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瑩
【摘要】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把教與學統一起來,才能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作為教師,多是研究怎樣教,而對怎樣學卻考慮甚少,尤其是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外語,如何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怎樣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進行教學,往往只是停留在即興階段,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涉及的學生面較窄,沒能系統的進行學法指導。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學法教育,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已勢在必行。實踐證明,沒有學生的集體參與,沒有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就難以實現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減負提質”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重視進行學法教育,是順利完成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學法教育 優化課堂教學 “減負提質”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15-02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活動作為一個整體,由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兩方面構成,這兩大系統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轉換,共同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一開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調動情緒,激發興趣,讓學生“跳起來摘蘋果”
一堂有效的課,應是使學生能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更多更好的掌握知識。小學英語教學的對象是青少年兒童,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要考慮教學對象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意志行動的動機和目的多半是由家長、教師和學校集體提出的,興趣在行動中起決定作用,感興趣的就去做,不感興趣的就不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注意這些因素,遵循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積極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在于教學的藝術化、效能化。小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不明確,有意注意比較差,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注意力,從而喚起他們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如,在他們接觸外語課堂的第一節課上,給學生打打氣,做做“總動員”,送他們每人一個英文名字,使其自我感覺不同;教他們用英語做自我介紹,使其興趣倍增;利用課后和晨讀時間,學習英語歌曲和英語小詩,使他們唱來心情舒暢,讀來朗朗上口;排英語節目,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堅持“全英”教學,盡量做到No Chinese in class,使他們破除了英語的神秘感。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英語的興趣。
形象有趣的事物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一般地說凡是感興趣的事物都能引起我們的學習動機,小學生更是如此。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樂而忘倦的境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使課堂教學趣味性、形象化,就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將所學習的一切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靈活運用教材,認真思考適當的教法,利用多媒體教學,制作一些電腦課件來輔助課堂教學,通過電腦課件靈活處理教材,使之產生生動、形象、有趣的畫面,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單詞green,purple,pink,orange,grey時,可先通過red,yellow,blue,white,black等顏色的顏料液體復習這五個單詞,然后通過做實驗,把兩種不同的顏料混合在一起使其變成另一種顏色,如黃+藍=綠,紅+藍=紫,紅+白=粉紅,黃+紅=橙,橙+綠=灰,教師邊進行試驗邊說:Yellow and blue make green. Red and blue make purple. Red and white make pink. Yellow and red make orange.Orange and green make grey.引出新授的單詞green,purple,pink,orange,grey。再通過制作的電腦課件來進行鞏固練習。播放電腦課件,屏幕上出現亂蹦亂跳的若干個小球(每個球由兩種顏色組成),突然某個小球爆炸了,這時請學生回答:What colour is the ball? 通過有趣實用的實驗和形象生動的電腦課件,使學生聚精會神的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加強方法指導,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語言的發展是為了表達思想和交流感情的結果,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運用,進行交際。怎樣做到將所學語言運用于生活當中,既學到知識又不脫離實際呢?首先要敢于開口,勇于實踐,只有敢說,才能會說。聽他人說要學著說,和他人說要學會說。因此課堂上老師和同學說都是學習英語和鍛煉聽力的重要途徑。
(1)創設情境,將課本中的人物和地點搬進課堂。例如:在學習pear,banana,apple,watermelon,strawberry等水果單詞以及句型Can I have some…, please?時,我準備了各種水果,把講臺當作柜臺,請學生充當售貨員及顧客到臺上來表演,學生爭先恐后,興趣濃厚,表演得惟妙惟肖,實現了走出課堂運用到實際中去。后來的家長會上,有位家長告訴我,他帶孩子出國旅游,在購買水果時,孩子英語運用自如,得到了掌聲一片。
(2)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現身說法。比如在學到家庭這一課時,可鼓勵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家庭;學到衣服這一課時,可讓學生上臺介紹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所搭配設計出來的衣服等。
