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本 馬自芬 鄧光華 劉方炎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育苗方法和仿生栽培方式對甜菜樹植株生長的影響。 [方法] 設計直播試驗、扦插試驗、移栽試驗和仿野生栽培試驗,探討不同處理下甜菜樹的成活率、成株率。[結果] 甜菜樹扦插繁殖成活率低,適宜用種子繁殖,且種子擺放時間越長,出苗率越低;使用ABT生根粉處理甜菜樹插條可顯著提高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在疏林地甜菜樹年均高生長量和成活率顯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結論]該研究為甜菜樹的人工栽培和擴繁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甜菜樹;種苗繁育;人工栽培
中圖分類號S7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144-03
基金項目云南省省級林業科技推廣項目(2011TSYN07);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201304202)。
作者簡介楊超本(1967-),男,云南雙柏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林下植物資源開發技術研究,Email:sbylz032@126.com。
收稿日期20131206甜菜樹(Melientha longistaminea)為山柚子科(Opiliaceae)甜菜樹屬(Melientha)小喬木,別名:山芥蘭、鱗尾木等,是我國西南山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蔬菜,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紅河流域的低海拔河谷密林中,臨近的云南省東南部和廣西西南部也有分布[1]。當地群眾主要采其嫩莖葉炒食、做湯或腌制,味道鮮甜爽口,風味獨特,是非常受歡迎的特色木本蔬菜,每年3~6月有售,價格200~240元/kg,遠高于其他野生木本蔬菜和一般栽培蔬菜[2-3]。近年來,由于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農戶在采食過程中將花序一并采摘食用,影響結實量,導致甜菜樹種源數量日益減少、種群自然繁殖更加困難,有瀕臨滅絕的危險[4-6]。
當前,拯救甜菜樹野生資源的關鍵是實現種群擴繁和加大人工栽培力度,但迄今為止,有關甜菜樹種群繁殖的研究幾近空白。少量研究也由于試驗中未詳細介紹繁育條件、插穗類型、母樹年齡以及外部環境等,而無法探討造成生根率、成活率和成株率高低的原因。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于2009年以來在雙柏縣境內重點以不同種苗繁育和仿生栽培方式對植株成活率、成株率的影響開展了相關試驗研究,旨在尋求有利于甜菜樹人工栽培成功的內部控制因素和適宜的外部環境條件,為甜菜樹的人工栽培和擴繁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甜菜樹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海拔1 500 m以下,年均氣溫16.5 ℃以上、降雨650 mm以上的溝谷密林中。主要與殼斗科(Fagaceae)小葉青岡(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Oersted)及含羞草科(Mimosaceae)山合歡(Albizia kalkora Prain)等闊葉樹種伴生,樹體主干和老莖上生花、結果現象十分明顯。低海拔的河谷、溝箐兩側陰坡、半陰坡為主要生長區,靠近溝箐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陡坡地帶生長良好,而山梁、山脊一帶極少分布,有極少單株零星生長于土壤瘠薄、干旱的懸崖峭壁上[7-8]。每年3月中下旬開花,4月初展葉并抽發春梢,4月中下旬幼果形成,5月為壯果期,6月上旬果實成熟,成熟果金黃色。7~9月抽發夏梢。葉墨綠、質脆,四季常綠[9-11]。
該試驗中甜菜樹種子與枝條均采集于云南省雙柏縣境內的愛尼山鄉,屬紅河流域上游地段的石羊江沿岸。材料采集地點海拔1 670 m,紫色土壤,西北坡向。
