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圓圓
【摘要】《幼兒園工作規程》第21條規定了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應互相滲透,有機結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體健康發展,面向全體幼兒,熱愛幼兒,堅持積極鼓勵、啟發誘導的正面教育。
【關鍵詞】偏愛行為 身心健康 熱愛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96-01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感到教師對孩子的偏愛,儼然成了幼兒園的一種時尚。這不能不引起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視和警惕。
據我所知,導致教師產生偏愛行為的原因大致有四個:第一,幼兒園教職工或他們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需要“特別照顧”;第二,一些老同學、老朋友的孩子也是教師的寵兒;第三,某些“聰明”的家長適時給教師一些“好處”,他的孩子也就得到教師的歡迎和喜愛;第四,部分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幼兒,教師對他們又是親又是抱。以上四種幼兒,穿衣喂飯,甚至擦屁股,被照顧得無微不至;而其他幼兒卻被冷落在一旁。教師對幼兒的偏愛,往往會使其他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感到失望和無助,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在集體生活中所擁有的平等地位和權力,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日子一長,便形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以致嚴重影響了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次,我做了一架小巧玲瓏的汽車模型,引來了許多幼兒的圍觀。有個幼兒怯生生地問:“老師,你的小汽車是給××小朋友嗎?”我反問:“為什么要給××小朋友呢?”周圍的幼兒竟不約而同地說:“老師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他的。”聽了這句話,我感到這些幼兒在思想上與××小朋友之間形成了不平等的關系。還有一件事,更是令有偏愛行為的教師臉紅:一個幼兒上幼兒園半天,天天早上哭著不肯進課室上游戲課或玩一些活動等。究其原因,是他成了教師心目中的一個不受歡迎的角色。每逢碰到什么事情。教師不分青紅皂白,開口就訓斥他。久而久之,該幼兒就產生了對幼兒園的厭惡心理,并用哭鬧的形式來抗議。這樣嚴重的后果,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實際上,教師的偏愛行為是教師人為地將一部分孩子從群體中分離出來,給他們加上了特殊的防護罩,結果形成他們處處不同于人的優越感,助長了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去年我班有個幼兒,玩具玩最好的,凳子坐最新的,被子也要蓋最漂亮的,平時經常搶別人的東西,稍不如意,就哭鬧不止,躺倒在地。一次,他將一幼兒打得鼻子流血,問他為什么打人,他竟回答:“我舅媽是老師,我不怕,她不給我吃泡泡糖,我就打她。”看,小小年紀就會仗勢欺人,如此發展下去,長大還得了。可見,過分的偏愛不是愛,是在把幼兒慢慢推向反面。
以上事例,已足以說明某些幼兒園教師的偏愛行為,會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后果。幼兒園教師應該自覺摒棄這種行為,幼兒園園長也應對教師這方面的問題進行檢查,對問題較多的教師要給予批評,并督促其改正。總之,要按照《規程》的精神,面向全體幼兒,把我們神圣的師愛播撒到每個幼兒心田里,讓他們多少年以后回想起幼兒園生活時,都能夠自豪地說:“老師是愛我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25號)
[2]《幼兒園工作規程》.1996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