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楷等
摘 要 以井岡霉素為芯材,利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備納米級膠囊。結果表明:經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粒子分布均勻,粒徑在100 nm左右。對水稻紋枯病菌的室內毒力試驗結果表明,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半最大效應濃度EC50=4.23 μg/mL,較原藥的藥效提高88倍。田間實驗結果顯示,同為5 μg/mL的施用濃度井岡霉素納米膠囊防治效果為原藥的1.2倍。
關鍵詞 井岡霉素;納米膠囊;結構表征;水稻紋枯病;毒力測定
中圖分類號 S432.4+4 文獻標識碼 A
Jinggangmycin Nanocapsules Preparation and the Inhibitory
Control of Rice Sheath Blight
LIN Zhikai, GUO Ying, LIN Qinghong, LIU Liqing, CHEN Fei, KE Hezuo
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for Subtropical Plant,
Fujian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Botany, Xiamen, Fujian 361006, China
Abstract Jinggangmycin nanocapsules with Jinggangmycin as the core material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showed that all the sizes of nanocapsules were around 100 nm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 indoor toxicit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lf effect concentration values(EC50)of Jinggangmycin nanocapsules was 4.23 μg/mL, with an efficacy 88-fold over the original drug.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Jinggangmycin nanocapsule was 1.2 times the original for the same 5 μg/mL concentration.
Key words Jinggangmycin; Nanocapsules;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Rice sheath blight; Toxicity test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1.026
井岡霉素是一種放線菌產生的抗生素,適用于防治絲核菌屬真菌病害和灰梨孢屬真菌病害,其防治效果高效、經濟、與環境相容性較好。但井岡霉素與一些新開發的農藥相比,其防效時間較短,防治病害種類較少,近幾年使用量有所下降。藥微膠囊制劑被認為是當前農藥新劑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1]。達到納米范圍的微膠囊稱為納米膠囊,因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緩釋作用[2],逐漸成為農藥研制領域中的新方向。近年來,國內科研工作者已成功制備了天然除蟲菊酯和阿維菌素的納米膠囊劑[3-4]。
本研究通過微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備了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劑,并對制備出的納米膠囊進行了結構表征研究,對水稻紋枯病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防病試驗。本制備方法原料廉價易得,成功率高,易操作,其藥效好,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菌株與水稻品種 水稻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GD-118菌株和水稻品種日本晴(Nipponbare)均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惠贈。
1.1.2 主要試劑 60A井岡霉素原藥粉劑(有效成分60%)購自浙江桐廬匯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其它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級。
1.2 方法
1.2.1 納米膠囊的制備 以井岡霉素原藥為芯材,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為壁材,采用微乳液聚合法[5],最終獲得了乳白色均相終濃度為3.3 mg/mL的井岡霉素納米膠囊產物,透過自然光肉眼觀察液體顯有藍光,靜置不分層。
1.2.2 結構表征 取均一無沉淀的膠囊樣品,經粒徑儀測試粒徑大小及分布;選取粒徑分布較為均勻,粒徑較為適中的樣品,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拍攝電鏡照片,觀察該膠囊樣品包裹情況。
1.2.3 井岡霉素原藥與納米膠囊的室內毒力測定 井岡霉素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毒力測定采用菌絲生長抑制率法[6],生長培養基為含藥PDA平板培養基。將井岡霉素原藥設置6個質量濃度處理:0、2、10、25、50、250 μg/mL;將納米膠囊劑設置6個質量濃度處理:0、1、2、4、8、16 μg/mL。每個處理重復4次,用5 mm打孔器打取生長3 d的水稻紋枯病菌菌餅,置于各濃度含藥培養基上,28 ℃培養42 h至對照菌落長至全皿時,測量處理菌落直徑并拍照記錄。計算菌絲生長抑制率,以濃度對數為x,以抑制率機率值為y,按最小二乘法求出用藥濃度對數與水稻紋枯病菌抑制機率值的回歸方程。并計算有效中濃度EC50。
菌絲生長抑制率=×100%
1.2.4 井岡霉素原藥與納米膠囊在田間水稻植株上的藥效測定 在室內抑菌實驗的基礎上,參照張穗等[7]的實驗方法,測量各接種部位病斑的擴展長度,計算其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井岡霉素納米膠囊的粒度分布及結構
經稀釋后檢測,所制得的納米膠囊的粒徑比較小,均在100 nm之內,而且粒徑分布比較窄,粒度均勻,大都呈球型,呈分散狀態。圖1為放大80 000倍的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劑透射電鏡照片。
