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17-02
海南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現實生活當中,而音樂的表達形式也多種多樣,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器樂等等,它們都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特色的重要體現。
在民歌的歌詞、句式、曲調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現,而這些帶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給日益活躍的原創音樂帶來無窮生機,這不能不歸功于海南民歌的豐富多樣。著名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經典之作《我編斗笠送紅軍》是以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條河》為主要素材,通過變位變奏等多種作曲技巧而譜寫而成的,同樣,《紅色娘子軍連歌》也得益于五指山區的民歌的啟迪,陳光洲的《解放軍來到亻赤黎寨》、謝青《美不過黎家三月三》,還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唱響中華大地的《請到天涯海角來》等,無不來自海南民歌素材所提供的音樂靈感。
一、黎族民歌
具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島上的先民。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個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獨特的彌足文化和絢麗的紡織工藝聞名于世,民風質樸。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比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建立的村寨錯落有致。
黎族的民歌就像他的民族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在漫長的原始生產勞動中,以歌解除勞累。魯迅先生曾經說:“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歌唱,可以忘卻勞苦。所以淡村的呼叫發展開去,知道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地韻調。”雖然我們不能知道黎族民歌的原始情形,但是通過黎族民歌還是了解一些基本內容。如黎族的“砍山歌”,“打山歌”都是黎族原始社會生產的真實寫照。
黎族民歌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各個領域均有黎族同胞編唱的民歌。主要包括勞動歌,愛情歌,時政歌,生活歌,故事歌。
二、崖州民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三七句"、"長藤句"等演唱形式打破了崖州民歌原來4句28字的框架結構,慢慢發展為30-40字不等。民歌演唱的場合不限,田間地頭、屋前院后都能盡情放歌。崖州志》上沒有明確記載崖州民歌的來源出處,但是從目前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斷,民歌相傳興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間為了表達感情而吟唱,慢慢傳入民間在勞動人民中自由吟唱。崖州民歌曲調優美動聽,有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常見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張生歌》、《孟麗君》、《駐春園》等。
崖州民歌的內容一般有長篇敘事歌,生活長歌,短歌和對歌四大部分。長篇敘事歌(俗稱歌封或大朝歌),這一題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敘事長詩;長歌(俗稱歌牌),這類民歌的代表作有《貧家織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稱歌仔)以七言四句體為一首,短歌多為即興吟唱歌,精品極多,傳唱范圍廣,如《觀音填海歌》;除此之外,還有對歌(俗稱答歌),民間對歌藝人具有很強的口頭即興創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對歌內容隨意,即興唱答通宵達旦對唱不停,在民間文化中堪稱一絕。
崖州民歌格律嚴謹,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辭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韻(首句亦不許脫韻)。四句尾音的音調,也順次嚴格規定為入聲(或陰平)、陰平、入聲、陽平。即除第一句的尾音稍可通融外,其余三句的尾音音調都不許更改。除了尾音,別的字音也須盡可能符合平仄。而對各句第四個字的音調要求尤嚴。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個尾音均不準彼此重復。總之,就韻律而言,它比絕句或竹枝詞還嚴格。
三、儋州民歌
儋州山歌的曲調是當地的一種吟詩調發展而來的,經過幾百年來的的不斷演繹,已經很大程度上的加強了音樂性和表現能力。但是儋州民歌的曲調并不是很豐富,主要固定在一個模式的曲調結構上,演唱風格的不同來自于不同的流傳地區和不同的歌手演唱。由于地區不同,主要區別在于,南部山區的山歌高亢粗獷,而中部和北部地區則是,深情,奔放。
儋州的調聲流行于儋州言區,也是儋州市主要歌種之一。是在儋州山歌的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打破了山歌固有的結構形態,二句半是從山歌到調聲的過渡。
調聲的題材也相當廣泛。廣大男女青年在大好日子里進行集體對歌,娛樂傳情。有關于生產勞動的,有關于愛情的,贊美祖國美好山河的,調聲不僅方便了廣大男女青年的交往,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思想覺悟。
儋州調聲的演唱形式也非常的獨特。男女雙方進行集體對唱,每個調聲隊都有意個開頭領唱的,俗稱歌頭,負責即興創作豬蹄歌詞以回答對方的提問并起調聲領唱,然后隊友們才跟著齊唱。在對歌中要戰勝對方,即興創作的歌詞要快,巧,刁,還要講究聲音整齊嘹亮,流暢。往往這種調聲對唱場面非常壯觀。有幾十甚至上百男女調聲隊伍參加。調聲的主要活動時間再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
以上作為海南省的主要民歌形式,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并能時代流傳是因為,都是人民群眾在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創作的文化娛樂形式,不但反應了民族地域的文化特點,更使人民通過民歌豐富了文化生活。其創作題材,內容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性,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思想性。
千百年來海南民歌陪伴著海南人民生產和斗爭,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海南民歌都是各民族和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的真實記錄。利用民歌來宣傳推動海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傳播起了很大做用。
但是由于民歌多為即興創作,口頭流傳,所以整理工作十分艱巨,不少地方民歌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走到民間收集整理,學習民族特色唱法已經成為當下的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地區民歌分散,不容易整理,少數民族人口數目少的,也對民歌的傳承產生局限性,還有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歌顯得內容平淡缺乏藝術深度,這一系列的問題嚴重的影響民歌的發展,甚至是民族文化的發展。而海南省的民族文化發展卻又離不開這些民歌做背景。
海南省做為一個旅游產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的大省,旅游文化的發展必然影響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旅游文化又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而民族音樂的研究又是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一系列的連帶關系說明,對于民間音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海南省的旅游文化。
“十二五”期間是國際旅游島建設全面展開的關鍵時期,也是海南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的加快,文化建設在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影響更加深遠,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而在這樣一種條件下,我認為應該深入到民族音樂研究當中去,不僅僅搜集整理海南特色的民間音樂作品,更要深入了解學習這些歌曲的演唱形式,創作背景,加快建設中外游客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幸福家園文化背景。
“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戰略。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充滿活力的新業態,取得文化科學發展的新優勢。”這是海南省十二五期間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入調查研究,為海南省的特色文化旅游有著積極的作用,民族特色的音樂會,文藝演出,不但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著海南省悠久的文化和歷史,也讓國內外游客從音樂里了解海南發展的艱辛歷程,了解海南文化精神,加深對海南的印象,以民歌形式更讓游客了解海南少數民族的各時期文化背景,生活環境,民風民俗,而這些正是當下旅游行業競爭的優勢,海南省不再單單以地域優勢吸引游客,而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吸引游客,在欣賞美麗島國的同時,更能深入了解海南的民族文化,同時也能帶動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以民族特色為基礎的服務區,餐飲,劇場等一系列的設施建設都會深深的吸引國內外游客。而具有相關專業學習的高校畢業生也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
對于海南省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更是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做的,不但要深入調查研究,搜集整理,更要把他們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更好的了解海南的民間音樂。這樣不但保護發展了海南特色的民間音樂,同時也為海南省旅游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人才,為海南省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作者簡介:
洪光輝,出生年月:1966年7月,性別:男,籍貫:長春,學 位:碩士,職稱:教授,職務:院長,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