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黃牌問世之前,裁判對于球員實行警告或者罰出場時,只是用語言或者手勢來表示。但由于語言和手勢在國際足球比賽中容易產生誤解和矛盾,會給裁判的工作帶來困難,比賽場面也愈加火爆。
1966年世界杯,英格蘭與阿根廷在四分之一決賽中,因為沒有紅、黃牌制度,很多球員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被裁判警告過,粗暴場面頻頻上演,導致比賽幾乎失控。時任國際足球裁判委員會主席的英國人肯·阿斯頓觀看了這場比賽后,一直被此事困擾,希望找到一種辦法來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一次,阿斯頓駕駛汽車回家途中,發現交通信號燈中的紅、黃兩種顏色可以被用于足球賽場上,作為向球員記名警告的標記。
于是,阿斯頓利用職務之便,極力推廣他的紅、黃牌制度。1970年世界杯上,紅、黃牌被正式采用。該屆世界杯上,蘇聯球員洛夫切夫獲得了世界杯歷史上的首張黃牌。世界杯上的第一張紅牌出現在1974年世界杯西德與智利的揭幕戰中,智利人卡塞利成為了第一個得到紅牌的球員。1993年,紅、黃牌正式被納入國際足聯的足球規則中。
紅牌導致對抗性下降
紅、黃牌的出現是為了警告賽場上犯規和違背體育道德行為的球員,但這一張小小的卡片,卻成了改寫比賽進程的關鍵物品。
從1974年世界杯上5張紅牌,到2010年世界杯的17張,2006年,更是創紀錄地出現了28張紅牌,紅牌在世界杯上已經越來越泛濫了。紅牌數量的增加,看上去像是球員比賽風格粗暴,甚至某些球員缺乏體育道德精神,讓世界杯賽場變得“臟”。2006年德國世界杯結束之后,面對紅牌風波,國際足聯卻不這么看。國際足聯認為,紅牌起到了威懾作用,數量的增加可以讓球員在比賽中保持冷靜,在拼搶的過程中不敢過于野蠻,嚴格的判罰、紅牌數量的增加,從整體上讓比賽更加干凈。當時國際足聯發言人席格勒說:“比賽前,裁判會告訴球員和教練什么是可以容許的,什么是無法忍受的。由于裁判的判罰尺度越來越統一,比賽就會越來越透明,對于紅、黃牌的判罰也越來越符合體育道德精神。”
面對這樣的解釋,很多人認為,裁判判罰尺度過于嚴格,紅牌的泛濫毀了足球運動的根本──對抗性。德國世界杯結束后,英國有媒體就紅牌數量多的問題發表觀點:“紅牌在比賽中亮相的次數越來越多,這將會毀了足球運動的根本,讓競技體育的對抗性看上去變得不合理。”德國世界杯上瑞士和法國隊的小組賽中,瑞士球員一共得到了5張黃牌。賽后,主教練抱怨裁判的判罰讓人無法理解。瑞士隊隊長沃格爾也認為,如果輕微的身體接觸都要出牌,那足球運動員都應該改行了。
曾跟隨意大利獲得1982年世界杯冠軍的后衛詹蒂萊說:“踢足球的就是踢足球的,兇狠地鏟球,然后將球斷下。如果我們像跳舞一樣踢球,我們都會成為芭蕾舞女郎。”紅牌可能會毀了比賽中球員的對抗性。在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下,激烈的對抗是一場比賽是否精彩的前提。如果因為紅、黃牌的頻繁出現,讓球員們在比賽中畏首畏尾,如此“干凈”的比賽,并不是球迷希望看到的。

阿根廷,紅牌之王
阿根廷是世界杯賽場上當之無愧的紅牌之王。盡管南非世界杯上卡卡得到了巴西在世界杯歷史上的第十張紅牌,追平此前由阿根廷保持的紅牌紀錄,但要說“最暴力”球隊,還要數阿根廷。從首屆世界杯至今,阿根廷要比巴西在世界杯決賽階段少出現4次,參加世界杯決賽圈的比賽場次也要比巴西少27場,但得到紅牌的次數卻相同。
1990年世界杯決賽,下半場第20分鐘,聯邦德國的克林斯曼在右翼推進,阿根廷隊15號蒙松倒地鏟截,克林斯曼重重落在草坪上,裁判掏出紅牌,將蒙松直接罰下,他也成為世界杯歷史上第一個在決賽中被紅牌罰下的球員。在聯邦德國后衛布雷默主罰點球命中后,阿根廷隊破罐破摔,德佐蒂又因為手抓科勒爾的脖子而被出示了全場的第二張紅牌,9人作戰的阿根廷隊最終以0比1失利,衛冕失敗。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德國通過點球5比3戰勝阿根廷之后,兩隊的球員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沖突。事情的起因是在德國門將萊曼撲出了坎比亞索的點球之后,德國后衛默特薩克跑上前去與隊友慶祝。就在這時,阿根廷隊員庫弗雷將默特薩克推倒在地,發生混亂后,他又一腳踹向德國球員,被裁判逮個正著。整場比賽并未獲得出場機會的庫弗雷因此得到了一張紅牌,理由是在混亂中有非體育行為。德國主帥克林斯曼在事后說:“阿根廷人表現得過于沖動,他們一向如此,挑釁也是從他們開始的。”克林斯曼在球員時期和阿根廷就是老對手,他的話或許就是阿根廷成為世界杯紅牌之王的原因之一。