1.2研究方法
1.2.1直播試驗。于2009年7月,在種子成熟期選取成熟度好、健康的種子6 000粒,按照室內涼2 d(即室內自然擺放2 d后播種)、室內涼1 d、當天播種以及當天層積處理后播種共4個處理進行育苗試驗。每處理種子數為1 500粒,5次重復。層積處理要求去除果皮,再用0.05%赤霉素浸種2~3 h后,采用層積催芽,催芽過程嚴格控制基質的含水量,以潮而不濕為原則。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分別計算各處理的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各參數計算方法如下:
1.2.2扦插試驗。采用經過消毒的潔凈細河砂作苗床,用遮蔭網做成小幅拱棚,拱棚內高0.8 m,備用。于2009年7月選取樹體中上部生長正常、木質化程度好的一年生枝條600枝,在棚內進行扦插試驗。分別以對照和50、100、150、200 mg/L 不同濃度ABT生根粉浸泡插穗基部,每個處理中供試扦插條為120枝,3次重復。分別于10、20、40、80 、120、160 d后觀察各處理萌芽的插條數,計算萌發率。
1.2.3移栽試驗。于2010年7月選用相同條件下實生容器苗1 800株進行移栽試驗,移栽后的土壤類型(特征)分別為沙壤土(石礫)、紫色土(干燥)、紫色土(潮濕),組號記作①、②、③。每一土壤類型供試容器苗600株,3次重復。2011年8月測定各土壤類型下甜菜樹的成活率和成株率。
1.2.4仿野生栽培試驗。模擬甜菜樹生境,于2010年7月開展林下仿生栽培試驗。試驗地位于紅河水系上游的綠汁江畔,海拔1 540 m,坡度23°,年均氣溫16.3 ℃,年均降雨量890 mm,紫色沙壤。試驗分為2組(每組200株):1組為具備林下遮蔭條件的疏林地(林下組仿生栽培);1組為無遮蔭條件的稀疏灌木林地(自然組野外栽培),每組5次重復。試驗采用相同的苗木規模和整地措施以及相同的造林時間和管理措施。于2011年8月計算年均高生長量和成活率。
1.3數據的統計分析所有試驗結果均在SPSS 13.0中用單因子方差分析的方法(one-way ANOVA,LSD法)進行各處理間的差異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方式對種子萌發的影響不同處理對甜菜樹種子的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均具有較大影響(圖1)。當天層積處理(去果皮)下的出苗率(94.6%)、成苗率(96.7%)和成株率(97.5%)均高于其他3種處理,且以出苗率和成株率達到顯著水平(P<0.05);室內涼2 d 處理下的出苗率(38.2%)和成苗率(61.3%)顯著低于當天播種或層積處理(P<0.05),而室內涼1 d的種子其出苗率(57.3%)、成苗率(72.7%)和成株率(66.5%)均高于室內涼2 d的種子,且以出苗率達到顯著水平(P<0.05)。由此可見,對于采集的甜菜樹種子,當天進行層積處理(去果皮)可以顯著提高其出苗率、成苗率和成株率。若不進行層積處理,當天播種較擺放一段時間后再播種,也能保證較高出苗率和成苗率,種子擺放時間越長,其出苗率和成苗率則越低,但擺放時間并不影響甜菜樹種子的成株率(P>0.05)。
2.4不同立地條件對植株生長和成活率的影響模擬甜菜樹生境,在具備遮蔭條件下的疏林地進行仿生栽培,并在不具備遮蔭條件下的灌木林地設置對照組,2年后不同立地類型下甜菜樹年均高生長量及其成活率差異顯著(表2)。均以疏林地(具遮蔭條件)年均高生長量(0.27±0.06)m和成活率(77.4±6.2)%顯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不具遮蔭條件)。
3結論與討論
(1)研究表明,種子自成熟后便經歷生活力下降的不可逆的劣變過程,其變化速度取決于采收、加工和貯藏條件[12]。該研究中,甜菜樹種子出苗率與種子擺放時間有很大關系,當天播種較擺放1 d或2 d后播種出苗率高,且擺放時間越長,出苗率越低。而在采種當天及時脫皮、催芽處理,則出苗率比較理想。育苗時關鍵是及時清除其外果皮及中果皮,確保內果皮不變質腐爛,保證種子的正常生活力。生產實踐中,采摘當天若及時將鮮果去皮、催芽處理,則出苗率高達90%以上。而放置2 d后的種子,其出苗率顯著降低,不到50%,該結果在甜菜樹種子貯藏過程中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很難做到當天采集的種子當天播種。如何為甜菜樹種子的貯藏創造合適的條件,以保證其較高的出苗率是種苗繁育研究中的重點。
