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紫艷 趙軍 趙燕妮
摘要以農民信息需求為中心來改善農業信息供給服務狀況,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首先,從農戶的角度出發,調查分析農戶的信息需求數據, 分析當前農戶信息需求的現狀。其次,調查分析地區信息供給服務的實際狀況。最后,針對寧夏農業信息服務的制約因素,提出改進農業信息供需不對稱狀況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信息;農業信息需求;農業信息供給
中圖分類號S-0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278-04
基金項目2011 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科課題。
作者簡介蔣紫艷( 1980- ),女,陜西西安人,講師,在讀博士,從事信息管理理論研究,Email:lovejzy80@126.com。
收稿日期20131206農民是農業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和直接受益者,農民對信息的獲取和應用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生產效率,進而關系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等不同方面[1]。當前,雖然寧夏在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進程中,針對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工作實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和成效[2],但是寧夏農業信息服務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正確認識農戶信息需求、供給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對于提高農業信息服務的效率,推動農業生產發展至關重要。其中,農戶信息需求類型和方式有哪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農戶獲取的信息是否能滿足其期望?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遇到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寧夏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就需以農戶為中心,找出寧夏農業信息供需之間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并加以改進,這對加快寧夏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此,筆者對寧夏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擬通過農戶信息需求和供給的現狀分析, 探索改善農戶信息服務狀況和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新機制。
1農戶信息需求的調查分析
1.1調查方法與抽樣問卷情況
1.1.1調查方法。調查以農戶為主,從農民的視角探討農戶對各類信息的需求情況、獲取途徑以及發布方式等方面,加之寧夏不同地區有各自的區域特征,為充分了解情況,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首先,選擇寧夏平羅縣汝箕溝鎮、中寧縣的新堡鎮和同心縣的河西鎮作為調查基點,采用隨機面對面問卷調查的方式,另外對寧夏南部彭陽縣白楊鎮用30個農戶采用參與式訪談方式及問卷調查。在問卷的設計上,結合了一些文獻研究成果和實地訪談,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基礎上根據地域特征整理出來,統計分析采用 SPSS軟件進行。
1.1.2問卷樣本情況。依據數理統計理論,不同隨機抽樣方法抽樣樣本數有所不同。在置信水平為95%的條件下,根據不同抽樣方法和不同誤差限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抽樣樣本數。考慮寧夏地區實際,為保證此次調查的準確性,并且結合調查的有效性,此次調查采用的置信水平為95%,誤差限為0.05,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55份,問卷有效率為88.75%,滿足調查樣本數要求,保證調查數據的一致性。
1.1.3調查對象的特征信息。依據調查問卷回收情況,此次對355份調查問卷進行統計結果分析,具體見表1、2、3。
1.2農民信息需求分析開展農業信息服務的前提是要先確定農民的信息需求,接下來才能按照需求為農民提供相應的針對性強的信息服務[3]。因此,必須充分了解農民的信息需求的具體情況,其中包括農民信息需求種類、獲取渠道、需求程度和影響因素4個方面[4-5]。
1.2.1農民信息需求的種類。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主要與農業經濟有密切聯系,其中種類較多,包括諸如農業市場、政策、氣象災害、科技技術等多方面信息,在此選擇排序法利用各個選項被選擇的頻率高低依次排序,但是由于調查中該題是多選題,故比例之和不等于1,優先次序整理為市場供求信息占73.45%,生產科技信息占67.0%,農業政策信息占59.3%,氣象災害信息占58.1%,職業培訓信息占46.7%,其他占35.5%。調查結果表明,農戶更關注與自身實際收益緊密結合的生產信息。
