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忠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90-01
閱讀是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活動是隨著文字的出現而產生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語言的聽覺(聲音)信息轉換成閱讀信息,并把它長期的保存下來。這樣一來,人類的語言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能夠使得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文明能夠比較系統的保留和傳播。在現代社會中,要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常的運轉,是離不開閱讀的,要使新一代人學習前人創造出來的經驗和文化,也離不開閱讀活動。
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高超閱讀技能的任務,是人類文化文明傳承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閱讀的內容豐富繁雜,閱讀的方式各種各樣,但中學生正處在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十字路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應該義無反顧的擔負起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廣泛閱讀經典作品,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對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應當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所說的經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富含文化內涵的重要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是指通過閱讀可以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的個體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經典文本閱讀的建構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語文閱讀教學成了一種機械式的令人乏味的應試訓練,這是人文價值、文化底蘊的流失,也是語文教學的悲哀。當代中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質的低下,迫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定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呼喚經典閱讀的回歸,重新建構經典文本的閱讀框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勢在必行。
摒棄語文考試的功利性,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在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考試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仍然會長期的存在下去。有考試,就會影響到教學的方式和目的。但僅僅是為了考試的教學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尤其是語文學科,更應該擺正教學和考試的關系。
大多數的學生曾有這樣的體會:高一高二時對語文的學習也沒怎么下功夫,往往就是輕描淡寫的去學習,可語文考試的成績卻還不錯。而到了高三年級,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系統(專題)復習之后,反而感覺不到有什么進步,甚至是越復習越糊涂。我想,這種狀況的出現是與高一高二時的語文課是以文本的閱讀為基本內容分不開的。按照現行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例來看,學生語文成績相對較好的階段恰恰是學習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時段,這不能不引起廣大語文老師的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摒棄為考試而教學的功利性傾向,引導學生廣泛而深刻的閱讀經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閱讀教學流程,注重情感體驗,感悟經典文本魅力
語文教育專家謝象賢說過:語文學習的特殊之處主要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積淀。閱讀教學應對閱讀文本進行積極主動的感知、探究,以獲得豐富的感受。但目前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講”有余而“讀”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現象,極大的制約了學生對經典文本閱讀的主觀能動性,使經典文本對學生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錢理群教授說過,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打一個精神底子。人文教育與知識傳授是水乳交融的。閱讀教學應當扭轉純技能訓練的走向,真正轉向人文教育。閱讀教材中大量的經典文本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孔子的“仁愛”,孟子的“舍生取義”,蘇軾的“曠達”,屈原的“愛國精神”……教師應該有意識的讓學生接受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閱讀模式理論的創始人羅生布拉特認為: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時,閱讀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在這其中,閱讀者的心境是主觀因素,起主導作用。閱讀者用心去感悟作品,體驗作品的豐富意蘊,是閱讀的主要切入點,是決定閱讀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優化教學過程,突出“讀”和“感”的環節,有利于學生領悟經典文本的魅力,實現經典“思想”經典“情感”的內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整合語文教育資源,建構經典閱讀平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提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基礎,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重視和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也是新時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人文素養的培養比單純的知識的積累更重要。在眾多的基礎學科中,最具人文內涵的語文教育應首當其沖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責任。
閱讀教學中課本選文是學生閱讀的最核心的內容,但僅有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能夠利用的諸如課外讀物、推薦書籍、網絡、圖書館等一切語文教學資源,加以篩選、補充、整合,構建經典閱讀的平臺,確定閱讀的范圍,規范閱讀的過程和方法,真正體現經典文本的感召價值,使學生在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中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