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國
摘要:教育科研更有效服務學校發展、服務教育質量提升、服務草根科研繁榮,已經成為江陰教育科研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回顧江陰教育科研發展歷程,量的擴張與質的提高、價值取向與方法反思、功利動機與優勢需求、草根研究與理性表達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有待思考,按照江蘇省精品課題建設精心選題、精細設計、精當操作、精彩呈現、精致管理的基本要求,通過實踐導向、方式轉換、重心下移、平臺構建、機制創設,是區域推進精品課題建設的應有站位與必須行動。
關鍵詞:課題建設;區域推進;精品化
中圖分類號:G5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1-0059-04
進入“十二五”,回望江陰教育科研所走過的路,以推進精品課題建設為載體,提升區域教育科研的品質,走出一條獨具江陰特色的區域教育科研之路,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圍繞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的“加強精品課題建設,轉變教育研究方式”[1]要求,通過近兩年來的探索,我們認為,以區域推進方式,提高學校打造精品課題的意識,挖掘學校打造精品課題的動因,是精品課題建設的應然訴求。
一、起點:江陰教育科研發展過程的歷史回顧
和許多地方一樣,江陰的教育科研同樣走過了一個自發自為、布點鋪面、加快發展、整體提升的過程。得益于一批又一批教科研工作者對教育科研的執著熱愛,江陰的教育科研工作起步較早,基礎扎實,一開始就呈現出良好的運行軌跡。上世紀80年代初,部分學校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展了學科教學單項改革的研究。到“九五”時期,在“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辦學理念指導下,課題研究不但關注教學,還關注宏觀、中觀方面的改革研究,并且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科研運行機制及管理機制。進入“十五”,江陰教育科研又有長足的發展,全市省規劃課題以上課題有近30個,無錫市級課題近80個。“十一五”期間,江陰教育科研一方面向幼兒教育、成職教拓展延伸,另一方面開辟了“教師教研專項課題”這一新的平臺,教育科研不僅走進各級各類學校,還在快速走向一線教師,走進教育教學實踐。“十一五”期間,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數已進入全省縣級市前列,三批共60項(其中省重點課題20項),教師教研專項課題立項和結題數也始終居無錫大市首位。進入“十二五”,在2011年第一批和2013年第二批的省規劃課題評審結果中,江陰又添93個省級課題,中標率近60%。2013年全國規劃課題申報,江陰教育局及實驗小學兩個課題雙雙中標全國課題青年專項及教育部重點。在區域性參與熱情不減,課題數量累積的背景下,啟動精品課題建設,推動課題研究與課改的結合、科研與教研的結合、學術研究與學校特色品牌建設的結合,走課題研究的品質化發展之路,成為江陰教育科研新的起點。
二、反思:江陰區域推進精品課題建設的現實審視
江陰教育科研工作多年形成的良好氛圍和科研基礎,一方面,為精品課題建設的區域推進提供了一種基于教科研發展實際的邏輯起點,另一方面,也是對多年教科研發展過程中生成的新問題的反省和探討。這種反省和探討,正是最原生態和原創性的教育科研,也正是一線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教育科研,更是我們追求和實現教育科研品質化的新的增長點。
(一)量的擴張與質的提高:一個水到渠成的問題
從哲學角度看,量與質的關系從來就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沒有量的充分積淀,質的提高缺乏必要的基礎。而失去了質的追求,量的擴張也必然是虛假的繁榮。從江陰實際看,到“十一五”期末,量的擴張幾近飽和,質的提升一直貫穿教育科研管理的始終,但仍存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從整體看,有必要繼續充分認識到不同階段量質關系側重點、量質關系發展的過程性和量質關系發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從校際發展的不平衡角度看,課題研究的品質化發展取向和定位,在量的擴張的同時更加重視質的提高,重視課題研究行動性與推廣性、宣傳性的一致,打造具有傳播學意義上的品牌課題、品牌項目、品牌成果,應該成為一個水到渠成的問題,也應成為首當其沖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
(二)價值取向與方法反思:一個技術路線的問題
“學校做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課題的源泉究竟是什么?課題研究究竟是個別人的事還是學校大多數人的事?個別人的教科研水平決定一個學校教科研水平的現象究竟是幸事還是不幸?”一線學校教科研參與主體諸如此類的困惑,體現了現實中教育科研在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上的糾結:方法的不確定或者不嫻熟,帶來實踐運行的不暢,進而反過來懷疑取向的是否正確。其實,面臨的這些問題,本質上都不是生存性、病理性的,而是發展性、建設性的問題。所以,破解這些問題,少一些在“要不要”上的糾纏,更多些在“怎么做”上的探索,用行動來確認行動,用成效來印證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基本原則和用進攻來鞏固防守的戰術思想可以一用。
(三)功利動機與優勢需求:一個回到原點的問題
從組織行為學角度看,人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需求,但他不可能為滿足每種需求都付諸行動。在眾多需求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稱為“優勢需求”。只有“優勢需求”才會引起心理緊張,從而產生動機,動機指向特定目標,行為產生,需求得到滿足,心理緊張消除。從現實來看,教師需求的多樣性、階段性與科研本身的基礎性、條件性很多時候并不一致,盡管理論上教師人人可以進行教育科研(因為教師長期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非常豐富的研究資源),但事實很多人卻是處于“被科研”的狀態,教育科研尚未進入他的“優勢需求”范圍。因此,關注教師教育科研的動機,有必要從激發需求出發,努力引導其實現功利之上的超越。
(四)草根研究與理性表達:一個話語體系的問題
