后辦理了采礦許可證等手續,開采期限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同時,經A地國土資源局證實,其在出讓該礦時,明示“該礦無地質資料,儲量不詳,存在一定風險”,且該礦出讓薛某后,薛某亦沒有向該局提交過任何礦產資源勘查資料。
法院認為,提交礦產資源勘查報告不是強制性規定。雙方簽訂的礦山轉讓合同經批準并辦理了變更手續,故該轉讓合同合法有效。遂判決駁回原告侯某的訴訟請求。
本案爭議的焦點有三:一是未提交礦產勘查資料能否成為合同無效的理由?二是薛某的行為是否屬于欺詐?三是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1、未提交礦產勘查資料能否成為合同無效的理由?
我國《合同法》第52條第5款和《合同法解釋(一)》第4條均規定,除欺詐脅迫或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外,無效合同必須是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包含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適用,如果當事人約定排除了強制性規定,則構成本項規定的情形;對任意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
在本案中,被告在轉讓采礦權時,雖未按《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規定向審批管理機關提交礦產資源勘查報告,但該規定系審批管理機關的行政管理性規定,不屬于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范圍。雙方簽訂的礦山轉讓合同經行政管理機關批準并辦理了變更手續,筆者贊同法院判決的認定意見,該轉讓合同合法有效。
2、薛某的行為是否屬于欺詐?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
(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并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于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在本案中,薛某處心積慮地偽造文書,使原告侯某陷入認識錯誤,將未勘測、儲量不詳的礦產誤認為擁有大量礦石的礦產資源,從而抬高合同約定的轉讓價款,從中獲利。
(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本案中薛某故意陳述關于該礦山的虛假事實,并且偽造了相關的證明文件。
(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于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于錯誤,而他人由于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愿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原告侯某在誤認為該礦山富含大量礦石的情況下,違背自己真實意愿簽訂了該轉讓協議。
我國《民通意見》第68條也有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薛某的行為已構成合同法上的欺詐。
3、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據我國《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所謂無效合同是相對于有效合同而言,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不發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經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無效合同卻由于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而不受法律保護。
無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違法性。一般來說,我國法律所規定的無效合同都具違法性,它們大都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所以,對此類合同國家會實行干預,使其不發生效力,而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該合同的效力。二是自始無效性。所謂自始無效,就是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以后也不會轉化為有效合同。由于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效力。對于已經履行的,應當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方式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的規定旨在維護國家利益,防止受害方當事人害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本案中,侯某和薛某訂立的《礦山轉讓協議》只涉及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沒有損害到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不屬于《合同法》第52條第1款規定的無效情形。因此,筆者贊同法院的認定,該合同并不屬于無效合同。
本案的《礦山轉讓協議》雖不屬于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但基于薛某訂立合同時的欺詐事實,原告侯某可向法院提出變更或撤銷合同的訴訟請求。
我國《合同法》第54條第2款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是指合同雖已成立,但因欠缺合同的某些生效要件,當事人一方可依法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合同。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只是相對無效,其生效與否取決于行為人的意志。在變更或撤銷該合同前,該合同仍然有效。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重大誤解、顯失公平、乘人之危、欺詐脅迫但不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等。
本案中,由于薛某偽造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西北局五隊的《A地黑山石灰礦地質報告》,使原告侯某在不知真實情況的條件下與其簽訂《礦山轉讓協議》,其行為顯然構成欺詐。因此,原告侯某可訴請撤銷或變更合同。
同時,根據《合同法》第58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之規定,侯某還可以要求對方返還所支付的款項;在有其他經濟損失時,還可以請求對方賠償。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