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韶明
她常常被人嘲笑,因為一些很“二”的行為。
大家都投資股票的時候,她也跟著買。不過她選股選得很無厘頭:第一支,因為她每天開車上班都路過人家的辦公大廈,覺得樓蓋得不錯,里外收拾得也挺干凈的;第二支,因為她常年在這家健身房健身,環境優雅,跟教練相處也算融洽;第三支,她的工資卡和信用卡都是這家銀行的,看著就覺得親切。
北京房價瘋長的時候,她打算買房。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觀望,勸她再等等。每平方米一萬七的價格,在那個時候是絕對的高點。可是她買得義無反顧─因為她打算結婚。
她和老公是相親認識的,三個月之后閃婚。大家都說,你瘋了吧?可是她不管,愣是把自己嫁了出去。
那套瘋狂的房子現在已增值50%,那段瘋狂的婚姻如今看來還不錯,那幾支根本不被看好的股票,到頭來卻戰績顯赫。
女友跑世博會,曬黑了一圈,游覽了二十幾個館,累得在報社例會上被樹為典型。這天在MSN上,她見到同行就幸災樂禍地問,跑了幾個館?別人說,整個歐洲,除了德國都去了。當時她就驚呆了,記錄居然這么容易就被刷新了!再問,波黑、斯洛伐克也去了?沒有媒體通道的英國不用排隊嗎?答,都去了,就沒排過隊,英國館也是。
崩潰之余,又不甘心地問,你們每天也要“暴走”嗎?
答,有電瓶車啊。
女友要瘋了:“人生的痛苦,有時候不一定是自己遭遇的失敗,而是他人無端的成功!”
想起二八法則─80%成果的取得,是出自20%的付出。
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理論的時候,肯定相當崩潰,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嗎?可事實就是如此,導致事物最終結果的,通常都只是少數的原因、投入和努力,而其他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帶來微小的影響。
比如,你常常買彩票,希望哪天能中一注,可是你買了一年也無果,偏偏有人偶爾買那么一兩次就中了500萬;你學習很努力,認真聽講按時做作業,可是旁邊那個三心二意心猿意馬的同桌,成績總是比你好;你努力工作加班加點,可是你的同事就做了那么一件事,偏偏這件事打中了要害,很快進入了領導的視野……
不平嗎?那是一定的。幾乎所有的事情,當你透過表象,深入剖析事物的真實關系時,都會出現一種不平衡的模式,這種不平衡也許是30/70、20/80、或10/90,也許是其他任何一種組合,但不管是哪種程度的不平衡,都足以讓你感嘆,似乎有一種法則,就算待在角落,也能靜靜地發揮著魔力。
不信,翻翻你的通訊錄,是不是只有20%的人你常聯系,甚至占據了你80%的精力,而剩下的80%沒事絕不聯系;看看你的公司你的周圍,是不是總是那一小撮人干了80%的活兒,而剩下的那大部分人卻只干了20%;再盤點一下你的行事經歷,是不是花大部分心血鉆研的事情很多都是不了了之,可插科打諢干的一些事情卻還真有模有樣?
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如果認同了這種不平衡,并且使用得當,它將是商場制勝和個人成功的一步好棋。
瑞典的銀行組織早就發現,80%的客戶并不能為銀行創造利潤,他們對銀行的選擇主要是出于對銀行的服務感到很滿意;而剩下的20%的客戶,其貢獻甚至超過了銀行100%利潤的資金,相反,這些“大財主”對銀行的服務并不滿意。所以,銀行開始努力改善對可盈利客戶的服務,使對銀行貢獻大的客戶明顯感受到了服務的變化,進而增加了與銀行的往來。
現實也是如此。如果你發現,自己公司的80%的利潤來自20%的顧客,你就會想方設法在20%的顧客身上下工夫。這樣做,不但比把注意力平均分散于所有的顧客更容易,也更能提高效率。
如果一個出版社,發現一本書的讀者中,目標讀者只有那20%,它會千方百計探究這20%讀者的心理,呈現給他們更適合的內容,而不是希望把每一個讀者都收入囊中。
再回到你自己。
當你認同了二八法則,可能也會有所釋懷,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現象都合情合理。
當你驚嘆別人站在20%那一邊的時候,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進入過20%的陣營?當你感嘆自己挫折不斷的時候,回顧一下,是不是也曾在一些拿手的事情上勢如破竹?當你羨慕別人無端幸運的時候,別忘了,他可能在另一些事情上總是落在人后。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就算是不平衡,就算是無厘頭,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可能有人永遠待在這一邊,而另一些人永遠待在另一邊。關鍵是,找到影響你的那20%,然后發揚光大。
以上內容摘自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中的心理學》,未完待續。
(編輯: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