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羌雄
摘要
分析了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村級財務管理水平之間的關系。指出加強村級財務管理,關系到全面提升財務公開的透明度,提高財務管理的總體水平,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湟源縣;村級;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1-03417-03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and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level was analy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enhancing the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relates to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public finance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undertakings. On the basis of thi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Huangyuan County; Ru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1 村級財務管理現狀
湟源縣1993年實行村級財務鄉鎮代理制以來,村級財務管理基礎工作較好。2007年進行鄉鎮機構改革后,各鄉(鎮)成立經濟服務中心,負責本鄉鎮的村級財務管理工作,鄉鎮農經站人員并入經濟服務中心,業務方面由縣農經站負責指導,按要求各鄉鎮每半年進行一次村級財務審計,并且把審計情況向縣農經業務部門上報一次,只有這樣才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但從2007年以來的經濟收益統計報表中卻反映出了這些現象:參與審計的自然村在數額不定的情況下,財務審計金額在逐年增加,這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和壯大的必然趨勢;但每一年審計反應出變化不是正態變化,各年審計村數差異變動大,表現出管理的行為化(表1,圖1)。如2011年換屆選舉進行了全縣146個村的財務審計,這一年對以前遺留的財務問題較全面的進行了集中審計和解決,農村財務審計抓的緊審計數額金額大幅增加,反之則不然,又如2013年審計為2014年換屆選舉做準備工作,審計金額為7年第二高,其余年份審計抓的松一點審計金額就下降。這些村級財務管理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主要原因在各級管理方面和村財務公開方面。
2 財務審計出的存在問題
2.1 部分村級干部組織紀律觀念不強,法制意識淡薄
村干部遵守法律法規意識欠缺,認為拿集體的錢為集體辦事是理所當然,完全可以不顧財務管理制度、各種手續和辦事程序,辦事支出款項數目大,支出內容不清楚,支出理由不充分,非生產性開支大,支出不合理。村干部認為民主理財、群眾監督都是多余的事,工作作風霸道,再加上干部私心作怪,在嚴重失去監督的情況下就容易會產生經濟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反映在個別村干部把土地征用款、村級各項投入專項款、上級扶貧單位補助、各級部門下撥的各種款項等不入賬,這是造成財務混亂和群主不相信干部的主要原因。
2.2 村級財務收支沒有嚴格預決算制度
雖然縣農經部門每年都要求各鄉鎮和村必須進行村級財務預算,鄉鎮和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干部花錢隨心所欲,造成村級財務年初沒有編制財務預決算,盲目開支,做不到花錢有計劃。村委班子每3年選舉一次,干部只顧眼前利益,不顧村發展實際情況,熱衷搞看的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等。村沒有預決算制度,到了村換屆選舉之時,各村突擊花錢嚴重,給下屆村干部管理和今后的村發展和穩定留下隱患。
2.3 民主理財沒能充分發揮作用,財務公開不透明
相當一部分村民的民主理財監督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理財人員責任心不強,村民主理財組織形同虛設。①村民民主理財小組無誤工補助,小組成員怕耽誤自家農活,不參加理財。②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在村干部影響下,亂理財,加上有些村財務不能及時準確公開或公開的收入不明細,村民看不清摸不透,使部分村干部有空可鉆。個別村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賬、虛報冒領、假公濟私、報銷名稱與事實不相符、變相報銷吃喝等問題。③理財小組將理財和財務公開流于形式,每次在理財過程中,不能按照財務制度的要求把全部的收入和支出明細理清和公布,給村干部留有可乘之機。
2.4 村集體財務管理缺乏嚴格的內部控制手段
村級財務管理人員不按照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村里發生財務收支時,村會計辦理手續完全可以,其他干部不能進行辦理財務手續,然而個別村干部不按要求,代替村會計進行財務處理,形成多頭收支,造成賬務混亂,財務收支出現漏洞,造成村級財務管理難度增加。部分村級財務管理只限于記賬和公布賬目余額的低水平運行,造成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如白條領款、不合法憑證報賬、手續不全票據進賬、花錢內容不能反應實際村級支出等。
2.5 人才缺乏造成管理失位
2007年鄉鎮機構改革之后,鄉鎮領導重視不夠,把農經工作放在次要位置,重視程度不夠,安排的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甚至不安排工作人員,造成鄉鎮農經人員嚴重缺乏,工作人員素質嚴重下降,農經工作水平呈現嚴重下降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員少、人員不固定、懂管理和會記賬的人員少、“村帳鄉代理”的管理流于形式等。個別鄉(鎮)從鄉鎮機構改革后,經濟服務中心代理賬務處理極其不規范,也是造成村級財務混亂的原因之一。
3 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的對策
3.1 培訓制度的落實是財務管理的基礎
農村財務與農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除了財務重要性外,還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這就要求與之相關的人員素質要高。全縣農經部門每年針對鄉鎮財務人員和村財務人員、村委主要領導、民主理財小組、兩公開監督小組人員舉辦專門的培訓班。培訓內容除了財務知識外還涉及農村財務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以此提高管理和農村財務的素質和能力。
3.2 進一步完善財務的預決算制度
