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華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句法啟動對于英語言語產出的影響。研究者通過書面補全和口頭復述的方式,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并完成圖片描述任務,以此觀察句法啟動對英語學習者言語產出的影響、不同啟動方式對言語產出的影響。研究發現,句法啟動及其不同的啟動方式對英語學習者的言語產出有顯著性影響。具體表現為,言語產出過程中學習者對啟動句式的敏感度增強,停頓次數、反應時間和正確性優于啟動前;口頭復述的啟動效應比書面補全的啟動效應明顯。結合二語學習的相關理論,本文對研究發現做了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句法啟動 啟動方式 啟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16-02
1.引言
句法啟動(structural priming)是指個體在生成一個句子時,重復使用剛剛聽到、讀到或加工過的句法結構。例如,如果先接觸到一個包含介賓結構的句子(啟動句)The little boy handed an apple to me, 隨后產生一個介賓結構的句子(目標句)的可能性增大 The teacher passed the book to me.同樣,如果先接觸到的是雙賓結構的句子,目標句中包含雙賓結構的可能性也增大。在日常的言語生成和書面語言中都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句法啟動有效地反映句子生成過程中的特點和機制,成為句子生成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以句法啟動對目標言語的生成效應為切入點,考察句法啟動對于二語言語生成的效應,從停頓、反應時間和言語的正確性來考察句法啟動對目標言語產出的影響,不同的啟動方式對目標言語產出的影響。針對以上研究內容,提出了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1)句法啟動對目標言語產出的影響是什么?
(2)不同啟動方式對目標言語質量的影響分別是什么?
2.實驗
本研究首先通過文獻回顧和實驗設計,確定了擁有相同一語背景并處于相同二語發展階段的被試,結合教學和網絡資源選定了實驗材料。在此基礎上,開展實驗。實驗的研究句式選用句法啟動實驗的傳統句式:雙賓與格結構和介賓與格結構、主動和被動結構。實驗包括三個階段:前測、啟動、和后測。啟動方式分為:書面補全(讀寫啟動)和口頭復述(聽說啟動)。
2.1 被試
本實驗的56名被試來自于某大學《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處于B級別的學生。相當的語言水平可以更好地考察句法啟動對目標言語產出的影響。
2.2 研究設計和任務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前測。每位被試拿到三組圖片,每組十幅。被試對三組圖片進行口頭描述,并通過語音設備進行錄音。第二階段,把被試平均分成兩組,進入啟動環節,啟動句式分別為與格結構、主動和被動結構,各十句。一組接受聽說啟動方式,根據所聽到的句子進行復述。另一組接受讀寫啟動方式,完成句子補全練習。第三階段,需要被試完成目標圖片描述任務,對產出的言語進行錄音。
2.3 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實驗結束后,收集了被試前測和后測生成的言語。錄音材料通過人工的方式轉寫成文本,把句式按照與格結構、主動和被動結構分別歸類并對句子的有效性進行核實。
表1句法啟動下的與格結構目標言語生成效應
表2句法啟動下的主動和被動結構目標言語生成效應
如表1-2所示,在無啟動和聽說啟動的條件下、無啟動和讀寫啟動下,三個指標呈現顯著性差異,Sig. =.000,說明句法啟動在與格結構、主動和被動結構的目標言語中產生了效應。
2.3.2 不同啟動方式下的目標言語生成效應
表4 獨立樣本T檢驗
表4表明,聽說啟動下的目標言語生成效應和讀寫啟動下目標言語生成效應存在顯著差異性,即Sig. <.05. 同時,表3中通過對三個指標的平均值的比較發現,聽說啟動的平均值小于讀寫啟動的平均值0.69007<0.77237, 0.54796<0.73102, 0.48795<0.72286, 即在與格結構的實驗中聽說啟動下的效應優于讀寫啟動下的效應。
表5 主動和被動結構在不同啟動方式下的平均值比較
表6 獨立樣本T檢驗
在主動和被動結構的試驗中,不同的啟動方式產生不同的啟動效應,顯著性差異值均小于0.05。同時聽說啟動下的平均值小于讀寫啟動下的平均值,前者的啟動效應優于后者。
3.討論
就啟動效應的存在和不同啟動方式的效應而言,綜合分析實驗的結果發現:啟動條件對介賓(Sig.=.000)、雙賓(Sig.=.000)、主動(Sig. =.000)和被動(Sig. =.000)結構的產出都有顯著影響,而不同的啟動方式在上述構式中產生不同的影響。結合數據分析發現,可以確定的是口頭復述任務下的啟動效應強于書面補全任務下的啟動效應。
3.1 結構啟動前后的顯著差異
表7 目標言語生成匯總
如表7所示,首先,通過實驗分析發現,被試對與格結構、主動和被動結構的選擇性均受到啟動條件的顯著影響,說明句法啟動是二語產出中的一個穩定的心理過程,并非依賴于具體的某個構式。同時發現,句法啟動在三個方面作用明顯:1)顯著提高被試使用啟動句法的頻率。在與格結構句法啟動下,句法的使用率從啟動前的79%提高到92%;在主動和被動結構句法啟動下,句法的使用率從78%提高到90%。2)幫助被試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從言語生成過程中的停頓次數看,數量分別減少了463, 600, 650。從反應時間來看,總用時分別減少了9, 8, 11。再從錯誤率看,分別減少了13, 12, 13。根據Bock,Levelt & Kelter 的Effort Reduction 理論,通過結構啟動而實現的句式的一致性可以縮短句子生成的過程,從而保證流利度和速度(Bock, 1986; Levelt & Kelter, 1982)。3)幫助被試將更多的詞匯納入某一構式中。在沒有句法啟動的條件下,被試對雙賓結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give, tell, buy等幾個高頻雙賓語動詞上。但在啟動條件下,被試用于throw, draw等低頻雙賓動詞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研究結果說明,二語學習者的句法表征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產出過程中能得到不斷的強化和擴展(Barlow & Kemmer, 2000)。
3.2 不同啟動方式的顯著差異
表8 不同啟動方式下的目標言語生成匯總
表8中,通過差異項的比較發現,聽說啟動任務下的效應要強于讀寫啟動任務下的效應。為什么不同的啟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呢?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驗發現:第二語言產出中的確存在句法啟動,句法啟動能幫助二語學習者掌握尚未完全掌握的結構,拓展句法構式的范疇,優化語言產生過程,但啟動效應受不同啟動方式的影響。研究發現,句法啟動是二語產出中一個穩定的內隱的過程,對二語語法構式和口語的學習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由于本研究的被試語言水平相近且研究的目標結構有限,研究結果的普遍性有待進一步考證,也為未來的研究提出了挑戰。
參考文獻:
[1]王敏.語言水平及任務類型對第二語言產出中結構啟動的影響. [J]. 現代外語, 2009, (3): 276-286
[2]嚴春容.二語習得者的語言內句法啟動及其機制. [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 (6): 42-44
[3]回坤.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啟動.[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 (2): 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