2.2 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井岡霉素原藥對水稻紋枯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結果見表1和圖2。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濃度/對數和抑制率/機率值的轉換,由此計算出井岡霉素在含毒平板上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毒力回歸方程為:y=0.393 5x+3.986 9,相關系數r=0.988 1,理論抑制菌絲生長速率的EC50=375 μg/mL。
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劑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結果見表1和圖3,計算出毒力回歸方程為y=2.357 7x+3.524 5,相關系數r=0.995 9,理論抑制菌絲生長速率的EC50=4.23 μg/mL。室內毒力試驗結果顯示,井岡霉素納米膠囊較原藥的藥效提高了88倍。
2.3 田間藥效防治結果
由圖4可以看出,田間種植的水稻在感染病菌后,葉片上均產生云紋形病斑。其中空白對照組病害嚴重病斑平均長度為40 mm;井岡霉素原藥處理組病斑平均擴展長度為10 mm;井岡霉素納米膠囊處理組病斑平均擴展長度為5 mm。由表2可知,原藥的防治效果為75.0%,納米膠囊防治效果達到87.5%,為原藥的1.2倍。此結果顯示納米膠囊制劑的防治效果較原藥更為明顯。
3 討論與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井岡霉素對水稻紋枯病菌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與用藥濃度呈正相關,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研究中井岡霉素A室內毒力測定半最大效應濃度與諸多報道的并不一致,EC50=375 μg/mL要大大高于前人的研究結果[6-8]。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2種:一是受試病菌菌株不同,其耐藥能力有所差異,甚至有文獻報道存在個別抗藥性菌株[9];二是井岡霉素組分多樣,各組分活性存在部分差異,前人經組分測定認為其包括8種組分,主要活性成分為 A組分,D組分活性最低[10-12],而國內所能購買到的各廠家生產的劑型和濃度純度又不盡相同,導致測試得出的EC50也不同。
近年來對井岡霉素的作用機理研究結果表明,井岡霉素具有對病原菌和寄主植物雙重作用的特性。井岡霉素可以激發水稻自身多種抗性防衛反應的表達[7, 13]。根據納米農藥特性,藥物被納米膠囊包裹后其滲透性和內吸作用將得到提高,使得藥物更容易進入病原菌和植物體內發揮作用。本研究針對井岡霉素的作用機理將其納米膠囊化,室內毒力試驗和田間試驗的結果初步顯示,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劑與原藥相比藥效顯著提高。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井岡霉素納米膠囊粒徑較為理想,無需后續處理,說明此方法在操作上可行,有利于工業化實施。基于室內毒力試驗及張穗等[7]的研究結果,如適當提高田間用藥濃度,納米膠囊的防病效果有望更理想,確立最佳施用濃度還需課題組進行大面積的田間防治試驗。
本研究在國內首次成功制備出納米膠囊型抗菌劑。本試驗結果表明運用納米技術將井岡霉素納米膠囊化,能顯著提高其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效果,將其做為一種全新的劑型產業化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高德霖. 微膠囊技術在農藥劑型中的應用[J]. 現代化工, 2000, 20(2): 10-14.
[2] Marty J J, Oppenheim R C, Speiser P. Nanoparticles--a new colloidal drug delivery system[J]. Pharm Acta Helv, 1978, 53(1): 17-23.
[3] 尚 青, 馮樹波, 鄭和堂. 阿維菌素水懸納米膠囊劑的研制[J]. 農藥, 2006, 45(12): 831-833.
[4] 武 錦, 周藝峰, 陳 靜,等. 微乳液聚合法制備天然除蟲菊酯納米膠囊[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8, 24(2): 35-38.
[5] 易昌鳳, 周枝群, 徐祖順. 微乳液聚合反應的研究方法[J]. 粘接, 2006, 27(2): 31-34.
[6] 楊 媚, 楊迎青, 李明海,等. 井岡霉素對水稻紋枯病菌生長發育的影響[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12, 31(4): 445-449.
[7] 張 穗, 郭永霞, 唐文華,等. 井岡霉素A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機理研究[J]. 農藥學學報, 2001, 3(4): 31-37.
[8] 束兆林, 潘以樓, 吉沐祥, 等. 井岡霉素和咪鮮胺混劑對2種水稻病原真菌的室內活性測定[J]. 江蘇農業科學, 2009, 37(5): 134-135.
[9] 許文耀, 呂偉成,胡秀榮. 水稻紋枯病菌抗井岡霉素突變體的生物學特性[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 2007, 36(3): 230-233.
[10] 朱永和, 王振榮, 李布青. 農藥大典[M]. 北京: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6: 607-608.
[11] Kameda Y, Asano N, Yamaguchi T, et al. Validamycin G and validoxylamine G,new members of the validamycins[J].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1986, 39(10): 1 491.
[12] Asano N, Kameda Y, Matsui K, et al. Validamycin H a new pseudo-tetrasaccharide antibiotic[J].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1990, 43(8): 1 039-1 041.
[13] Shigemoto R, Okuno T, Matsuura K. Effects of validamycin A on the growth of and trehalose content in mycelia of Rhizoctonia solani incubated in a medium containing several sugars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J]. 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92, 58(5): 685-690.
責任編輯:黃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