首先實行財務的收入和支出的預算制度,以收入來定支出,要求做到每年的收入必須有結余,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其次是財務預決算制度不僅要以一年的要求制定,而且要求制定每一屆班子的預決算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必須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村民的意見,通過征求意見,杜絕形象工程,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再者是每一年和每一屆班子對公布的預決算方案必須嚴格執行,預決算的制度是剛性的,作為村領導班子的年終考核目標,不能隨意更改和調整。有必要調整的,必須通過“兩委”班子、黨員、群眾代表會和群眾代表大會通過,才能進行調整。這樣的制度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村級管理人員的水平。
3.3 完善制度,約束村干部行為
按照《青海省農牧區財務管理規范化管理制度》,湟源縣制定了《民主管理和財務公開制度》、《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村干部報酬管理辦法》、《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辦法》,建立了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制度、財務審批制度、債權債務制度、集體經濟臺帳制度、票據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會計人員管理制度以及“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定,大大增強農村財務制度的嚴肅性,使農村財務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規辦事”。
3.4 統一程序,規范管理
財務收支按照先收后支,堅持以收定支、合理安排;先審后用,按規定程序進行審批和審核后方可使用。先簽后入賬,每張收支單據通過經辦人簽章,審批人簽字認可,審核人簽定審核意見后方可登記入賬。資金統一實行鄉鎮代理記賬中心管理。各村留日常備金500元,其余貨幣資金存入鄉鎮代理服務中心戶頭,不坐收坐支。統一財務制度,嚴格按照省財務制度的要求,統一村級報賬時間,統一村級帳本,統一村級記賬的方法,統一村級財務審計方法,統一村級報賬程序,統一村級財務公布的表格和內容。
3.5 加大力度,嚴把“三審”關。
3.5.1
審批關。對每一筆經濟業務的發生,必須取得合法的會計手續,嚴格按照審批權限審批。100元以下的開支要有村長的簽字;100~500元的開支必須有村兩委成員的簽字。開支票據全部交民主理財小組,由理財人員對票據的真實性、合理性、及時性進行審查,對合格的票據加蓋“民主理財專用章”戳記,對不符合的支出予以剔除,并由當事人自行負責。5 000元以上的開支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到會的村民代表全票通過后報請鄉鎮代理服務中心審核。
3.5.2
審核關。兩委班子和理財小組成員召開會議,在會議期間詳細公布村級財務收支發票和收支內容,村級對收入和支出的原始憑證進行初步審核,審核發票的合理性,發票經辦人,發票的簽章人,手續是否齊全之后,再交由村理財小組成員進行審核。審核發票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支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后,村民理財小組進行簽字蓋章。鄉鎮代理服務中心審查其是否合法、合規、合理。對審核通過的票據,由鄉鎮代理服務中心進行審核,記賬會計進一步審核,對照年初制定的“財務收支計劃”加以核算,審核費用項目有無超計劃開支。對無特殊情況超計劃開支的費用予以退回,不予入賬,支出后在公開欄中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3.5.3
審計關。定期進行財務審計,檢查是否堅持了收支兩條線,有無坐收坐支,檢查審批程序是否到位,有無越級審批。檢查是否堅持“以收定支、量入為出”原則,有無越標列支,檢查票據“三章、五有、一不超”(‘三章即單位公章、經辦人手章、審批負責人簽章;‘五有即有日期、名稱、數量、金額、用途;‘一不超即報銷交易金額項目不超出審批權限和標準),有無白條入帳,會計基礎工作是否規范等。
3.6 強化監督制約機制,保障村務公開
村務公開是廣大農牧民參與農村各項工作監督、管理的一個重要窗口。在公開時間上實行財務收支多的每月公開一次,財務收支少的每季公開一次;在公開內容上按照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和財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將領導關注、群眾關心、容易引發不穩定因素的事項列為公開的重點。在公開程序上村委會提出初步方案,民主理財小組核實有關賬目和公布事項,村委會和理財小組共同確定方案,報代理服務中心審核公布方案后進行公布。公布之后接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作出處理結果。在公開管理上每個村都應建立兩公開檔案,對每期公開資料,均進行收集、整理、裝訂歸檔,做到資料齊全并有據可查。相信村務公開在時間、內容、程序、形式、地點、管理幾方面的規范,會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3.7 完善農村審計機構和職能,強化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
各級領導的重視是農村財務管理的前提條件,建立農村財務管理第一負責人制度,主管領導為第一責任人,這樣就能從人員和機構的得到保證,縣、鄉兩級政府就能盡快完善農村審計組織。村級理財小組人員由縣財政落實全年的務工補貼,使得參與理財的普通村民工作積極性得到提高。完善農村財務審計干部任免制度和農村財務審計制度,并能保證縣、鄉鎮配備一定數量懂財務審計的專職審計人員,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落實好現有的農村財務專項審計制度。所有的財務收支都要進行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公布,對在審計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體資產和資金的,要責令其如數退賠。情節嚴重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3.8 不失時機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工作,徹底改變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尤其當前進行的農村“三資”清理工作,目的就是規范農村財務管理,通過摸清家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機制,從最初的管理者進行落實,嚴抓財務運行中的違紀違法問題,切實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最大程度地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完善財務工作成為密切聯系黨群干群關系、轉變村干部作風、提高基層黨組織公信力,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因此認真開展 “三資”清查管理工作,不失為一種從財務管理的源頭上減少和避免農村基層干部違紀違法行為,樹立基層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徹底改變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好方法,這項工作一定要做實、做好。
參考文獻
[1] 張惠忠,葉涵初.村級財務管理實用讀本[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