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軍
在《學問與生命》一書中,史飛翔基于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以傳統人文精神為主線,重新對于人類的生存環境進行解構、分析。長時間的閱讀和深入思考,讓他以研究者的學術眼光在文字中貫穿文化意識,并不時地融合思想史、學術史、西方經典、教育學等學科在其中以支撐,已逐漸走上了文化散文寫作的新路子。
文化意識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認識。在通常情況下,認識不足自然就不會有文化意識或者相對欠缺。更多時候,文化意識是以一種理性的思考出現散文中。說到文化散文作家,首推余秋雨。可以說,這種通過文化視覺感來表現的文化意識是“理”與“情”的交錯糅合,闡釋著獨到、整體的認識以及濃厚的人文情懷。在本書中,史飛翔是在做著真真切切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文章才會含蓄內斂,承載著濃厚的美學思想。也正是有了思考,他才會用平常心來面對文化和歷史。一個人到底有沒有文化意識,從他的文字處理中就可以感知,因為這與其所掌握的文化脈絡和思想體系密切相關。史飛翔的散文有自己的風格,它不同于以往的歷史文化散文,也不是依托“山水游記”,而是通過講故事、說道理,把理性的思考貫穿在他的文字中。于是,不論是談學問,還是寫大師風骨、風度,這些凝結著智慧的思考,始終都是圍繞著傳統文化來不斷探尋生命的底蘊。這便需要作者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重新審視現代人的精神視野。其實,視野審視的又何止是生命呢?思想上的獨行不僅可以引領讀者在探尋生命、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也能夠確保作者在這個商業時代還保持著屬于自己的信仰。冷靜地正視人生,自然不是寬泛地去談,而是文化人讀書做學問時的深度思考,是一種對于生命、道德的真誠叩問。
史飛翔的文章還體現著他對于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記憶和反思。他以詩化的語言和散文式的寫作手法,不斷在現實與歷史交錯的空間中高蹈生命,著力創造一個別樣的世界,也為文化散文創作提供了借鑒和相對開放的空間。當然,作者在這里想展現出的是文人情懷和生命意志的純粹,是透著人性之美和人生境界的精神關照。他從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思想元素,從哲人先賢的履跡中感受生命厚重,恰恰是把我們丟失的文化存在重新撿拾起來。這些確實難能可貴,從而也不經意地營造出特有的精神境界。我不能說這就是超越,但從中卻了解和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性情,內在、大氣,又較好地保持自身文風的婉約和親切,表現出一種對于生命和學問動態思考之后的憂患。傳遞出的情懷和視界更闊大,反思與批判更深邃。
在對于傳統文化審美情懷的研究中,史飛翔還從人的命運、尊嚴著筆,寫下“近世學人,尤其是民國時期的學人,他們往往都很狂,或固執,或狷介,或桀驁,或剛強。但他們的這種狂,狂得有思想,狂得可愛,狂得鮮明,狂得至少讓人過后不忘。今天的學人倒是溫順了,但同時也少了一種風骨、一種性情”(《狂狷的學人》)。不論是風骨還是性情,那個時代大凡有才的人往往都自以為是,自視甚高,甚至目空一切。但與當今學者不同的是,他們把對美的追求視為最高境界,把對于文化的那種敬畏鑄進了這物我兩忘的藝術品質中。于是在這里,道德和善良、謙退與虛假、形象與人格不斷地發生著碰撞,融合著藝術氣息的靈魂,繼而產生著共鳴。縱觀全書,為更好地突出審美原則,史飛翔以濃厚、鮮明的視野刻畫人性,批判現實,深入地思考歷史、現實和未來,在這種思考中透出真性情真棱角真愛真恨。
作家陳倉說過,散材著散文。確實,文化散文的這種“散”可以視為各種對于人生思考和對于學問的態度。我們也可以從這種“散”的大寫意手法中,管窺民國時期文化人的軼事。筆下這些人物不但取神,還流露著獨有的藝術和境界,讀后可以感受到心靈上的獨有氣質。尤其是作者能夠從復雜的歷史和社會關系中,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到一種生命的理性和處事做學問的態度。對于作者而言,這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和深究學問的濃厚興趣。也只有這樣,這些所謂知識類型的文化散文才會有著清新的風格魅力。從作品的外在形式看,作者并沒有刻意去修辭語句,而卻是以素顏示人,透著溫文爾雅和愛憎分明。比如說,“蔡元培留給世人的印象是雍容大度、謙和、沖淡。”(《蔡元培的另一面》)“錢鐘書表面看著是一個謙虛、溫和的人,其實不然,他骨子里有傳統文化的那種倔強與狂狷。”(《狂狷錢鐘書》)“李澤厚外表不修邊幅,不善言談,顯得有些木訥,內心卻很自負。”(《李澤厚的自負》)這些文字讀起來很輕松,感覺如同聊天一樣,簡簡單單的開場白,粗線條勾勒出了學者們的可愛形象;從內在的情感而言,是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會讀書的人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把活書讀死。讀書,說到底就是智慧二字。”(《讀書的智慧》)“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與這些大師的精神操守一比,今天的那些前仆后繼的大富巨貪們的種種表現又是何其的卑微。”(《大師的清貧》)“的確這樣,一個人學問的高下往往是和他的精神境界相關聯的,做學問和做人是統一的。”(《大師的鞠躬》)這些不同文化環境中的文化意識極容易在讀者中產生共鳴的原因何在?我想是不是史飛翔博覽群書,酷愛傳統文化并受其影響的結果呢?
