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宗 黃鶴麗 劉紅坡 黃海亮 董韶輝
摘要太學12號是洛陽太學農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旱肥地小麥新品種。在多年試驗和大面積推廣示范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分析了該品種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創(chuàng)高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關鍵詞太學12號;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048-02
作者簡介黃彥宗(1957-),男,河南偃師人,高級農藝師,從事小麥育種研究,Email:hyanzong@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10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河南省小麥連年豐收,但豫西、豫北的丘陵旱地由于連續(xù)的干旱造成地面水資源減少,小麥產量增長緩慢,嚴重影響了小麥生產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全省小麥單產繼續(xù)提高的一個重要限制因素,提高旱地小麥單產將成為提高小麥總產的重要途徑[1-2]。
太學12號是洛陽太學農作物研究所2000年選用鄭麥9023作母本、豫麥49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旱肥地小麥新品種。2008年以來,曾先后參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麥品種區(qū)域試驗、河南省旱地小麥生產試驗及大面積示范。多年來該品種表現(xiàn)為抗寒、抗病、抗倒、高產穩(wěn)產、節(jié)水、適應性廣、落黃好、品質優(yōu)、綜合性好等優(yōu)點,是一個較為高產型的旱地小麥新品種。2011年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審定證號2011030。 為了生產上合理利用該品種,充分發(fā)揮其增產潛力,筆者結合相關研究及河南省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對其特征特性進行分析,提出創(chuàng)高產的關鍵栽培技術。
1特征特性
1.1生物學特征 太學12號屬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種,平均全生育期235.7 d,比對照品種洛旱2號早熟2.2 d。幼苗半匍匐,長勢壯,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抗寒性好,起身慢,拔節(jié)晚,兩極分化慢,苗腳不利索,葉色濃綠,葉片細小、上沖。成株期株型半緊湊,旗葉上舉,午間葉片卷曲成針狀,株高75 cm左右,莖稈細,彈性好,抗倒性強,穗層整齊。紡錘形穗,穗細長、碼稀、長芒,子粒白殼、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落黃一般,綜合性狀好。產量三因素為穗數562.5萬~570.0萬穗/hm2,穗粒數28.7~29.3粒,千粒重40.0 g左右。
1.2 綜合抗性 2008~2010年度經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成株期綜合抗病鑒定,對白粉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感,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太學12號全生育期抗旱指數為0.895~0.901 8,旱級別3~4級,抗旱性中等。
1.3品質分析 2009年區(qū)域試驗混合樣分析結果(鄭州):容重794 g/L,粗蛋白(干基)15.31%,濕面筋33.1%,吸水量58.2%,沉降值57.0 ml,形成時間3.2 min,穩(wěn)定時間2.9 min,出粉率66.7%。
2 產量表現(xiàn)
太學12號屬半冬性中早熟多穗型品種,適宜河南省旱肥地、平原旱地及中水肥地區(qū)的早中茬種植。
2008~2009年參加河南省旱地區(qū)域試驗,9點匯總,7點增產,2點減產,平均產量4 837.5 kg/hm2,比對照品種洛旱2號增產5.73%,不顯著,增產點率77.8%,居參試品種第3位。
2009~2010年度再次參加河南省旱地區(qū)域試驗,8點匯總,8點增產,平均產量5 677.2 kg/hm2,比對照品種洛麥2號增產9.77%,增產極顯著,增產點率100%,居參試品種第3位。
2010~2011年度參加河南省旱地組生產試驗,7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產量4 369.5 kg/hm2,比對照洛旱2號增產7.60%,居6個參試品種第2位。
3高產栽培技術
河南旱地小麥的生產如果單純依賴生育期自然降水,遠遠不能滿足小麥生長需要,缺水是影響旱地小麥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3]。因此,旱地小麥的栽培應采用蓄水保墑的耕作技術,迅速提高肥力的施肥技術,建立起實現(xiàn)“蓄水、保水、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目標體系,以及培育壯苗的播種技術和群體控制技術等[4-5]。