(3)讓學生在競賽活動中“長見識”。為了鼓勵學生開口,打破學習英語的神秘性,可組織競賽活動,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環境和機會,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運用所學語言,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習What time is it?中,我設計了“角色表演”競賽環節。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自編、自導、自演,參賽者以小組形式參賽,并有專人負責記分,得分最高者為優勝。這樣的競賽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滿足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求知欲。
(4)課堂學習,課后鞏固。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同學在課堂上學得很好,但課后卻羞于開口。為此我鼓勵他們,與他們一起結合自身實際,尋求多種途徑,例如:見到老師用英語打招呼,同學之間用英語交流,打電話用英語交談,見到外國友人勇敢上前跟他們嘮嘮嗑,有條件的學生在家里和家長用英語交談等等,為他們創造條件,爭取機會,使他們在半真實的環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從而使英語教學不止當成一門課程來完成,更作為交流語言的一種工具。
三、復習指導,做好知識銜接
“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掉一個”,意思是說,只關注眼前,而忽略以往。為了達到新舊知識的統一,我授于學生循環式的學習方法,系統安排所學內容,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既復習舊的語言材料,又學習新的語言材料,使學習由淺入深,逐步擴展加深,最終達到熟練正確使用語言的目的。如在學習What?蒺s he like? He?蒺s….句型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What?蒺s this? Is he your math teacher? No, he isn?蒺t.等學過的句子,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情景對話: Mum: What?蒺s this? Son:It?蒺s a picture. Come and meet my teachers. Mum: Is he your math teacher? Son:No, he isn?蒺t. He?蒺s my English teacher. Mum: Who?蒺s your math teacher? Son:Mr zhou. Mum: What?蒺s he like? He?蒺s tall and very kind.學生在這樣一個半真實的情境中分角色表演,所學知識得到了升華。
四、“多元化”作業,培養自學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除了課堂教學中強調激發興趣以外,在布置Homework時,也應不斷更新方法,變換角度,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強調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下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例如,讓學生給“單詞找朋友”,“打電話”,“編小品”,“單詞串串串”等等。教師應根據課本上的要求,設計出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單詞時,為了加強作業的趣味性,鍛煉學生的記憶力,擴展思維,加強單詞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可留下這樣的作業:“單詞串串串”T—teacher—rice—eleven—nose…“看誰寫的多”:給出單詞weather看誰寫的單詞最多。學生興趣很高,他們會絞盡腦汁找單詞,讀單詞。
作業的布置是為了加深鞏固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記憶和應用。而傳統的作業布置一般都是抄課文、抄單詞、背誦課文等,但這些形式僅僅限于復習當堂學習內容,過分強調了四會中的寫,而忽略了課后的聽說。英語學習的目標并不只限于掌握課文內容,它要求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容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增加語言材料,不斷開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去思考,并應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課堂教學的空間、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應拓展小課堂,將課前與課后,學校與家庭、社會很好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課外、校外通過自學,拓展所學新知。如:在完成了音標教學和單詞讀音規則教學后,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單詞,根據讀音規則讀出單詞,或自己查詞典看音標讀出單詞,使學生養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的學習習慣,從而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又如:鼓勵學生以英語興趣小組的形式互相學習,小組人數4-5人,小組成員以住在同一住宅區或附近為原則,以便于活動。要求學生利用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時間邊走邊用英語進行交談。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組織英語活動,如一起聽英語廣播,一起觀看英語電視節目,一起用英語談論對方喜歡什么,喜歡做什么,一起編對話、編英語短劇等。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給了學生表現的機會,而且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性,在合作中,學生們的主動性大大增強,鞏固和發展了所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在情景活動中提高聽說英語的能力,領會和運用語言,渲染了整個學習氣氛。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應充分注意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注意遵循教學的原則,始終堅持學法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真正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小學英語教育學》主編:章兼中
[2]《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J] 2002.6,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小學生心理學》主編:王耘、葉忠根、林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