站在一線教育科研的現實看,一線的教師更多地關注的是實踐操作,關注的是“怎么做”,至于“是什么”、“為什么”、課題本身的“研究意義”挖掘、問題背后的“學理分析”,往往被無可奈何地回避掉了,美其名曰:草根研究或行動研究。當興高采烈、樂在其中的一線研究者遭遇到規整、嚴肅、關注所謂理性表達的專家質疑時,頓時失去了研究的快樂和成果分享的底氣。
幾年前,有人撰文直指“教師沒有論文”代表著“智慧貧乏和內涵萎縮,而這對于教育是個具有深重災難的問題”,并大膽暢想:“如果一所學校每位教師每年在國家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這所學校立刻就會紅遍全國!”借鑒于課題研究中,當我們的課題研究沒有了理論的支撐和理性的表達,是否也會有以工作“術”的更新替代了科研“道”的頓悟的嫌疑呢?其實,我們的一線研究者也明白,課題研究有其一定的話語體系,如何將課題的支撐性理論更白話、更通俗易懂地轉化為一種教師所熟悉、能領悟、可操作的實踐性理論,如何將自己研究的東西及時物化成能“自圓其說”而又不僅僅是止于“自得其樂”的“成果”,這是提升一線教育科研的品位、思維層次和實踐水平的不二選擇。
三、行動:江陰區域推進精品課題建設的基本路徑
李海林曾撰文談到教師的“二次成長”[2],指出: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至少需要兩次成長構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長。第一次成長主要表現在行為方式的變化;第二次成長更重要的是看問題的立場方法的重大變化。也就是說,幫助教師實現二次成長必須要從改變其思維路徑著手。在推進精品課題建設中,對照精品課題“精心選題”“精細設計”“精當操作”“精彩呈現”和“精致管理”[3]五項要求,我們倡導行動研究,倡導“改變教師職業生活、改變學生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發展”的實實在在的科研,切實推進區域性的精品課題建設。
(一)實踐導向:區域推進的“精心選題”
關注實踐,推動教改,是學校教育科研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區域推進精品課題建設,需要將教育科研的實踐導向進一步明確,推進課題研究與課改的結合,科研與教研的結合。仔細考量我市100多項各級規劃課題,大部分集中在課程與教學改革、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管理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十二五”選題申報過程中,更有大部分課題研究直接指向了課堂教學中目標導向、設計體系、結構模塊、組織形態、學習方式改革、質量管理等要素的研究。如“幼兒園母語教育活動設計和實施的研究”“構建中學生積極心理場的實踐研究”“高中科技教育中項目學習課程開發研究”“構建小學情趣課堂的實踐研究”“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規范重建的研究”等等,這種努力尋找課題與課堂教學、課程改革實踐的結合點,努力在課堂教學操作實踐層面上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導向,很好地順應了“精心選題”的標準,有效地提高了我市課改實施水平,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二)方式轉換:區域推進的“精細設計”
參與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方式,中小學教育科研本身也需要主體的深度參與。因此,在區域推進精品課題建設之初,我們更多堅持了群眾性科研基調,大力推進走向大眾的校本化、草根化研究。全市創生了大量具有校本化、個性化的組織方式。在實際工作中,大力采用行動式實踐性研究,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靈活運用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課堂觀察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多樣化的研究活動。學校教育科研是以課題研究為基本特征的,這種研究是基于學校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現實問題提出來的,研究的過程就是對這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種研究范式有別于理論演繹式的研究,它不僅關注從課題目標、內涵本身出發建構研究內容框架,而且更加注重從實際問題出發,在解決問題的實踐創新過程中積累經驗、概括理念。課題研究不是一項游離于學校其它工作之外的工作。我們要求學校課題研究中,突出“整合”的思想。要求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將課題研究與新課程的實施整合,與教師的專業培訓整合,與特色學校的建設整合,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整合,與學校的管理制度建設整合。關注學生發展,關注教師發展,關注學校發展。在日常的工作中做課題,在做課題的過程中改善工作,體現出研究成為學校、教師的一種日常的工作方式。這種“校本研究”的策略,讓校長教師對教育科研的功能和作用有了真切的體驗。教育科研在堅持群眾性基調的過程中快速走到教師身邊,成為他們個人的事、日常的事、重要的事。
(三)重心下移:區域推進的“精當操作”
精品課題建設,首先要“去神秘化”。基于此,江陰市在2006年開始推出教師專項課題研究項目,進一步將重心下移,將“規劃課題—子課題—教師專項課題”構成課題群,使得教科研穩步推進,多元發展,呈現了多種發展軌跡,有骨干教師、中層行政示范帶頭,“讓一部分教師先做起來”的精英思路;有以青年教師為發展重點對象,“讓最需要、最有熱情的教師先做起來”的助跑思路;有采用全民參與、優者凸顯的思路,實現了集體共贏、個人凸現的良好效果。青陽片小學、幼兒園將教師專項課題進課堂程序化操作的方式,以及2011年4月25日江陰市城區幼兒園在西郊幼兒園進行的“做一名研究的主動設計者”的教師專項課題研討活動,均可以作為較好的個案推廣。2011年12月在徐州召開的“全國教師個人課題研討會”上,我市部分學校的經驗和做法得到了交流,而全面反映我市教師專項課題五年成果的專著《基于教育現場的教師研究筆記》也于2011年12月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縱觀近年來的探索,教師個人課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專題研討形式,已成為江陰教科研重心下移的一個縮影,使教育科研真正具有了教育教學實踐的親和力。
(四)平臺構建:區域推進的“精彩呈現”
