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和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通過生產實踐活動,反映從物質世界道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系到思想關系的人類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創造美的精神產品,滿足人類精神上的審美需要。這就需要從哲學認識論證的角度,對美術的認識本質和審美本質做更深層次的多方面地考察。
【關鍵詞】美術 世界 掌握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15-01
所謂美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生活、對世界的一種認識。而所謂美術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換句話說,就是人類對社會生活或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的物化形態。
那么,我們說美術史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有什么認識論上的科學依據嗎?有的,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我們知道,所謂認識,按照一般淺顯的說法,就是一種意識的作用,或者說是一種精神的作用。一切唯心主義哲學都主張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認為客觀存在是主觀意識的產物,物質世界是精神的產物,因此認識就與外物無關,與現實世界無關。唯心主義的認識論都是片面和表面的看待包括藝術現象在內的各種精神現象,把意識同現實世界形而上學的割裂開來,夸大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而否定它的物質基礎和現實根源,從根本上顛倒了精神與物質、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反映論作為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它堅持從外物到精神、從現實到意識的認識路線,認為包括藝術現象在內的一切精神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的反映,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認識,所依據的就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我們首先肯定并且強調美術的實踐意義,認為美術創作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創造自身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我們并且還要肯定和強調美術創作中主題的能動作用,肯定和強調美術創作中認識的思維作用和理性作用,我們所說的“反映”,是指對世界的“掌握”,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不是照鏡子一樣機械的反映。而美術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生活,是作為實踐者和認識者的主體對社會生活能動認識的審美表現。美術對世界或社會生活的認識,離不開創作主體的能動作用,離不開美術家主觀意識的限制和影響。總之,我們的理論依據,是能動的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從認識論角度看,美術史對世界的一種能動的認識。美術在反映全面的社會生活這一點上,不同于政治、法律、道德等作為“中間環節”的社會意識形態,卻與宗教、哲學等其他更高的、更遠離經濟基礎的特殊意識形態之間有著某種共性。但美術與宗教、哲學究竟是不同的社會事物,在上層建筑里分屬于不同的部門。我們認為,美術與宗教、哲學的本質不同,首先表現在他們反映社會生活、認識世界的方式上的不同。美術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和認識世界的,這就是不同于宗教的方式、哲學的方式等“掌握世界的藝術的方式”。
哲學作為更高的、更遠離經濟基礎的特殊意識形態,也反映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全面的社會生活,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
哲學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理論的方式”。當然,“理論的方式”還包括科學如政治經濟學、物理學、數學等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運用抽象的概念進行思維活動,認識的重點是事物的本質、規律,以范疇、理論體系解釋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去掉、一切事物的偶然性,是高度抽象的,根本遠離了事物的實際形式。與美術的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想象相比較,哲學史抽象的。“在抽象的最后階段,作為實體的將是一些邏輯范疇”,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會生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內容。這正是哲學與美術的根本不同之處。
美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者說,認識世界、反映社會生活的方式,是運用視覺形象進行的創造性想象活動,認識的重點是事物的特征、個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體可感的視覺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是在個別之中顯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現普遍。美術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體形象的真理,即藝術的美。所以,美術的認識內容,則要求真實性,要求通過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這就是美術的認識本質。
另外,哲學與美術的區別還在于:哲學主要是作用于人們的理智,而美術則作用于人們的審美本質。美術的視覺形象是美術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審美認識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什么創造的結果,同時又是觀眾的審美對象。審美認識、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都涉及到感性,同時又涉及到理性。所以,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美術視覺形象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另一方面,美術的視覺形象又不能僅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還必須以具體的感性形式表現深刻的理性內容,以可感的現象形態表現深層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美術的視覺形象,是美術家按照他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審美認識創造出來的,既有客觀的現實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觀的意識作用,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是美術視覺形象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所以,就美術創作的手段或方言而言,無論是側重反映客觀對象特征的“再現”,還是側重抒發主觀感受的“表現”,,所創造出來的視覺藝術形象嗾使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純客觀或純主觀的視覺形象,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有些強調主觀表現或藝術形式的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等,貶低或者否定美術史上再現型藝術;又有些強調客觀再現或藝術內容的理論家,一味的貶低或一味的排斥表現性美術。其實,他們都沒有正確理解美術創作中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沒有正確理解美術形象中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統一關系,也沒有正確理解內容與形式、再現與表現的關系。這就是美術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黃丹麾《中國當代美術的演進歷程》.藝術廣角.1988.
[2]羅文茜《傳統的再發現》.西南師范大學.2004.
[3]王永紅《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昆明出版社.2013.11.
作者簡介:
李棟(1975.8-),男,漢族,內蒙古集寧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