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重言語接受,輕言語表達,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之痼疾。即便到了現代母語教育中,這種教學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糾正。從以認知、理解、記憶為重的“言語接受型”教學,走向以“積極語用”為鮮明標志的“言語表達型”教學,是時代發展和母語教育促進人思維力、表達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趨勢。其間,“巧設表達話題”、“給予表達時空”和“實現表達生長”構成了“表達型”語文教學的三大要義。
關鍵詞:言語接受;言語表達;話題;留白;生長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1-0066-04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潘涌教授在《積極語用教育觀與閱讀教學本質新論》一文中指出:傳統漢語文教育,是歷經三千多年的“注入式教育”的一個典型樣本,其教學之痼疾在于將學習者視為言語接受的龐大容器。這種教學流弊即便是到了現代母語教育中,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糾正。“重語言接受”“輕言語表達”“偏廢言語表現”仍是當前語文教學之“頑疾”[1]。
其實,從生命哲學的高度來觀照:語言與生命共在,言語表達是人的本質特征。“語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著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詞創作的人,是這個家的看家人。”[2]“人的言語表現的需要——言語生命欲求,是潛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躍、最積極的動機。言語創造欲和言語上的自我實現,使人所以為人。存在的言說,是人的確證。”[3]
再從語言教育的目的看,僅獲取“技能”與“工具”是不夠的。“語言不只是思維的工具,語言還能讓思維活躍起來,發達起來,語言讓人更聰明,更智慧,語言也讓人更美麗。”[4]“人在創造語言世界的同時創造了人的世界,創造了人的歷史,創造了人自己。”[5]因而,兒童時代起的語言教育,超越“工具主義”,成就生命成長,才更具價值意義。“兒童在長大的過程中,在獲得語言的過程中,獲得自己。像每個人的指紋代表自己,像每個人的手跡代表自己一樣,每個人的語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6]當人的語言越來越豐富的時候,就是他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當人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也是他的生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原來,發展學生的語言,就是發展了他獲得自身生長的能力。
鑒于以上視角再看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會清晰地發現:我們母語教育的終極目標,該是表達力而非接受力。母語教育千教萬教,就是要教會人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表達。唯有如此,學生語言的發展,才能成為其可持續發展最可寶貴的精神利器。
而表達力的獲得,必是需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開放,讓學生經歷對語言文字的自主閱讀、自主選擇、獨立判斷、主動思考、自由表達,而不是在“言語接受型”教學中經歷被框定、被思考——匍匐在教師預設的思路上,亦步亦趨跌入美麗的思維陷阱,滿足于獲得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
那么,是不是走向言語表達的語文教學就不再需要言語接受?答案并非如此。只是“言語接受型教學”與“言語表達型教學”有著最本質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閱讀教學中的認知、理解和記憶,是一種輸入型為主的學習;而后者強調的是在閱讀、認知、理解等基礎上,將每位學生的言語輸入經由心靈之“思”、通過“說、寫、評”等方式轉化成言語輸出,是一種輸出型為主的學習。以“言語輸出”即表達為目的,就能變學生的“消極語用”為“積極語用”,進而,實現閱讀教學對學生思維力與表達力的雙重提升。
以《鞋匠的兒子》教學為例,接受型教學通常會關注文章“寫了誰”“寫了他的什么事”“林肯是個怎樣的人”“又是怎樣來寫的”,進而在教學目標制定上,一般會把“學習林肯的三段話,體會林肯的寬容、機智、鎮定等優秀品質、人格魅力”等作為重難點。但是,對六年級學生而言,讀懂故事內容、感悟林肯的人物形象及魅力,即在閱讀理解上難度并不太大。“表達型”教學的重心就不是落在內容、思想內涵的理解、記憶上,而是在于“憑借文本材料,促進學生表達”上。且看筆者對本課教學的目標定位:
1.自學課文,掌握生字新詞,能說“讀懂”的話——理清文脈,概括主要事件,表達對人物的初步感受等。
2.細讀深究,能說“發現”的話——品讀林肯的三段演講辭,評述其豐富內涵、表達特色及從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
3.選擇性練筆,能說“創造”的話——以“一個參議員的心路歷程”或“試論卑微與偉大”為題,撰寫學習收獲。
細看這三個目標,其實關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等,依然包含其中,但這些不是核心目標。本課教學的核心目標在于以學生為主體的層層深入的練習表達:目標1,意在讓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做到“讀書留痕”,把不用老師教自己就能讀懂的東西有條有理地說出來;目標2,在于讓學生聚焦課文重點,通過個體研讀、小組交流以及師生、生生對話互動,能“讀到語言文字的背后去”,在話題的指引下,表達自己的讀書思考、讀書發現;目標3,則是設置與課文學習相關的特定語境,讓學生嘗試著在一定的任務情境中,對課文語言進行重組、想象或評述,即在語言的積極運用中實現對語言與思維的雙重建構。
目標明晰之后,表達型語文教學在版塊設計與課堂組織推進中,又有哪些注意點呢?
