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生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學生業余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問題進行調查,對運動損傷多發時間、損傷部位、損傷原因、預防措施作了重點分析。中學生在業余訓練中不同運動項目受傷的情況不同,筆者通過對本校體育特長生訓練情況的調查分析對其預防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力求使學生和體育教師明確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方法,從而提高體育訓練的效率和水平。
【關鍵詞】中學生 業余訓練 損傷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11-01
在多年的中學生業余訓練實踐中,我發現運動損傷不僅存在于職業運動員中,而且在業余訓練中也十分常見。中學生業余訓練中經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影響訓練計劃的完成,特別是高考體育測試前的運動損傷往往導致體育生考不出理想的成績而致使高考落榜,這種情況尤為讓人痛心。因此,我們教練員必須高度重視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問題。
任丘市第二中學有初中、高中體育特長生65人,通過普查校醫務室病歷卡記錄、運動訓練登記卡紀錄、問卷調查和個別訪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運動損傷易發生時間
通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中學生業余訓練中運動損傷的時間多發生在冬天和高考體育測試前,還有就是參加一些賽事活動前。
1.冬天的氣溫低,場地也變硬,尤其是跑道隨著寒冷的到來也逐漸變硬,這對于業余訓練的學生來說是不利的。另外,氣溫的下降使學生身體變得僵硬,熱身時間需要更長。
2.高考體育測試前,學生面臨單招、統招考試往往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心理壓力過重,再加上訓練強度的加大,很容易在訓練中產生失誤,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
3.賽事活動前要加大運動負荷,也易導致運動損傷。我校經常代表任丘市教育體育局參加“滄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的比賽和“滄州市中學生籃球賽”,此外還要參加省級各項比賽。師生均不想失去這以賽代訓的時機,賽事多,學生的身體比較疲勞,容易造成損傷。
二、運動損傷易發生部位
從業余訓練損傷的部位情況來看,其損傷的多發部位是膊背部、腿臀部、足弓、足踝部位等。不同的運動項目容易損傷的部位不同。跑的項目是足弓和小腿,跳躍時踝關節、膝關節和腰椎易出現損傷,投擲的肩關節易出現損傷。這就要求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運動項目容易出現的損傷部位分情況對待。對于易損傷部位要引起足夠重視。針對易出現損傷的部位做出有效的針對性訓練,加強其周圍肌肉、韌帶的力量,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另外,要教會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自我保護,讓學生自己學會保護自己,以減少傷害事故。同時,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訓練要有針對性。
三、導致運動損傷的原因
中學生業余訓練運動損傷的原因有很多種,通過對我校情況的分析,導致我校學生業余訓練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準備活動不充分。有的學生對做好準備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上對準備活動沒有引起重視。準備活動不充分,動作不到位,尤其是冬季寒冷季節,準備活動不夠很容易受傷。
2.疲勞、身體機能狀況不佳。中學生運動員,既要學習又要訓練,有時保證不了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的訓練時運動強度、運動量及節奏安排不當,沒有合適的間歇時間,訓練結束后又無有效的疲勞恢復手段,還要投入緊張的文化課學習,日積月累影響柔韌性和靈敏度,就容易導致損傷發生。
3.教師因受訓練任務和訓練時間的限制,為了早出成績在訓練中急于求成,沒有從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因材施教。很多訓練計劃都是針對訓練好的幾個人設計,因此導致素質相對較差的學生很難適應教練員的運動負荷要求,在疲勞中勉強完成技術動作,這種情況下極易發生損傷事故。
四、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1.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量的大小,應因人而異、因氣候而異,若機體興奮性過低、氣溫過低或要求劇烈運動,準備活動應做的充分些,時間長些。反之,時間則可以短些。準備活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既要有一般性準備活動,又要有專項準備活動。
2.身體狀態要調整到最佳。教練員要及時調整學生的身體狀態,若睡眠不好、休息不好或患病帶傷時,教練員要及時調整訓練計劃,不能按同樣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每次訓練課結束后,應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放松,減少或降低運動疲勞,使學生身體放松,輕松的投入到下一次的訓練課當中。
3.科學的安排運動量,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較大,運動量要因人而異,標準要因人而異,負荷量和強度的制定要因人而異,要區別對待。
4.加強對學校場地與器材的管理、維護、保養和完善,教練員應多動腦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訓練條件,加強對學生安全教育,杜絕致傷隱患。
運動損傷對于運動訓練是一個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只有在教學訓練中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才能將其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保證隊員的正常訓練和比賽。當看到劉翔奧運會上離場時的無奈和悲傷,當看到姚明含淚宣布內傷退役,真希望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參考文獻:
[1]姚鴻恩、體育保健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