(2)在未使用ABT生根粉處理下,甜菜樹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僅為36.4%。甜菜樹扦插不易成活,這與其植物學特性有關,可能在該植物體內存在生根抑制素,抑制了不定根的發生,在枝條木質部的初生髓射線與形成層交合處無法形成分生組織,故扦插后無愈傷組織形成。試驗中,使用不同濃度的ABT生根粉處理甜菜樹扦插條顯著提高了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但其成活率仍低于50.0%。因此,在生產實踐中,種子繁殖是目前成熟適用的種苗繁育方法。如何提高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以及尋求造成扦插繁殖成活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3)從林下仿生栽培試驗的結果看,甜菜樹不屬喜光植物,其生長過程中僅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強光照對其生長不利,在疏林地(具遮蔭條件)內其年均高生長量和成活率顯著高于稀疏灌木林地(不具遮蔭條件),因此在人工栽培過程中,宜選擇具備林下遮蔭條件的疏林地。
(4)甜菜樹為云南特有物種,作為一種珍貴的森林蔬菜,其營養價值高,市場開發前景廣闊,但自然資源已十分有限。該研究通過設計甜菜樹種子繁育、枝條扦插、移栽和林下仿野生栽培試驗,指出了甜菜樹扦插繁殖成活率較低,適宜用種子繁殖,且種子擺放時間越久,出苗率越低。通過當天層積處理后的種子,其出苗率可達94.6%。在實施人工栽培時,需要考慮遮蔭環境以及林地土壤類型,在海拔1 500 m以下、降雨量為750 mm以上,土壤類型為沙壤土或紫色土(潮濕)的疏林地種植為宜。
參考文獻
[1] 吳征鎰,李德銖.甜菜樹屬——我國云南產山柚子科一原始新屬及其植物地理學意義[J].云南植物研究,2000(3):248-250.
[2] 楊超本.鱗尾木人工育苗技術與仿生栽培試驗[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4):132-135.
[3] 楊超本.鱗尾木育苗及栽培技術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8,33(1):116-118.
[4] 柳建軍,許立松,劉錫葵.野生食用蔬菜甜菜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8(8):125-127.
[5] 劉錫葵,肖建青.特有野菜甜菜樹甜味功能因子的分離與鑒定[J].食品科技,2009(5):207-209.
[6] 師楠.甜菜樹組織培養研究[J].云南農業科技,2011(2):14-17.
[7] 陶德定.臺灣山柚屬(山柚子科)的一個新組合[J].廣西植物,1993(1):8-11.
[8] 吳志霜,王躍華.野生植物甜菜樹嫩莖葉的營養成分分析[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5(1):60-61.
[9] 李文政.甜菜樹屬(中國山柚子科新紀錄屬)一新種[J].云南植物研究,1989(4):407-408.
[10] 李文政.我省首次發現甜菜樹屬新種[J].云南林業,1989(5):27.
[11] 李文政.甜菜樹屬在我國云南發現[J].生物科學信息,1990(3):108-109.
[12] 傅家瑞.關于種子活力的問題[J].植物生理通訊,1980(4):13-17.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
(上接第98頁)
[18] BERGKVIST B O,FOLKESON L.Soil acidification and element fluxes of a Fagus sylvatica forest as influenced by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2,65(1/2):111-133.
[19] FERNANDEZ I J,RUSTAD L E.Soil response to S and N treatments in a northern New England low elevation coniferous forest[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1990,52(1/2):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