如果不是長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在對生命做出深刻思考的同時,就不會始終有著一種清高無塵的精神力量伴隨左右。還可以看出,這種精神關懷下的文化意識,已經成為史飛翔散文中比較有特色的審美風格。散文的價值取向最終是人對于生命的關懷、呵護,對人生要義的關注、探尋,只有這樣才會進一步彰顯出文字無比強大和豐富多彩的生命力來。寫品質、寫自省、寫保全,不過都是為這些所描摩的人物鋪墊的。他們大都單純可愛,又毫無心機,身處繁雜的社會環境中,也是心如止水。作為讀者能夠聆聽古今,就會明曉作者為何通過寫學人的風骨,寫大師的風度,進而將生命的真誠反思衍化為對歷史人物和時代文明的無比眷戀,這不但喚醒內心深處的生命激情和自然知性,也為現代人提供了心靈的棲息地。
毫無疑問,文化意識的凸顯體現著作者對于文化傳承的思考與追尋,體現著創作風格的樸實與厚重。“中國學問歷來有一個傳統,那就是要求學問與做人結合起來,將學問融入生命。”(《為學的境界》)將學問融入生命的不僅是感動,更是一種做人的執著和態度。當說到做學問的態度時,他說:“大學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庫、智囊團,是最應該產生思想和精神的地方。在一般公眾的心目中,大學有著崇高的地位,大學教授往往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良知和公正,遺憾的是西南聯大教授當年的那種精神今天已經是越來越稀薄了。”(《教授的真精神》)兩個時代的對比,久遠的只是歷史,缺少的卻是一種獨立精神與自由氣節。在這些做人與做學問的態度的思考中,深深映射著從深層文化的角度來感知生命和文化的本義和態度。作者深入淺出,把所有的故事都置于一種和諧的格局之中,把對生活的態度、文化的追求都演繹成為審美意境、理性的批判與反思。這表現為談及文化意識時,一是巧妙地把民國學者為人做學問的態度和作者的認識高度相融合,彰顯了久違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意識。二是推出生命的學問、讀書的智慧等哲學命題構筑文化意識,用傳統筆法來完成人格的塑造,讓一個個故事充滿著人生況味,把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通過豁達、大度、自省、固執等個體形象吸引讀者,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和陶冶性情。
從史飛翔的文字中還可以讀出厚重和高深。這種感覺不是通常學術上那種呆板,而是他在選題時已經將生命、學問、智慧等哲學命題緊密關聯起來。眾所周知,這些資料和內容本來都是為完成學術專著服務的,結果史飛翔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地把這些無味的內容加工成了一篇篇清新耐讀的小品文。這些文字有著“強烈的思辨色彩,深邃的道德意識和濃郁的悲憫情懷”。如果說,書中這些典型的文人軼事構筑起一個富足的文化世界,那么,我想這個世界應當是由作者特殊的情感和那些散淡的文字融合而成的。獨特的意境,充滿著文化氣息和生活美感,也只有理解了作者對于生命的壯美、對于情感的體驗,才能夠真正進入到他的世界中。即對文人群體的細致觀察和素描意象,對于道德學識鉆研和信仰。可以說,史飛翔的《學問與生命》是以學者的理性、嚴謹和散文的靈性表達著情與理的結合,在探討中國傳統與民國學人的精神風貌、特立獨行方面頗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從切忌曲學阿世的學者到中國當代為何不能產生思想大師的追問;從人生邊上烤火的楊絳到錢穆的最后一課;從大師的擔當、硬度到活于書齋死于書海的讀書智慧;從隱士的變態行為到從容走過大千世界的人生況味,這一系列的形象無疑都如同學問的色彩,在隨著人的情緒變化緩緩流動,看似不經意的講述,其實又有著鮮明的內心主觀意識,意圖揭示出人類思想的變化。當然,這些文字中也夾帶著強烈的文化認同和反思,將讀者帶入深層思考中。真實與困惑,想象與模糊,將民國學者們的不同際遇有趣闡述,似乎也在暗示著作者對于“學問”問題的深入探討。這種文化意識的流露并不是故作姿態,而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是長時間學識積累的透徹理解。遠遠看去,就如同家園的守望者一樣,堅守著內心中的生命要義、思索與痛苦。
劉熙載曾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日如其人而已。史飛翔的精神感受和藝術思考還是比較獨特的。在建構文字的意境中傳達審美價值和審美意蘊,使其更為純粹;在探尋文化意識的進程中傳達生命本真和精神所指,使其更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