1.2.2農業信息的獲得渠道分析。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按主要程度如表4所示。寧夏地區農戶的主要農業信息獲取方式為電視,重要原因是電視媒介逐漸在農戶中普及, 有著相關信息傳播快速和聲色并茂的特征,成為目前最為簡單的信息傳播渠道,使廣大農民受眾能夠很快了解國家和地區的農業資訊。另外,集市往往是農業信息的集散地,在此農戶可以根據市場對農業發展做出的反應進行生產行為上的指導,同時親友、農技站、電話和廣播這種人際交往模式較容易被農戶接收,影響其行為較大。但是在寧夏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網絡并沒有發揮其互動性強、信息量大的作用,主要由于農戶觀念和教育水平的限制。
1.2.3農民信息需求的強度分析。根據信息類型的不同,農民具備不同的信息需求意識,即信息需求的強度不同。通過排序法對需求強度進行分析,按照需求信息的強弱,可分為5個等級:非常需要、需要、一般需要、無所謂、不需要,并按照信息類別進行選擇,然后匯總統計如表5所示。調查結果表明,寧夏地區農戶對農業信息需求強度主要集中在市場供求和生產科技方面,這說明應該優先考慮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內容。表5農民信息需求強度分析
信息類別需求強度及所占比重非常需要比例∥%需要比例∥%一般需要比例∥%無所謂比例∥%不需要比例∥%市場供求信息29382.535314.9392.540000氣象災害信息18752.6813638.31298.1730.8500農業政策信息21360.009025.354412.3982.2500生產科技信息30184.794612.9651.410000勞務培訓信息17047.8915543.6692.5482.25133.66
1.2.4影響農民信息需求的因素。由于影響農民信息需求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社會和自身等因素,所以僅選擇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6可以看出,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每個調查地區有65%以上的農民對信息獲取渠道認識單一,掌握新技術的主動性還很缺乏,主要是因為受到諸如自身教育和家庭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意識上缺乏對新技術的嘗試,在認識上容易將技術信息復雜化,從而放棄認識掌握新技術。另外,農民對被動掌握的農業信息信任度較高,主要在于獲取渠道集中在電視媒介和人際交往,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
1.3農民的信息需求特點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可以總結得出寧夏地區農民信息需求的特點主要是:①需求信息種類多樣化。不同的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不同,這和農民的生產方式、種植結構、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都有密切的關系,調查中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和農業科技信息的需求很迫切。②需求信息渠道多元化。在寧夏地區農民階層分化現象突出,選擇的媒體和渠道不同。大多數農民注重選擇大眾媒體和人際交往的方式,年輕些的農民一般會選擇計算機網絡來獲取所需要的農業資訊,受到新技術的影響,報紙和廣播在農村中的使用越來越少。③信息需求的層次深入化。隨著這幾年寧夏地區農業經濟穩步持續的發展,農民對表面上的簡單信息需求逐漸減少,而是需要專業化、深層次的信息,主要表現在農業信息的知識化、系統化和深入化等方面,注重對農業知識技術的積累,并關注所產生的影響和經濟效益[6]。
2農業信息供給狀況的調查分析
2.1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目前,寧夏全區5個地級市、22個縣區全部建立了農業信息管理機構和服務機構,市區縣農業、畜牧等行業和全區189個鄉鎮都配備了專職和兼職農村信息員,全區信息員人數已達4 100余人,覆蓋了全區2 362個行政村,建設了2 802個農村信息服務站,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還在集鎮、市場和村莊設立了190多個信息發布窗口,形成了較為健全的信息服務工作體系(數據來源于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同時,陸續已有的“寧夏農業信息網”、“寧夏農樂網”、“寧夏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等具有綜合性的網站不斷充實內容,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已成為寧夏農業信息交流服務的核心平臺;其他諸如“中寧枸杞之鄉網”、“靈武長棗網”、“利通農業網”等特色網站,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服務更加貼近生產經營實際,受到越來越多農戶的關注;特別是在整合各類涉農呼叫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的全區統一的“三農呼叫中心”,有300多位各類農業專家,通過互聯網絡、手機短信、視頻通話、熱線電話、實地考察5種形式,每天8 h、365 d向鄉村農業信息服務站和農民提供在線服務,受理求助,解答疑問,培訓指導,發布信息,成為與農民聯系的重要渠道。