一、巧設表達話題
“表達型”課堂打破“教為主線、精密設計”的線性教學結構,代之以“學為主體、話題推進”的板塊式教學結構。于是,話題的選取與設計就至關重要。好的話題,如一把精巧的鑰匙,能開啟學生的閱讀心向;又如一盞明燈,能指引學生思維的航向。好話題需符合三條基本標準:①有利于學生緊貼文本,與文本作深入對話;②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③話題緊貼學生的需求,與學生的語文學習或思想、精神成長有密切的意義關聯。
《鞋匠的兒子》教學中,在“初讀,練說讀懂的話”“細讀,練說發現的話”“練筆,試說創造的話”三大板塊,筆者分別設計了以下三個話題:
1.《鞋匠的兒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讀寫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讀懂“寫了誰”“寫了他的什么事”“這是個怎樣的人”“作者想表達對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樣來寫的”等問題。通過預習,你覺得自己已經讀懂了哪些內容呢?請將自己的思路稍作整理,與同學們分享你的初讀收獲。
2.林肯的三段演講,似乎既不華麗,也不深奧難懂,卻為何能讓參議員們由“羞辱”“大笑”而變為“靜默”甚至是由衷的“贊嘆”?看似平常的語言中,究竟暗藏著怎樣的智慧和魅力?請細加品讀,作圈畫批注,寫下你的發現。
3.學完全文,相信你對“林肯演講前后,參議員們的態度為何產生如此大的變化”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對“卑微”與“偉大”也一定有了新的認識,能以“一個參議員的心路歷程”或“試論卑微與偉大”為題,寫一寫你的學習收獲嗎?
話題1,既對學生如何閱讀“寫人”類文章作出了一般性指導,又提出了初讀反饋的要求。讓學生“初讀,練說讀懂的話”,可以迅速把握學生的學情所在。對于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東西,教師便無需再加講解;對于學生有爭議或疑惑之處,則可引導討論。當然,在學生交流“讀懂的話”時,教師應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根據學生的表述,及時擇要板書,說不到的地方,教師可適度追問,以便讓文章的“脈絡圖”清晰呈現,也讓學生明白:“初讀,練說讀懂的話”,其實是在錘煉他們初讀課文,迅速理清文脈、分清主次的能力。
話題2,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它既指明了學生品讀及思考的方向,是在于發現林肯三段演講辭中暗藏的智慧,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從局部入手,緊貼演講辭中關鍵的語詞、標點談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整體貫通,從三段演講辭中一以貫之的觀點和三處提示語的妙用等方面談自己的發現。
話題3,讓學生轉換角色當一當參議員或評述人,寫一寫“參議員的心路歷程”或“試論卑微與偉大”,實則是一種以寫促思,讓學生循著課堂學習與交流討論的軌跡,繼續往“深處”走一走,獲得思維與語言的自我建構、自我提升。
二、給予表達時空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要有充分的表達時空,教師就必須學會課堂留白:一是時間留白,即把課堂的主要時間留給學生閱讀、思考、交流、探討;二是思維留白,即減少指示性話語的使用、避免不恰當的價值干預。表達型課堂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為在傳統的接受型、指令型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或瑣碎問答、統領控制課堂的情況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了學生語用時間的缺失,學生內部思考、外在表達能力的缺失。教師對課堂控制越強勢,學生的“被思維”和“被學習”也就越厲害。
《鞋匠的兒子》一文教學,我以導學單的方式引領學生個體先學,又在課堂教學中,以“初讀,說讀懂的話”“精讀,說發現的話”“練筆,說創造的話”板塊推進,目的正是在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思考、交流、表達的時空,鼓勵學生在與特定的學習內容相遇中,在與同伴交流中,在與老師對話過程中,在特定的任務情境、教育語境中,逐漸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維和見解。
附:導學單
1.自學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2.初讀,說“讀懂”的話。
《鞋匠的兒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讀寫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讀懂:“寫了誰”、“寫了他的什么事”、“這是個怎樣的人”、“作者想表達對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樣來寫的”等問題。通過預習,你覺得自己已經讀懂了哪些內容呢?請簡要寫一寫。
3.細讀探究,感悟發現。
(1)林肯演講前后,參議員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你能從文中找出一些關鍵詞,勾勒他們的心路歷程嗎?
