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0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滿世界都一樣的建筑形態和著裝風格已為人們所厭倦,地球村的視覺同一化被重新審視,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大力弘揚具有自己民族風格的設計文化,努力發展自己國家(地區)的民族藝術。同時,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文化的普及,我國各少數民族人民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們向往現代化都市的時尚品位,同時也尊重并熱愛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如何將兩者很好的融合,玩味民族時尚,以滿足此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服務地方經濟,成為設計師的嶄新課題。
1中國民俗文化元素設計與應用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中國民俗文化在設計中的研究和應用,多數集中于漢族、滿族的“大中國”文化,鮮有人研究少數民族文化,而隨著地方經濟的崛起,應更有針對性地將本土文化融入其相關設計中,服務地方經濟。
常見的傳統圖形設計手段是將東西方文化元素混合使用;將中國圖形元素擺入純粹的現代版式或構架中,以作為裝飾;中國傳統的版式和構成形態的改良式應用;或將中國圖形元素進行各種視覺效果處理。這些設計手段將原本“土氣”的中國形象重新打造為或新奇或更美觀的新形象,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設計的發展。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眼光也在提升,現有的設計手段已經普及而不再有新意,中國民族設計需要有新鮮的理念注入。
2外國民俗圖案設計借鑒
(1)日本的“雙軌制”設計制度與民俗圖案應用。二戰前,日本的民用工業和工業設計并不發達,很多工業產品直接模仿歐美的樣本,價廉質次。二戰后,為保護大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日本實行“雙軌制”設計制度,具體來說就是對于本國傳統的服裝、陶藝、建筑等采用傳統的方式延續,設計風格清雅自然,滲透出濃厚的東方神秘情調;對現代的工業產品則受德國包豪斯的影響,是完全的現代風,體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感和高科技元素。同時在幾十年的積累中,日本的現代設計也形成了小、巧、輕、薄的獨特風格。其實日本早期設計發展的狀態很像中國設計的現狀,日本曾經走過的路也是中國正在走和即將走的路,而且由于兩國都屬于亞洲同一文化圈,在具體的民俗圖案設計和應用上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2)源于非洲土著的流行色彩和服裝設計。非洲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藍天、驕陽、綠樹、紅土、鮮花,以及皮膚油黑發亮的非洲人,構成了它多彩的顏色。非洲的圖形絕大多數使用幾何形態,并且追求圖形的手繪感、不規則感,以體現其自由、奔放、隨性的性格。近幾年國際上流行非主流風格的、帶有少數民族元素的設計,非洲圖形就是其中一個案例,它被應用到服裝、裝飾品等設計領域。非洲的色彩也帶來了全新的配色體驗,例如棕色與天藍色的搭配靈感就來源于非洲棕紅色的土地與藍天。非洲的色彩比對熾烈,配色繁復,大大挑戰了主流的色彩審美觀念。非洲民族風的流行啟示我們:不要一味地迎合主流審美,而應該自信、大膽的表現本民族的風格個性,提出新主張,引導新一輪的潮流,才能在潮流舞臺中占據一席之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3中國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壯族民俗為例)
(1)壯族的魅力。壯族是世代居住在廣西的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由于地勢偏僻而封閉,加上自唐以來各朝代對其實行“以其故俗治”“以夷制夷”的包容政策,壯族能夠一直保留著濃厚、獨特的民族語言和民族風習,形成了性格鮮明的文化特色。
(2)壯族的圖形紋樣。壯錦:壯錦是“四大名錦”之一,其紋樣組織復雜,多用幾何形圖案,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銅鼓:銅鼓最初是壯族人用于指揮軍隊作戰和傳訊的工具,后來逐漸被用于祭祀、娛樂活動,作為“重器”之一,成為財富、權力、吉祥、和諧的象征。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牛橇、龜、鳥等,同樣表達了壯族人對自然的崇拜。
(3)壯族的色彩。在壯族傳統藝術中普遍使用紅、藍、黃等三色,還使用黑色、綠色、白色等色彩,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余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如以紅為背景,充滿熱烈、活躍、歡騰的氣氛;如以黃綠配置,則艷麗動人。
總的來說是以少見多,純樸中見豐富,素雅中見多彩,對比鮮明強烈,顯示壯族人民熱情、爽朗、勇敢、樸素的性格。
4民俗元素設計的新嘗試
本人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除了現有常用的那些傳統紋樣設計和應用手法能否在創新。以下是結合廣西民族大學“民族賓館”視覺形象設計案例和部分設計單品,總結出的在民俗元素設計上的一些新思路。
(1)在民俗中玩味國際符號(以壯族為例)。經常看到設計師喜歡用一些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符等國際符號來做一些排列組合,如果將這些國際符號按照壯錦上的紋樣來排列會得到什么樣的效果呢?結果是讓人驚艷的。這些全新的圖形既有民俗的影子,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感,趣味性很強,符合年輕人求新求奇的心理。
(2)民俗形象的幾何化。民俗形象的幾何化即指用絕對的幾何線條重新描繪民俗物品的形象,會得到全新的視覺形象,既保持了地方風情又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
本人在給廣西民族大學“民族賓館”的視覺形象設計方案中也使用了這種手法。這是廣西民族大學附屬的一家酒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客人多為追求時尚,求新求趣的大學生、年輕游客等。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賓館已經意識到舊的品牌設計已經無法承載賓館的形象,遂要求設計出既能反映地方文化又能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新形象。
標志的形象是由壯錦的邊飾紋樣提煉、變幻而來。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紋樣組織復雜,多用幾何形圖案,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最能代表壯族的民族特色。標志設計整體簡潔大氣,同時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木棉花是壯族民族精神的體現,當地叫作“英雄花”,用它作為企業的象征紋樣最為合適。將標志主體形象進行豐富、變化,得到幾何化的木棉花造型。
這一系列象征紋樣是通過對由標志變化而來的單元形進行多種模式的排列組合,得到與壯族服裝邊飾風格一致的裝飾紋樣。主要用于邊角的裝飾和周邊產品的設計。
5總結
經過這些設計實驗和設計嘗試,證明以往認為土氣、過時的傳統民俗形象經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同樣可以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將其發揚,以靈活的形式應用到現代產品和商業中,讓新生代更樂于接受,這才是真正地將地方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各具特色,創造出大量美麗的形象。應緊抓本土的文化特色,研發出獨具特色的民俗形象,服務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