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藝漳
【摘要】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的核心,是中學地理能力培養的重點目標之一。課堂教學能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力。首先要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起來。
【關鍵詞】思維能力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80-01
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的核心,是中學地理能力培養的重點目標之一。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創造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這個前提就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能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力。首先要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起來。思維的積極性從何激起?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可見“疑”和“奇”乃思維之始,有疑才需解疑,遇奇方知探奇。地理教學也必須以“疑”、“奇”開始創設情境,以便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一、地理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二個主要方面
1.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地理學有“綜合性”的特點,即各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這就決定著地理教材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極好教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又可分為三個方面:
分析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如講“地中海氣候”時,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水熱狀況: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干燥;年降水量700—1000mm,最低月氣溫不低于0℃,進而找出形成這種氣候的根本原因是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下形成的。還應指出兩種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是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所致,而這兩種氣壓帶和風帶的交替控制區正是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最后綜合歸納得出:凡是處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地區,都是屬于此種氣候類型的結論。
比較和分類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我國南方和北方區域地理特征的對比,各類能源特征及分布規律的對比,有某些共同點的國家之間的對比等。必須注意指出比較的前提是同類地理事物。
判斷推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即由已知推末知。如利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基本原理,可以對為什么人類毀壞森林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一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并作出正確結論。又如,講述我國西北地區地理時,可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今天的蘭新鐵路應該在河西走廊的偏南還是偏北的地方通過?為什么?學生根據塔里木盆地環狀結構的知識,可以推導出“偏南”的正確結論。因為南部的祁連山提供了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綠洲上發展了灌溉農業,村鎮較多。
2.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中學地理教材中,處處滲透著辯證觀點,因為地理教材在講述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時,著重闡明地理環境各圈層之間以及每個圈層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著重闡明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平衡這一自然的普通規律。因此,辯證思維的因素處處皆是。如在分析“世界石油的產區和輸出圖”時,可引導學生思索波斯灣向西的航線,為什么油輪經過蘇伊士運河的反而是少數,而繞道好望角的是多數呢?試從蘇伊士運河與好望角關系,說一說好望角的“興衰”:運河開通前(好望角獨霸一方),開通后(一度中落)。為什么后來又興旺起來了?(出現超級油輪后,又成了西方的海上生命線,將來還會改變嗎?)。此外,在講我國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從好的方面分析,而且要從正反兩方面同時考慮,即不但要看到夏季風適時適量地給作物生產帶來的熱量和水分配合的優越面,而且要看到夏季風過強或過弱也會帶來旱或澇的另一面。同樣,也不能只看到我國東北氣候長冬嚴寒、生長期短的缺陷,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不足,也要看到它們春季冰雪融化,農情良好,以及日照充足、溫差大的好處。這種辯證思維的方法,會使學生分析問題時收到全面、科學、縝密的效果。
二、地理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
一般地說,地理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可從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幾方面著手。
1.從地理特征方面著手
地理特征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異同點的地理知識,它提供我們認識各種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可能性。如講我國東北地區的地形時,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相應地形圖,找出北面和東面的中俄邊界上有黑龍江、烏蘇里江環繞;東南面和南面的中朝邊界上,有圖門江和鴨綠江流過,而在這些大河的內側,興安山地和長白山地,大致構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環抱著遼闊的東北大平原。由此啟發學生從東北的整體綜合起來看,呈現出“山環水繞”的地形特征。
2.從地理規律方面著手
地理規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必然聯系的規律的知識。按其性質分,可分為地理演變規律和地理分布規律。教師應教會學生用這兩種規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學生對各種具體問題的分析綜合過程中去提高思維能力。
地理演變規律是地理演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主要有在時間上反復出現的、帶有節奏性的演變規律,如晝夜變化和四季變化;又有各種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湖泊的演化規律等。
地理分布的規律,也是各種地理事物必然聯系的反映。如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的分布規律就是由我國西部、中部和東部地殼的不同升降運動所造成的。
3.從地理成因方面著手
任何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另一種或幾種地理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作用的結果,即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凡是遇到地理成因一類基本理論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方面著手,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如講黃河時,不僅要告訴學生有關黃河的特點,還要著重啟發學生分析理解這些特征與黃河流域的地質、地形、土壤、氣候以及與解放前歷代反動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諸原因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指出黃河上游流動在我國階梯地形的第一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地面坡度很小,水流緩慢,土壤沖刷極微,所以黃河經常是清澈的;黃河中游,奔騰在我國海拔1000-2000米的二級階梯上,流域內絕大部分為上層疏松的黃土高原,這里夏季雨水集中,暴雨沖刷黃土,河床下切很深。特別是由于濫墾荒地,使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河水變成滾滾泥流。而黃河下流,蜿蜒在低平的華北平原上,由于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不斷淤積,以致下游河道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通過分析,這樣就使學生可以從形成特征的內在聯系中自己得出根治黃河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水土流失,而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又是不合理開發利用的人為原因。因此,在黃河中游山坡上修水平梯田,在溝壑處打壩淤地,在陡坡荒山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變水土流失為水土保持就成為根治黃河、化害為利的根本措施。通過因果分析,歸納綜合,揭示了事物的本質,使學生掌握了教材的內在聯系,從而也收到了培養思維能力的效果。
4.逆向思維的訓練方法
逆向思維是順向思維的反面,屬于發散思維的范疇。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和作題時只習慣于正向思維,而不善于進行逆向思維。如,假設黃河水倒流,凌汛是否還會發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東省境內呢?象這些問題,那些沒有弄清原理,只靠死記硬背的學生是很難作出正確判斷的。如果教師能在地理教學或復習中,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違反常規、進行假想性推測的題目,讓學生思考練習,既可豐富想象,加深對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擴大學生的思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地球公轉時,可向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假設地軸不是傾斜的,則地球公轉過程中產生的地理意義與原來相比,將會發生哪些變化?為什么?
總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提高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