(2)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與林肯的演講息息相關。細細品讀林肯的三段演講,你覺得他的哪些言行特別巧妙?在書上作作圈畫、批注,寫下你的發現。
4.你想更多地了解林肯嗎?可進行相關的拓展閱讀。
三、實現表達生長
表達型課堂以大板塊推進教學,教師由臺前退至幕后,但并不意味著課堂上只要學生大膽表達、充分表達即可,教師就可以聽之任之、無所作為。恰恰相反,為避免學生的表達只是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低水平重復,教師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推進中,應充分預設學情,對話題展開中學生思維與表達上或許存在的困難作充分預估,這樣,課堂中一旦發現學生思維受限或表達受阻,便可及時出手,進行點撥引領,促進提升。
《鞋匠的兒子》教學中,筆者預設“走進并再現參議員的內心”和“品讀林肯的三段演講詞,評述其豐富內涵、表達特色以及從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可能是難點。果然,在第一板塊“說讀懂的話”理解參議員們的“尷尬”心理,學生只會套用原文中的話語泛泛而談,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介入,筆者適當補充了“美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最高領袖、三軍統帥”“林肯與以前歷屆總統(例舉)身世對比圖”等事實資料,然后引導學生緊扣文中的關鍵詞句和補充資料,角色轉換說一說:如果你就是參議員,你心里會怎么想?這樣,學生對參議員們的尷尬心理就有了更為準確的理解和表達,也為第三板塊的練筆,撰寫“一個參議員的心路歷程”埋下了伏筆。
再如,第二板塊“說發現的話”教學中,教師拋出了“三段演講,既不華麗,也不深奧難懂,卻為何具有如此震撼人心、扭轉局面的力量?看似平常的語言中,究竟暗藏著怎樣的智慧和魅力?”這一開放性話題,學生在個體閱讀批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大堂交流也確實能談出自己的發現,但是,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尚處在“散點狀”和“原生態”,而且,學生更多能發現和體會到的,是林肯的人格魅力,對于林肯演講的表達特色則關注不夠。這時,教師就需在肯定學生已有發現的基礎上,作進一步引領:“請大家將林肯的三段演講連起來讀一讀,想想林肯的三段演講究竟講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核心觀點?”進而發現林肯的演講魅力之一:核心觀點鮮明堅定,針鋒相對。至此,教師繼續追問:“林肯演講時,觀點堅定鮮明、針鋒相對,但在演講的態度、語氣、方式方法上,有沒有以牙還牙、咄咄逼人?”學生很快說出林肯的演講魅力之二,是態度方法誠懇謙遜,剛柔并濟。而且,正是林肯“在原則性問題上的立場堅定、觀點鮮明、寸步不讓”和“寬容大度、謙和摯真、倡導平等”等態度的完美結合,使他的演講智慧與人格魅力如此相輔相成,讓本想羞辱他的參議員們不得不由衷折服,最終化為一片贊嘆的掌聲。
這樣的點撥,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獲得了準確性、條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提升,實現了表達的生長。
參考文獻:
[1]潘涌.積極語用教育觀與閱讀教學本質新論[J].中國教育學刊,2013(7).
[2][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4.
[3]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緒論7.
[4][5][6]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4.104.104.
責任編輯:石萍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Speech Recep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LI Qin
(Luos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87, China)
Abstract: Emphasis of speech reception, yet de-emphasis of speech production are always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ction. Even today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res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our mother tongue.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change from speech reception teaching, which focuses on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a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instructio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activ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three major points of production-based Chinese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ingenious designing of productive topics, provision of productive time and space, and realization of productive growth.
Key words: speech reception; speech production;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