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皮和我聊了一個半小時,這是他到中國來之后,時間最長的采訪。據里皮自己說,這可能是他近年來給予媒體最長的一次專訪時間。
然而,這樣的談話非常艱難,或許因為我們無法用中文或者英文直接溝通──里皮說不了英語,所以語意傳達和會意的過程總有些委婉。但和里皮的對話,印證了此前英國老牌記者布萊恩·格蘭維爾給過我的提醒:“像馬切羅·里皮這樣的教練,你可以和他對坐交流幾個小時,他也可以和你滔滔不絕地談論足球,但是最后你會發現,這么長且難得的采訪經歷,里皮可能連一句好用的直接引語都不會給你。”
今天的媒體在所有的采訪中,都會去追逐各種直接引語,我們對這種直接引語的熱愛,甚至會走火入魔,有時候能否在采訪中挖出一句直接引語,采訪者對其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新聞事實。尤其當媒體傳播進入到互聯網時代,聳人聽聞的“標題黨”功效登峰造極,沒有具備差異性的直接引語,不耐煩靜下心來看文章的受眾都未必會認為這是一篇有價值的報道。
我們已經被“直接引語”或者“標題黨”所綁架。
里皮恰恰是一個不太可能提供沖擊性標題的采訪對象。他或許都不是一個適合新媒體的采訪對象,因為里皮絕不會在媒體面前展現出他真實的內在世界。
他是一個滔滔不絕的緘默者。看著里皮對每一個話題的回答,我有些疲倦也有些無奈。這種采訪狀況和我此前的采訪預期相比,并沒有太多差別,因為我翻看過里皮來到中國近兩年時間的許多采訪,幾乎都是這些平實而罕見波瀾的內容。
里皮時刻都在保護著自己,這是他在訪談中必須控制一切的原因,我如是想。我問他為什么2006世界杯不帶卡薩諾、2010世界杯不帶巴洛特利,里皮的反應有了些激動。“這不是我們要談論的內容,我絕不想觸及這些球員個體,這不是一個好問題……”他反復強調這話題多么不堪,他的翻譯如坐針氈,周邊其他相關人員同樣無比緊張。于是提問必須回到應有的軌道上,那就是必須提里皮愿意回答或者喜歡回答的問題。我還想問問他關于當年棄用巴喬、重用皮耶羅的事情,看到老頭兒這么大的反應,只能作罷。
這是里皮通過32年執教、18個冠軍獎杯為自己爭取到的特權,我完全接受他的堅持,哪怕隨后的談話會更為無趣。
和里皮對話前不久,我在倫敦西南的科巴漢姆基地,和另外一位世界級的教練有過一次對話,時間遠不如這次和里皮的長談,可是半小時內,穆里尼奧能給我提供的內容,讓我感覺足夠寫出一篇大特寫。
9年前,在穆里尼奧第一次執教切爾西時,我對他進行過一次長時間專訪。那時候的穆里尼奧就是一個極好的采訪對象,一個源源不斷的直接引語之泉。只是9年前的穆里尼奧更像是一把鋒利的尖刀,直截了當,見血封喉。9年之后的穆里尼奧似乎圓融從容了很多。
你仍然可以從他嘴中得到許多價值超凡的媒體素材,例如,他表示這次是要來切爾西長期扎根,要在切爾西留下自己的精神,幫助俱樂部實現歷史性提升。他毫不回避對托雷斯、胡安·馬塔、阿茲皮利奎塔幾個西班牙國腳的使用,不否認現在這支切爾西有問題。他不諱言他執教生涯中樹立過多少敵人。幾乎每句話都是直接引語。
里皮的緘默,穆里尼奧的喧囂,本質上我反倒能發現一些共通之處──這都不是他們內在世界的真實展現,都是他們用來保護自己、控制局面的手段。在他們的管理哲學中,控制從來都是最重要的詞匯。如果你去翻看一下弗格森那本更新后的傳記,談到俱樂部管理,最多出現的詞匯就是控制。
緘默讓媒體無以應對,喧囂則是媒體每天翹首期盼的劇情,哪怕常常會比較狗血。只是這兩者都未必是完全符合足球本真含義的。也許里皮的緘默能留給人更多回味的空間,過于喧囂的穆里尼奧會無端制造出太多和足球無關的內容──這何嘗不是他分散大家注意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