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舞劇的觀賞和深度剖析,重點討論舞劇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傳達的民族精神及其創作形式的多元,并由此呼吁音樂工作者以此舞劇為鑒努力發展民族音樂事業,為音樂學的發展,中國文化的進步獻計獻策。
關鍵詞:《絲路花雨》;傳統文化;多元文化著名舞劇《絲路花雨》誕生于1979年,由趙之洵執筆,劉少雄、張強、朱江等編導。由甘肅省歌舞團(后改為甘肅歌舞劇院,即今日甘肅敦煌藝術劇院)創作并于1979年5月23日在蘭州首次演出,并獲得圓滿成功。它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歌頌了畫工神筆張和歌伎英娘的光輝藝術形象,描述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以及與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間的純潔友誼。《絲路花雨》曾先后訪問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好評,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
筆者觀《絲路花雨》,深深被其打動,并陶醉其中,經久回味,余味無窮,慶幸自己有幸觀賞這么一部傳世佳作。一部舞了三十多年的老作,卻常演常新,每到之處,每演之處無不一片喝彩,無不大獲全勝,無不給觀賞者帶來極佳的視聽盛宴。觀賞全劇筆者深受感動:感動于創作者的取材巧妙立意高遠,舞劇舞的不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民族形象民族情懷;感動于排演者創造的宏大規模,貌似身在其中情感隨劇情跌宕起伏;感動于表演者的精湛技術逼真的藝術形象,仿佛古老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感動于造型者打造的精致裝束絕美形象,從服裝到妝容都那么精致那么唯美;感動于舞臺藝術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創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絲路花雨》的美不僅僅是給欣賞者帶來的視覺聽覺的感官沖擊和享受,更重要在于其宏觀的意義。
1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弘揚意義重大
《絲路花雨》是甘肅省歌舞團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博采各地民間歌舞之長,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劇自首演以來被賦予諸多美譽,被新聞媒介贊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
劇中諸多舞姿都是根據敦煌壁畫的造型,通過二度創作產生。舞劇的創造不是單對壁畫進行“活化”,還原敦煌壁畫本身,更重要的是還原歷史情景,展示當時社會風貌,需要重新挖掘唐代前后所有能得到的歷史資料,因此《絲路花雨》的創作過程,是工作者對盛唐絲路、敦煌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分析、再創造、并以舞蹈形式呈現的過程。其中凝結了音樂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偉大決心。將敦煌壁畫改編為連貫的舞蹈動作已屬不易,而重新展現中國歷史的精彩瞬間更令許多舞蹈工作者心馳神往,因為中國的歷史是這樣的璀璨而輝煌,而恰恰歷史留下的記錄不管是文學(是沒有形象的),或者是繪畫(有形象,但是死的、靜止的),只有創作者和舞者才能給這些歷史的片斷記錄以生命,讓它重新活起來,重新展現出生命的光彩。
在民族文化岌岌可危的當代,全社會的文化工作者都在努力倡導弘揚傳統,搶救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文明,《絲路花雨》的問世無疑為這一工作圖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作品的成功更為民族音樂學工作者拯救傳統文化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2樹立了光輝的民族形象
荷蘭著名導演尤里斯·伊文思評價該劇:“這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劇,表現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與各國人民有友好的聯系。”當《絲路花雨》誕生的時候,她不僅僅是個年輕的藝術生命,還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和情感深厚的積淀,承載著漫漫絲路上無數人的命運故事,承載著中土和異域珍貴的深厚情誼和藝術圣果。所有這些,是我們這個國度古老的文明給予后人特有的歷史饋贈。
我國歷來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主張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對外關系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這一系列的原則和政策不僅僅是一紙空文,也不僅僅是形式主義,而是根植于人民心中的民族精神,早在盛唐絲綢古道上就上演了我國同別國友好相處的一幕,并體現了中國同波斯人民的純潔友誼,和深厚感情。絲綢古道上神筆張和其女兒搭救素未謀面的波斯商人伊努斯這一舉動既表現了淳樸善良的國人形象,又展現了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神筆張和英娘的善舉在古老的佛國人民和波斯人民關系中買下了深深的民族情,以及后來劇中描繪的神筆張父女同波斯商人之間的故事情節,均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畫工神筆張和歌伎英娘的光輝藝術形象,描述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以及與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間的純潔友誼,描寫了他們的悲歡離合,高度頌揚了中國和西域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再現了唐朝內政昌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的盛況。
3新時代環境下舞蹈創作的多元化
《絲路花雨》全劇最大的亮點是舞蹈,她的舞蹈不僅僅是舞的精彩,重要在于舞的新穎,舞的多元,舞的現代。 該劇突出的藝術貢獻就是“復活”了敦煌壁畫的舞蹈形象,創造了“敦煌舞”,改變了過去民族舞劇只以戲曲舞蹈為基礎的一種做法,使觀眾耳目一新。敦煌千佛洞石窟藝術規模宏大造型精美,是中國珍貴的藝術寶藏。舞劇編導們經過長期的深入觀察研究、學習臨摹,不僅掌握了壁畫上的舞姿特色,而且研究出敦煌舞特有的S形曲線運動規律,并運用中國古典舞蹈的組合規律,將壁畫雕塑這一靜止狀態的造型動作連接發展,這些舞姿開拓了一個自成天地的“敦煌舞”體系。“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絲路花雨》“為中國舞蹈劇開辟了新路”。
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曾評價我們的舞劇說:“我贊揚這個舞劇故事好,舞蹈更好,音樂也好,演員個個功夫到家。而編導的大膽嘗試,將西方芭蕾舞和祖國民間舞蹈的若干框框,統統打倒,這是何等巨大的創造力。”
《絲路花雨》演出的成功除了演員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表現力外,現代技術的融合也是其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燈光處理和布景設計與舞臺調度的配合,和諧一致,層次鮮明,絢麗畫卷,使人感到美的藝術享受。 舞臺樣式上,《絲路花雨》充滿時代氣息的藝術手法與凝重莊嚴的敦煌特色、歷史特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將高科技手段與舞臺設計、燈光設計融合在一起,劇情發展所需要的特殊氛圍如莫高窟內、月牙泉邊、大漠烽火、古代波斯……被營造得更加真實可信,整個舞臺面貌呈現得更加大氣恢宏。結尾處的絲路降下花雨,把這場視覺盛宴推向高潮。
4結語
一部《絲路花雨》喚醒了敦煌藝術,舞出了民族精神,突出了創新意識,融合了現代技術,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一致認可,彰顯了民族音樂工作者的創造力。
《絲路花雨》只體現了敦煌文化之一域,作為敦煌藝術結晶之一,她是成功的,但其肩負使命仍然很重,腳步仍要繼續,成功的作品同偉大的人物一樣,他們往往光芒四射,他們同樣身負偉大使命,它需要引領整個社會所有音樂學工作人員共同努力挖掘更多像敦煌、絲路等等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搶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及偉大精神,創造更多這樣有影響力的力作。《絲路花雨》弘揚了傳統文化、發揚了民族精神、融合了現代技術、體現了當代多元文化的特色,是音樂文化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它已經舞了三十多年,但她未來的路還有更長,她需要在演藝道路上不斷改革、不斷成長、不斷創新。要與時代步伐一起成長,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常演常新”,場場精彩,幕幕動人。它需要向更高更遠的別過向世界舞去,成為中國舞劇中的神話,成為音樂界不老的傳說,成為世界藝術的奇葩。作者簡介:聶會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