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摘要】分析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以及其在教育發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 認知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76-01
一、布魯姆及其“目標分類”簡介
本杰明·布魯姆是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他的主要貢獻在于 “教育目標分類”和“掌握學習理論”。 布魯姆立足于教育目標的完整性,于1956年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學”。這里的教育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這一學術成果對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過程產生極大的影響,從而也奠定了布魯姆這一流派在美國教育學術領域里的地位。所謂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是指把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目標按照統一的標準分類使其規范化,系列化的理論。對教育目標進行分類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參照框架,便于我們對期待的教育結果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結果進行分類。
目標分類是對學生學習行為和結果的分類,體現了某一堂課或一單元或某一階段中學生的行動思維情感的方式和變化。
布魯姆結合教學目標把教育中應該達到的教育目標分為三個不同的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認知領域包括記憶、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情感領域包括接受、反應、價值作用、組織化、個性化五個主要層次。動作領域包括基礎動作、規定動作、制作動作。布魯姆對每一類別的目標層次又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的進行了分層次和分析。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下到上發展的過程,下一層目標是上一層目標的支撐。本文重點介紹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
二、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及其在化學教學中的體現
八十年代以來,布魯姆理論風行一時,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借鑒和采用,他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幾乎滲透到各門學科。在中學化學教學中也不例外。
認知領域目標指的是學習的結果,由低到高包括六個層次。
1.知識
知識指對特殊或一般事例的回憶,對先前學習內容的回憶包括方法、過程、理論以及模型、結構、情景等的回憶。還包括學科領域中的普遍性原理和抽象概念的識記。知識層次所對應的動詞有:識別、記憶、列表、定義、陳述等。在化學教學中,主要指學生知道物質的名稱、具體的化學事實,處理化學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關的概念,原理和法則,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知道氧化還原反應的各組概念還要明確概念間對立統一關系,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步驟、電子守恒原理等內容。
2.領會
領會是最低層次的理解。指能把握所學內容的意義用自己的話表述、說明、進行簡單的推斷或總括,對材料進行重新整理排列或提出新觀點。在化學教學中,包括理解化學事實與原理;對化學知識要點作出分類、摘要和歸納;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某個化學問題;根據材料的內容確定采用的方法和程序等。例如根據實驗內容以及生活常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釋具體事例。領會層次對應的動詞有:解釋、描述、說明、區別、歸納、比較等。
3.應用
將抽象概念應用于特殊或一般的環境,這些抽象概念可以是一般的觀念、程序的規則或一般化的方法,也可以是必須記住并加以應用的原則、觀念、理論。這里所說的應用是指初步的,低層次的、未經綜合的應用。應用實際是一種高水平的理解。在化學教學中主要指利用理論、原理程序等知識再學習的過程。例如中學化學實驗實際上就是在理論的基礎上探究或是實踐、論證一些理論和原理。應用層次對應的動詞有:操作、分類、論證、實踐等。
4.分析
分析是對知識領會、運用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注重把材料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構成方式使各部分關系明確結構清晰。具體來說是識別交流中包含的各種要素,分析內容中各種要素與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與相互關系,將分析內容組合起來的組織、系統排列和整體結構。
在化學教學中主要指各理論、原理、法則等的內部關聯。如電解原理的學習中,能夠分析,比較、辨別陰陽兩極以及兩極的電極材料、電極反應等關系,明白電子的流向,電極材料的變化等內容。該層次對應的動詞有:分析、檢查、實驗、對比、辨別等。
5.綜合
綜合是對各個要素或組成部分進行加工,組成一個新模式或結構,或把它們改組成一個新的、更清晰的整體,以便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化學教學中主要指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理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給出條件應用原電池原理選擇電極材料并設計電池就是一個典型的綜合的例子。
6.評價
是為了某種目的,按照既定的標準或準則對觀念、方法、材料等的價值做出判斷。這種標準可能是內部的證據,也可能是外在的標準。在化學中的評價有判斷雜質是否存在;判斷化學小論文的質量;糾正化學文章中的不妥和錯誤;評價某個化學結論與材料(數據)的適當性和充分性等。
以上六個學習層次是由淺及深、由低到高的一個過程。淺層學習的認知水平停留在第一、第二層,而深度學習的認知水平對應著后面的四層。
三、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之我見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主要涉及的三個領域對中學化學教學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認知領域。目前廣大化學教師無論是研究課程發展,設計教學計劃;還是考試與評價;甚至是課堂教學的準備與實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幾乎都以布魯姆理論作為科學依據,甚至是唯一的科學標準。
然而,由于對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認識還存在片面性及理論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致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問題。
一些教師以為將認知目標落實到一節課上就算完成了該節課的教學目標,用大量的練習代替概念的形成過程、定理的發現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現代教學評價觀認為:態度是第一位的,知識、技能次之。因此,教學中必須將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實現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
布魯姆將認知目標劃為六個層次只是表面形式的劃分,實際上它們之間難以區分。如應用這個層次并沒有揭示學習水平怎樣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系統科學告訴我們,整體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其次,知識點過細,每個知識點在較高水平和較低水平上都測試,會無形中助長了題海戰術。所以我們對教育目標明細表使用須持謹慎態度。
布魯姆分類法是基于生物分類學,以學生的外顯行為作為教學目標分類的基點。但這種分類方法忽略了學習主體內部心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的認知規律。所以,在教學中要更加關注學生潛在認知的發展。
近年來,為了使教學目標的確定能趨向科學化,國內一些教育工作者從我國國情出發,對教育目標分類在不斷地嘗試和改進,相信未來關于教育目標的分類會更科學、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