2008年開始,我們啟動精品課題建設推進活動,各校積極參與了該項行動。2009年3月25日,在江陰一中成功舉辦無錫市精品課題建設推進會,2009年12月29日,在周莊實小又舉辦江陰市精品課題建設研討會,起到了意識和實踐雙啟動的效果。2010年我們專門出臺關于推進精品課題建設的文件,積極通過專題推進這一平臺,旨在倡導教科研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科研轉向以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的多元整合的學校教科研價值趨向。在2011年首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精品課題評比中,我市江陰市第一中學、江陰市實驗小學獲得首批24個省精品課題之中2個,2012年,江陰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又獲省精品課題,2013年,江陰市實驗小學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很好地實現了區域推進的“精彩呈現”。“十二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建好四個平臺,助推教科研工作。一是嘗試改版《江陰教育》雜志,提升雜志的學術內涵,優質編輯每期雜志。加強教科研工作及其課題成果的宣傳,推動全市教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二是與有關出版社、雜志社建立合作,建立教科研基地,在“十二五”期間分類、分批為我市名校、名師、名校長著書立說提供服務,為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牽線搭橋。三是專家團隊庫的建設,建立省市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信息庫,便于學校與其取得溝通聯系,結合同類課題研究共同體的資源共享,更多參與到我市各校“十二五”教科研過程中,提升我市精品課題建設和教科研的品質。四是教育科研網站及QQ群。在完成教科研網站改版之后,進一步推進教育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
(五)機制創設:區域推進的“精致管理”
精品課題離不開組織化程度極高的“精致管理”,為此,我們在啟動時堅持群眾性科研基調,實現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轉換的訴求。在過程中強調項目式主動設計,實現教師二次成長對思維轉變的訴求。借共同體推動課題的研究進程,實現專項研究對多形態組織方式的訴求,不斷創設“精致管理”的機制。一是主體合作機制。如江陰市教科研中心組成員牽頭的各片教科研合作共同體模式;市教科室主任培訓班小組導師帶教模式;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與中央教科所、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與華東師范大學、江陰市第一中學與省教科院等借智借力的平臺搭建。二是項目推進機制。江陰市教師進修學校的教育科研項目組管理、江陰市實驗小學的科研首席制、江陰市山觀實驗小學的草根研究工作室、江陰市實驗幼兒園的教師研究工作坊等,各種機制的推進,有效地喚醒了科研的內生動力。三是教師課題進課堂機制。2006年開始,全市通過開設教師專項課題項目,倡導教師更多地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課改實施與小課題研究結合,助推教師專業發展。一些組織管理方面的做法不斷創新,青陽片中學的月度巡回說課題制度、青陽片小學的教師專項課題的流程化運作、南華中等專業學校與商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同伴互助式”開題論證項目等。2012年開始,推進教師專項課題進課堂活動,進一步以提高教師對課堂中實際問題的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以項目選擇、研究設計、成果討論等為活動內容,更深層次地推進課題研究的精品化。
參考文獻:
[1]彭鋼.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2(11A).
[2]李海林.走出高原期,實現二次專業成長[J].上海教育,2009(20).
[3]蔡守龍.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建設標準解讀[J].江蘇教育研究,2012(11A).
責任編輯:石萍
Regional Promotion and Fine-Quality Project Construction
XU Jian-guo
(Jiangyi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in 2144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research is necessary in school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 promotion, and grass-rooted scientific studies in Jiangyin County.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of Jiangyin educ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some issues need meditation deeply, such as quantitative expansion and qualitative increase, value orientation and method reflection, motivation and advantage, grass-rooted study and rational expre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Jiangsu fine-quality project construction, we should take the position and action of practice guidance, method change, focus shift, platfor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creation in the regional promotion of Jiangyin fine-quality projec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roject construction; regional promotion; fine qual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