2.2農民信息供給渠道分析農民掌握著農產品生產或者科技的信息,將以何種方式對外進行傳播和共享,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驅動要素[7]。對農民選擇的主要渠道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可見,農戶主要選擇鄰居和電話方式作為向外發布信息,這兩種方式具有隨意性大、反饋及時、多依賴于記憶等特征,同時會受到交往對象自身條件的限制,因此,信息內容可能在傳播過程中遺漏或者被曲解,造成準確性、及時性等方面不能得到保證。另一種集市方式成為一部分農業信息集散的場所,電視和報紙由于較高的信息發布成本等原因,并沒有成為農民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時地區農村的電腦網絡還沒有大面積普及,這必然導致整個地區農業信息有效供給的不足。
2.3農民對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分析在調查過程中,農民對寧夏總體的農業信息服務滿意度僅為43.5%。首先,僅有23.5%的農民對上聯寧夏農業信息網和下聯各農村信息服務站的通信平臺有所了解,只有10.4%的農民對服務站提供的服務表示滿意, 而51.6%的農民認為技術服務站沒有完備的服務業務,可見農業技術服務站還不能完全滿足大多數農民的需求。另外,有67.4%的農民會利用電話或手機撥打“12316”農業公益服務熱線和“移動農信通”,45.2%的農民訂閱了移動手機報,以尋求解決技術難題和質量安全、產銷對接、市場供求等問題。再就是僅有33.3%的農民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獲取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掌握著的農業政策、市場供求和科技信息等研究性成果, 其中許多的研究成果被滯留于組織內部, 無法被農民付諸于實踐。此外,60.1%的農民對農業信息服務部門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表示滿意,同時這個滿意度還在隨著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而上升。
2.4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信息獲取渠道目前,寧夏地區建立的是多層級、區域化的信息服務體系,主要以區、市、縣3級體系解決信息采集整理編寫工作;以鄉鎮信息服務站為采集單元,加強對主要農業信息的月度、季度形勢及時地分析和發布。那么,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獲取信息渠道主要有網絡搜索、報刊書籍、政府文件等,調查情況的地區分布如表8所示。
3寧夏農業信息供需的狀況分析
3.1信息供需渠道的不對稱分析農業信息的有效對接過程中,農民掌握著重要的農業資訊,但從農民獲取和發布農業信息的渠道對比來看,電視是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主要渠道,卻不是農民發布市場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鄰居是農民主要的信息發布渠道,卻不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見農民在獲取和發布農業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交流錯層,渠道是相互不對接的[8]。
由于寧夏農業服務的一些機構往往忽視了當地農民個體在農業信息傳播中的主導地位,僅僅采用“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方式,使農民長期扮演著被動接受的角色。另外,寧夏地區所構建的信息反饋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農民不能掌握有效的信息發布途徑,在信息對接的中間環節還要繼續加強推廣和建設,消除農業信息的劣勢。
3.2農民的自身因素分析被調查農戶2012年一戶家庭年均收入1.03萬元,而推廣互聯網和電話這兩種方式進行信息傳播的話,以家庭為單位的年信息成本為1 120元,占家庭年收入的10.87%,而只有26.55%的農戶使用電話,擁有計算機的農戶只有7.7%,而其他方式存在著時效性差、易誤傳等缺點,從而使許多農業信息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因此,農民的經濟因素制約了農民利用信息的能力。
另外,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構建的信息網絡雖已初見規模,但在調查過程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民中只有22.5%的登陸過此類網站,也僅局限在遇到難題時以尋求網上幫助,對各種信息辨別能力較差,而只有5.6%的農民能利用互聯網渠道發布相關信息,也就是說,信息傳遞在服務網站與農民之間出現了“斷層”。調查顯示, 只有42.1%的農戶愿意花錢獲得信息服務,在意識上還依賴于有關部門免費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因此, 農民文化素質和信息的市場意識還有待提高。
3.3農業信息供給服務體系的分析服務體系架構對信息雙向對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寧夏地區正逐步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的部門和機構,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服務信息種類和深入度不足,難以與科研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成果對接,不能滿足農民需求的信息的水平和層次,使得農民對信息需求的積極性下降;②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嚴重不足,比如硬件建設、網絡運行、軟件開發和信息采集發布等;③缺乏有效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以及系統信息采集和資源開發的規范管理,子系統之間存在低水平的交叉重復,信息標準化工程還未啟動,信息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共享和利用。
