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
【摘要】幼兒園數學教育應充分挖掘現實生活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生活環境開展教學活動,讓活動內容還原生活,活動材料取之生活,活動形式再現生活,有機融合生活操作進行區角學習,并注重在一日生活自然滲透與隨機教育,使幼兒在現實生活和游戲情境中學習和運用數學,真切地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意義,并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從而感受和體驗其中的樂趣。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教育 寓于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70-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數學教育目標與內容要求,指出了數學教育的價值就是將數學回歸生活,寓數學教育于生活,使幼兒在現實生活和游戲情境中學習和運用數學,真切地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意義,并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從而感受和體驗其中的樂趣。因此,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融數學教育于幼兒生活,努力實踐數學教育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環境開展教學活動
幼兒活動的環境和身邊一切的有形事物,都是可充分利用的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中,應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將幼兒熟悉、親近、自然的生活環境作為教學活動現場,捕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素材,挖掘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原型,采擷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實例來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具體、生動、直觀和有趣。
1.活動內容還原生活
數學教育的內容應和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這樣才有益于引導幼兒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如:活動室大搜索——引導幼兒感知1個自己和許多小朋友, 1個插塑和許多插塑的數量關系,尋找和表達活動室里的1和許多;整潔的家——引導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將娃娃家中各種物品擺放在指定地點的上下、前后、里外等位置,感知空間方位;秋游的故事——引導幼兒將近期集體外出郊游的所見所聞作為編應用題的素材,學習自編加減應用題等。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善于捕捉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生成教學活動的內容。如體育活動中爭論“誰的飛盤飛得遠?”——學習自然測量;值日生餐具分錯了——學習一一對應;剪窗花時提出“對稱折怎么折?”——學習圖形的等分等。將數學活動的內容與日常的實際生活相鏈接,貼近幼兒的認知經驗,滿足幼兒的認知需要,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自然、愉快。
2.活動材料取之生活
數學活動的操作學具常常需要人手一份,學具的制作既費時又耗資,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選取隨處可得的自然物、安全的廢舊材料、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等作為數學活動的操作材料。如點數10以內的數——插塑、貝殼、花生、石子、扣子、棉簽棒等;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關系 ——瓶子和蓋子、碗和湯匙、水彩筆和筆帽、飲料瓶和吸管等;認識幾何形體——糕點、積木、皮球、書本、飲料罐、茶葉桶、包裝盒等。值得一提的是,數學活動所需的活動材料,可鼓勵幼兒自己尋找或請家長協助幼兒共同收集生活中的有關材料,從而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活動形式再現生活
數學活動生活化還體現在,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所學的數學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和模擬日常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情境。如學習按一定特征分類——教師利用衣物、玩具、日用品、食品等,創設一個即將開張的小超市,幼兒扮演超市工作人員整理貨物,將雜亂的物品進行分類擺放。學習雙維序數——教師將椅子一排一排整齊擺放,布置成小劇場,幼兒扮演觀眾,根據自制劇票上標明的第幾排第幾座,尋找自己的座位。認識整點、半點——引導幼兒按照時鐘上顯示的時間,模擬八點上幼兒園、九點半做早操、十一點午餐等日常在園、在家一日作息安排和活動場景等。通過創設和模擬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進行數學教學活動,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二、自然滲透一日生活進行隨機教育
幼兒的一日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是實施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巧妙利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通過談話、觀察、實踐等方式,自然而然地將數學教育滲透其中,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1.在生活中感知理解
數學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它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潛在的豐富的數學信息,讓幼兒在自然的活動狀態下感知和理解。如:在進餐時引導幼兒感知小朋友與碗、勺、盤子是一一對應的數量關系;散步時觀察不同樹木的高矮、樹干的粗細、葉子的形狀和大小等;上下樓梯時發現樓梯上標注的數字從下至上是順數,從上至下是倒數;排隊時感知自己所處的空間方位是某個小朋友的左邊、右邊、前面或后面;輪流做值日生時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星期幾的時間概念等。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有益的數學經驗,為更系統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地基礎。
2.在生活中實踐運用
數學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如:學習了點數,要求幼兒統計班級桌子、柜子、風扇、開關等數量;學習了分類,要求幼兒進餐后將用過的碗、碟、勺、餐巾分類整收;學習了自然測量后,鼓勵幼兒嘗試用跨步測量比較操場的長度與寬度;學習了等分,請值日生折疊餐巾時運用二等分的方法折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學習了群數,引導幼兒用二個二個數的方法點數園中的樹木、花盆、器械等。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斷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機融合生活操作進行區角學習
眾所周知,區域活動中的生活操作區主要是進行穿、舀、夾、倒、系、切等精細動作練習,發展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與協調性,提高幼兒日常生活能力。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可將生活練習與數學學習有機融合,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按數夾卡”——按照圖卡上的數字夾上相應數量的小夾子,學習按數取物的同時練習夾的動作;“五彩花邊”——用各色回形針在長條卡紙上別出指定規律或自創顏色規律的顏色序列圖案,學習規律排序的同時練習別回形針;“切火腿腸”——將火腿腸一分為二地切成兩段,以此方法循環進行多次一分為二地切段,學習二等分的同時嘗試使用餐刀;“筷子夾彩石”——用筷子將各色小石子分別夾進不同容器里,學習顏色分類的同時練習使用筷子等。教師有意識地將數學學習與生活操作相結合,不僅增強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幼兒的生活操作能力。
總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育過程中,應牢固樹立“生活化”數學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現實生活豐富的數學教育資源,將數學學習扎根于幼兒的生活與經驗,并通過集中教育、區域學習與日常滲透相結合,使數學真正成為幼兒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