被冤枉的紅牌
足球賽場上,除了進球、防守、傳球,有些人還善于表演,騙得裁判的同情,讓對手獲得紅牌。紅牌之風泛濫的今天,如何讓對手吃到紅牌,已經成為球員的必修課。
1998年的英阿之戰無需贅述,但貝克漢姆賭氣似的報復立刻被主裁判抓了個反面典型,被紅牌罰下著實有些過重,但阿根廷人西蒙尼騙過了裁判。4年后,西蒙尼在接受采訪時承認,自己是故意假摔。躺在地上的貝克漢姆去蹬踩西蒙尼。于是,西蒙尼將計就計,“痛苦”地倒在了球場上。執法本場比賽的主裁馬上出示紅牌,將貝克漢姆罰下。之后,阿根廷隊在點球大戰中戰勝英格蘭隊,進入了下一輪。西蒙尼回憶說:“當時我絆倒了他,之后我們兩個就倒下了。當我盡力要站起來的時候,貝克漢姆從身后踢了我一腳,我正好利用了他。我認為每個球員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利用的。有的時候,主裁判會將你紅牌罰下去,有的時候則不是。不幸的是貝克漢姆當時被罰下去了,使得英格蘭隊少了一名球員。”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對手都那么容易上當。阿根廷在四分之一決賽對陣荷蘭,西蒙尼再次用精湛的演技讓紐曼吃到紅牌,但隨即阿根廷隊就遇上了更加高明的演員。荷蘭后衛斯塔姆攔截奧特加時及時收腳,奧特加卻佯裝倒地。一向冷靜的荷蘭門將范德薩沖上去向假摔的奧特加咆哮,身高1米68的奧特加起身用頭撞向身高近2米的范德薩,后者馬上倒地不起,迎接奧特加的自然是紅牌。
最冤的紅牌當屬南非世界杯上的卡卡。科特迪瓦球員凱塔在準備發界外球時,撞在了卡卡的身上,當時卡卡并無肘擊和主動碰撞的動作,但狡猾的凱塔突然倒地,捂著臉翻滾。卡卡無奈地領到了本場比賽的第二張黃牌,被罰出場。凱塔并沒有逃過攝像機的捕捉,卡卡被罰下后,還在地上的凱塔停止打滾,一手捂臉,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挑戰紅牌
有人的紅牌被冤枉,有人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1982年馬拉多納第一次參加世界杯,這一次西班牙之旅沒有給球王留下什么好印象,除了打進了自己在世界杯的首個進球之外,馬拉多納收獲的只有在與巴西隊比賽時的那張紅牌。0比3的落后讓馬拉多納惱羞成怒,他兇狠的飛踹讓對方中場球員巴蒂斯塔倒地不起,球王的第一次世界杯經歷也在這次飛踹之后宣布結束。
2006年世界杯決賽,一向沉穩的齊達內在加時賽下半場進行到第六分鐘的時候,一頭撞向意大利后衛馬特拉齊的前胸,馬特拉齊應聲倒地。主裁判在與助理裁判商量后,果斷地亮出了紅牌。到底發生了什么?馬特拉齊一直對齊達內說著什么,齊達內的嘴角只有微笑,不知道這是友好的示意還是嘲諷。馬特拉齊沒有停下來,嘴里還在嘟囔著。齊達內從身后超過了他,繼續跑向自己的半場,就在跑過馬特拉齊的一刻,齊達內突然憤怒地盯著馬特拉齊,并走向對方,緊接著便是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一頭。
馬特拉齊到底說了什么激怒了齊達內,雙方在事后各執一詞。這張紅牌在某種程度上斷送了法國隊最后的希望,齊達內的下場對隊友心理上的影響不言而喻。在后來的點球大戰中,特雷澤蓋罰丟,意大利奪取了冠軍。實際上,這本是齊達內發揮極為出色的一場比賽,開場后他打進了一個美妙的“勺子”點球,成為繼赫斯特、貝利、瓦瓦之后第四個在世界杯決賽中打進3球的人。加時賽上半時,他的頭球攻門幾乎得手,與一個理想的結局擦肩而過。最終,命運寫下了殘酷的結尾,一代大師的最后一戰以紅牌收場。
敢于挑戰紅牌并不是都以悲情收場,烏拉圭人蘇亞雷斯在南非世界杯上的一次紅牌,拯救了球隊。雖然這種方式缺乏體育道德精神,但蘇亞雷斯用這張世界杯歷史上少見的“有價值的”紅牌,幫助烏拉圭闖入世界杯四強。加時賽最后時刻,加納隊發起攻擊,烏拉圭門將穆斯萊拉冒險出擊。這時,加納球員在禁區內兩次獲得射空門的機會,但兩次都是蘇亞雷斯在門線上將球擋出,他第一次是用腿擋出了對方的射門。但第二次卻是直接用手將皮球拍了出來,對方球員馬上停止進攻找裁判理論,明察秋毫的主裁也直接出示紅牌將蘇亞雷斯罰下,而且還判給加納一個點球。當加納人吉安將皮球打在橫梁上的那一刻,守候在球員通道內的蘇亞雷斯振臂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