4改進寧夏農業供需信息服務能力的建議
4.1加強農民信息意識的培養和提升農民需要地區性指導來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識,應以農民信息需求為核心,借助多種通信平臺和信息服務部門,健全信息服務機制,通過鄉鎮服務站為宣傳單元,采用公共廣播、中心戶和小組長傳達、宣傳公告欄、發放宣傳單等方式,激發農民求助信息途徑的積極性。另外,為農民提供可靠的專業技術培訓中心,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和培訓,針對農民遇到的操作難題進行指導,使獲取和發布信息的新技術能順利地為農民所用[9-10]。
4.2完善信息服務機制使得農業信息整理、分析、發布逐步向制度化、標準化方向發展,需要對傳統信息服務機制進行調整,平衡傳統信息傳播與電子網絡傳播兩種方式在農業信息采集和發布中的作用,擴展信息采集渠道,強化信息采集點對農業發展形勢的分析能力,構建定期的農業信息分析預測制度。另外,建立健全寧夏地區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考核制度,確定各級信息機構、工作人員的年度工作目標和責任,實現信息服務的規范化管理。
4.3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環境建立和完善以農業市場、政策、氣象災害、科技技術等為主的農業信息庫,為農民提供完善的信息依據。其次,提升組織服務水平,增設公益性、綜合性的信息服務項目,鼓勵農民加入地區農業協會、參加互助組,建設完善農村通訊設施, 降低農村通訊費用。另外,充分利用電視、電話、報刊、手機和印發冊子等多種信息傳播手段,以及建設“信息網吧”等一些新型服務場所,打造覆蓋面較廣的信息服務環境。
4.4完善區域信息服務體系根據寧夏地區的地域特征,結合多層級、區域化的信息服務,建立區、市、縣、鄉4級服務體系,以解決信息采集整理編寫工作為目的的區、市、縣3級體系,以縣為信息發布單元,以鄉鎮信息服務站為采集和服務單元。另外,充分調動農業信息服務資源,重點建設鄉鎮信息服務站,并積極創造條件,將其延伸到村和人。另外,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進入信息化服務領域,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中介組織、經營大戶等為據點,建設信息服務站點,充分發揮它們的帶動作用[11]。
5小結
近年來,寧夏地區已初步建成了多層次、區域性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但受到地域、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及農民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還存在諸多問題。通過調查分析,探討了寧夏地區信息供求的現狀,認為應當提升農民的信息意識、提供可靠的信息站點、構建具有創新型的信息服務機制、完善區域信息服務體系等,實現和諧的環形傳播,最終改變寧夏地區農業信息供求不對稱的劣勢。
參考文獻
[1] 陳立平.農村信息服務途徑和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
[2] 趙軍,劉凌鋒,趙亮,等.寧夏農業信息需求——服務差距模型及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科技,2010,38(26):14769-14772.
[3] 趙洪亮.基于資源整合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構建與實現[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2.
[4] 雷娜,趙邦宏.農戶信息需求與農業信息供需失衡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2007(3):37-39.
[5] 雷娜,趙邦宏,鄭紅維.農戶信息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7,26(3):19-21.
[6] 馮海英,簡小鷹.以農戶為導向的信息需求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2):34.
[7] 譚英.中國鄉村傳播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 李楓林,徐靜.我國農村信息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稱及改進措施[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9):34.
[9] 楊亞會.試析農業和農村信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02(8):3.
[10] 劉玉花,張麗,王德海.農村市場信息失衡分析與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2008(5):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