3.1播前準備 丘陵旱區(qū)秋季氣溫下降早且快,冬季氣溫較低,小麥生長比較緩慢,植株矮小,葉片較小,根系偏少,冬前不易形成壯苗。因此,要打好蓄水保墑、培肥地力、適時早播3個基礎,以確保小麥形成壯苗,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冬前群體。
3.1.1合理耕作,蓄水保墑。旱地小麥的耕作技術要以“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為中心,采用深耕蓄水、淺耕保墑,達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的目的。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25~30 cm,以增加耕層對翌年雨季降水的積蓄量,擴大根系的吸水范圍。同時清除田間植株、雜草殘體,耙耱合墑,使土壤上虛下實、無坷垃。
3.1.2施足底肥。旱作麥田的土壤干旱,養(yǎng)分不足,土壤結構性差。增施有機肥不但能為小麥生長發(fā)育提供養(yǎng)分,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合理施肥,充分發(fā)揮肥料的增產作用,是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措施。注意有機肥和無機肥的配合使用。一般施用優(yōu)質農家肥10萬~15萬 kg/hm2、尿素300 kg/hm2、磷肥1 200 kg/hm、鉀肥150 kg/hm2,結合深耕將肥料施入土中。
3.1.3播前種子處理。旱地小麥播種偏早,溫度高,出苗快,前期病蟲害嚴重。因此在播種時要進行必要的藥劑拌種,或使用麥種包衣劑。用45%辛硫磷乳油0.5 kg,加水15~20 L,拌麥種250 kg,拌后堆悶12~24 h,防治地下害蟲效果良好。
3.2播種技術
3.2.1 適期早播。旱地小麥產量的高低,穗數是決定因素,而穗數的多少又與冬前大分蘗呈高度正相關,適時早播可以促進冬前分蘗和提高分蘗成穗率,為旱地小麥增產打好基礎。小麥播期應根據各地的氣溫、土壤、品種等條件而定,一般以10月1~8日為宜。在小麥適播期內,可以采取積極措施,按照“有墑不等時”的原則,采取多耙提墑等措施提墑早播。
3.2.2 播種密度。旱地及山坡地要求基本苗270萬~300萬株/hm2,在適宜播期范圍內,一般播量為135~150 kg/hm2。
3.2.3 播種方式。良好的播種方式能使播下的種子分布均勻,達到“粒多不擠,苗多不靠”的要求。目前各地采用的播種方式中以機械條播最好,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出苗整齊,播種速度快。
3.3 田間管理 旱地小麥由于土壤干旱但肥少水,耕作粗放,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因此,旱地小麥的管理要根據其生長發(fā)育特點而定。
3.3.1 苗期。苗期管理分越冬期和早春期管理。旱地小麥的幼苗分蘗少,冬前不易形成壯苗,而且只有一個冬前分蘗盛期,兩級分化快,成穗率低。雖然幼穗時間較長,但由于干旱致使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數少。苗期管理的目標是及早形成壯苗,創(chuàng)建一個合理的群體。要加強冬春季管理,重點是壓耱保墑,早中耕促早發(fā)。在冬小麥進入越冬期后,可進行壓耱,以利于保墑。在冬小麥返青期至起身期,應及時中耕除草保墑,以利于促早發(fā)、育壯苗。此時可根據地力,結合降水,追施氮肥75~120 kg/hm2。
3.3.2 中期。中期管理的重點是調節(jié)水肥,協(xié)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促壯稈大穗,及時防治病蟲害。在蚜蟲蟲口密度達到標準時,用40%樂果乳油1 5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并及時防治銹病、白粉病。同時要做好除草、去雜工作。
3.3.3 后期。旱地小麥的灌漿期雖然穩(wěn)定、日照條件較好,但由于干旱致使根系及葉片早衰,縮短了灌漿期,粒重受年降雨量的影響較大。后期管理的主要目標是防早衰、增粒重、預防病蟲害及災害天氣。對后期脫肥的麥田,可用7.5 kg/hm2磷酸二氫鉀和3.75 kg/hm2尿素對水450 kg/hm2噴施。
參考文獻
[1] 黃彥宗,李建偉,黃鶴麗,等.旱地小麥偃佃9433的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0(1):19-20.
[2] 張燦軍,吳少輝,高海濤,等.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洛旱6號的選育[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7(5):33-34.
[3] 段來臣,王紹中,張德奇.旱地小麥及雜糧作物栽培[M].北京:黃河水利出版社,2012.
[4] 王建進,高秀蘭,李守霞,等.旱地小麥高產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107-108.
[5] 張永杰,朱忠選,張鳴,等.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0(3):22-23.
[6] 劉義國,林琪,房清龍.旱地秸稈還田對小麥花后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3(4):110-114.
[7] 殷建軍,姜超,王瑞軍,等.不同施氮量對旱地春小麥生長狀況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2(5):66-67.
[8] 胡明俊.冬小麥的灌溉技術及節(jié)水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