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英 穆奎 黃慶洲等
摘要結合針對行業就業形勢和高質量就業指標要求,以西南大學養殖類專業為例,圍繞如何提高就業質量為主線,以利于學生和行業發展為中心,就如何改善農科專業生源質量、助學體系、人才培養以及如何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機制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農科學生;生源質量;扶持政策;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307-02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教改項目(重點)(102114)。
作者簡介王芝英(1972- ),女,重慶人,高級實驗師,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獸醫學實驗教學,Email wangzhiying402460@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2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無論從“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戰略高度出發,還是從農業院校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解決好農科專業學生專業思想、畢業生就業等問題意義重大。受社會及經濟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農科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專業思想不穩定、專業前景不看好、就業滿意度不理想等問題[1-2]。因此,如何改善農科專業學生生源質量、改進培養模式,切實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是當前亟待探討的課題。
十八大報告指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增強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深刻闡述了當前就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務。更重要的是“更高質量”加重了就業工作的份量,奠定了就業工作新基調。
養殖行業是一門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能力較強的學科。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大學生不愿意投身養殖行業。近年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市場和行業發展對農科專業的學生需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迫切,但是供需矛盾、用人單位(尤其是養殖類企業)招人難、留住人才難等問題仍進一步加劇[3]。因此,為實現更高的就業質量,筆者以西南大學養殖類專業為例,探討了提升學生就業質量的途徑。
1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指標
1.1簽約率和就業滿意度更高大學生就業率是指就業學生與畢業生人數的百分比。就業簽約率是指簽訂就業協議(合同)的人數占總畢業生人數的百分比。通常把簽約學生歸于就業學生,因為同意簽約的學生一般對用人單位有相當的認可度,而未簽約的學生也有部分要就業。因此,學生對單位提供的就業崗位、發展平臺與自己的預期基本相符。同時,用人單位對學生在單位的表現、能力等認可較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滿意。通常體現為學生就業簽約率更高、薪酬體系合理(尤其是初始薪酬)、就業(創業)平臺較好等,就業滿意度高。
1.2就業后跳槽率高用人單位最看重職員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與誠信度。據有關調查,現實中有70%大學畢業生工作5年內至少跳槽2次[4]。對此很多單位表示“不能忍”,尤其是特殊技術崗位,有些職員等到了能“上手”就跳槽,單位不僅失去人才,利益也直接受損。這不僅要求學生在就業時要認真思考、勇于擔當責任,還要求社會和用人單位也要認真思考和面對這些問題。西南大學養殖專業學生就業后跳槽現象嚴重。同時也發現,凡是在3年內跳槽的,絕大多數學生的職業發展受到了影響。因此,高校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用人單位加強對新進畢業生的職業生涯引導和企業認同感化(教育)都是必要的。
1.3學生的人生價值較好實現大學生能實現其人生規劃,能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創造社會價值,這是體現人生價值的良好形式,有利于大學生為這份事業不懈拼搏、奮斗。相反,如果學生個人發展與大學學業沒有關系,則不利于單位與個人的發展。因此,就業質量的高低或好壞最終將集中體現在能否讓學生個人價值(尤其是個人的社會價值)的較好實現上。
2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途徑
2.1做好“入口”前引導為重點的輿論宣傳在高中生選報專業時,各級政府所屬的網站、報紙、廣播、電視等有關媒體應該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就國家產業結構形勢、現代農牧業發展前景及農牧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狀況、國家對農牧業的扶持政策等廣泛宣傳,以利于選拔有志于從事農牧行業的人才;高中教育階段還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國內外農牧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戰略規劃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的行業發展報告或交流,讓學生填報志愿前對該行業的發展有所了解,這可以從源頭上讓“愛農”的學生“學農”。
2.2將招錄政策與助學政策融合,完善政策扶持機制養殖行業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社會提供的產品(肉、蛋、奶等)質量和數量的高低,直接關系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健康及生命安全。國家應當對服務養殖等艱苦行業的學生開辟一條新道路,讓他們更自愿地在行業中發揮潛能,為養殖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為日益嚴峻的畜產品安全(有質的也有量的)提供堅強保障。因此,對真正愿意“學農愛農”投身農業一線的學生,應該全面實施免費助學工程。
目前只對一些高校的師范生實施免費教育。但是,針對農科專業招生難、從業苦、愛農少的現狀,有計劃地開展農科專業學生免費教育是必要的。從農科專業學生極零星的資助教育實踐情況來看,如果在師范生免費教育助學模式的基礎上,實施先貸款上學(含學費和基本書本費、生活費等),在校期間自己負責一定貸款利息或全部由國家承擔,學生畢業后在農業系統工作3年以上的,由國家一次性全面返還利息,并代為償還銀行全部助學貸款,這更有利于農科專業學生助學機制完善,也較目前的免費師范生助學體系或重慶市等為艱苦邊遠鄉鎮定向培養緊缺專業大學生助學模式(注:其實質均屬于免費教育)等相關助學體制機制更科學有效。
2.3創新培養模式,確保人才輸送質量養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學科,理論知識要結合行業發展需求、融合世界各國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理論知識體系,以有效指導教學實踐。因此,必須定期與不定期地深入一線,充分調研,與時俱進地改進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以實踐能力提升為取向,將“注重實踐能力塑造的教學理念”、“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注重實踐能力學習的教學策略” 三位一體密切結合,創新完善教學體系[5]。同時,也應積極開展學校與用人單位深層次的辦學合作,讓企業等用人單位提前介入學校,為學校人才培養提出適宜單位所需求的人才培養要求,瞄準行業發展前沿,根據行業發展與用人單位需求情況,學??煞峙?、分層次開展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方面的講座、專題或設置選修課程,也可以邀請專家到學校交流或講學。此外,在學校期間還應積極開展貼近生產實踐、科研實踐的科技文化活動或技能實戰比賽,或讓學生較全面有序地到用人單位開展一些專業技術性強的頂崗實習實訓或科研實踐,使學生在實戰中鞏固理論、讓理論與實戰融會貫通。
2.4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機制根據學生特點,從大學入學開始,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特點,注重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服務與指導;圍繞有利于行業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充分激活主體地位并指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應根據國家和企事業人才需求特點,結合國家有關扶持政策,根據學生需求,落實學生的檔案、戶口、編制、工作生活保障機制,完善畢業工作后的讀研、進修等再學習扶持機制,讓學生奮斗目標更明確、更堅定,為艱苦行業和基層穩定輸送穩定可靠的人才。
3結語
總之,如何提升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度調研、切實創新改善農科學生招錄、助學、培養體系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服務與指導,這才是解決就業的關鍵問題所在。
參考文獻
[1] 黃立洪,李鈞,曾婉霞,等.我國農科類專業大學生服務農村基層意愿調查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94-697.
[2] 姚科艷,邵士昌.農科大學生就業服務需求調查與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9-141.
[3] 胡文清,陶漫.淺談應用型高校農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矛盾和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13(1):65-67.
[4] 黃瑤.調查顯示:七成畢業生五年內跳槽兩次以上[N].廣州日報,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