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中超聯賽落幕后,各種總結正在陸續推出。究竟應該如何看待2014的中超,恐怕是各執一詞。不同的群體站在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對過去一個賽季展開各種反思,而且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如果跳出中超聯賽,站在更高的角度旁觀,在看到聯賽進步的同時,更可看到中超上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另一個角度看球市
前不久,英國《每日郵報》從榮譽、教練、收入、上座率、場均進球、競爭均衡性等方面對各國足球聯賽進行排名。中超聯賽甚至排到了日本聯賽之前,而韓國聯賽甚至遠在中、日聯賽之后,這足以令中超感到自豪。但在亞足聯官方的亞洲各國聯賽排名中,韓國、日本均在中超聯賽之前,位于東亞區的前兩位,也在整個亞洲范圍之內排名前兩位,這就讓中超高興不起來了。而且,亞足聯以這樣的排名來確定下一年度亞冠聯賽的名額分配,韓、日兩國將有“3+1”個參賽席位,中超聯賽只有“2+2”個席位。
再譬如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超公司或者中國足協總會拿到場觀眾數量來“說事”,因為這幾年來,中超聯賽的上座率呈現上升之勢,這的確令人鼓舞。2014賽季聯賽場均上座率達到了18986人次,創下中超10年的最高紀錄,這個數字在世界范圍內也高居第九位,在亞洲范圍內則是排名第一,從2012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壓倒了日本聯賽,看上去的確喜人。但問題在于中國的人口基數本身就很大,如果單純進行人數比較,中超自然占據絕對優勢。
如果更近一步,以國內承辦中超聯賽的球場容量為基礎,從進場的人數占據多少容納量相比,中超聯賽與日本聯賽恐怕就相去甚遠。在亞冠聯賽中,當中超球隊作客日本時,去現場看過比賽的人都會記得日本俱樂部的球場遠不如中超的主場氣勢龐大,因為日本的球場一般只能容納15000到20000人左右,而中超很多球隊的主場都在4萬人以上,日本聯賽球隊的到場人數顯然無法與中超相提并論(如左圖)。在日本,15000名觀眾可以使球場爆滿,而中超坐上20000人,只能填滿球場的一半。那么,僅僅從數字上進行比較,中超超過日本聯賽又能如何?當然,相比韓國聯賽,中超的優勢巨大,因為韓國聯賽上座率已經連續兩年都未能超過場均10000人,而且韓國聯賽大多在世界杯體育場進行,容量比率更低。
去日本看過聯賽的人都會感慨賽場上的熱烈氣氛,這種狂熱在中超聯賽中只有在國安、恒大等極個別球隊主場比賽時才能體會得到。所以,只拿上座率和人數進行比較,并因此而得出某種結論,顯然是不能準確說明問題的。這并不是要否定中超聯賽這些年來的進步,恰恰相反,中超聯賽在中國體育走向職業化過程中,榜樣力量異常明顯。舉這樣一個事例,只是想說中超聯賽依然有相當大的潛力,即便是在上座率方面,無論中超公司還是各家中超俱樂部,甚至包括媒體,都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以便爭取更多的人走進體育場看球。

虛火依然過旺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不管是整體水平、商務開發還是穩定性等方面,中超聯賽這6年的發展基本呈曲線上升的勢態。在這個過程中,廣州恒大功不可沒。自2011年進入中超之后,在投入、引援等方面,恒大都對中超聯賽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2013年獲得亞冠聯賽冠軍,更是將中超聯賽的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在看到中超聯賽呈現進步之時,聯賽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內球員的發展卻起著抑制作用,國內球員的生存受到嚴重打壓,這也是國字號隊伍表現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4年中超聯賽的659個進球中,外援進球數為416個,占總進球數的63.13%!而在2013年中超聯賽的 632個進球中,有354個是由外籍球員攻入,占總進球數的56.01%。(如上圖)

相比2012年中超聯賽射手榜上前10名中沒有一張本土球員的面孔,2013年前10名中有了武磊、王永珀兩位本土球員,2014賽季只有武磊一人躋身前10名,繼續當選本土最佳射手。而在整個亞洲范圍之內,初步統計,韓國聯賽中外援的進球數在總進球數中所占的比率不足28%;日本聯賽中外援進球數所占的比率不到25%。當中超俱樂部在亞冠聯賽中尚可以和韓日俱樂部一拼之時,不能忽略了外援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導作用。到了國字號隊伍層面,國家隊、國奧隊無法與韓日乃至其他亞洲球隊抗衡,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從表像看,似乎驗證了一種說法:中超聯賽的激烈程度和拼搶程度一年比一年強。在這個過程中,外援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外援推動了中超聯賽的發展,在總進球數、外援的進球總數以及外援進球所占的比例方面,一年勝過一年。可是,中超聯賽的外援人數在整個亞洲范圍內是最多的。韓國、日本聯賽實施“3+1”(3名來自亞足聯會員協會以外的球員和1名亞足聯會員協會球員)的外援政策,大多數俱樂部很少用滿4個外援的名額。西亞的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等國聯賽,燒錢程度遠在中超聯賽之上,但實施的同樣是“3+1”外援政策。
之前,無論是烏茲別克斯坦還是泰國,外援數量眾多。2012賽季初,兩國都作出了縮減外援名額的決定,烏茲別克斯坦聯賽由5名外援變成了“3+1”,泰國則由每隊注冊7名外援、上場5人變成了注冊5名外援、上場“3+1”。為什么要縮減外援的席位?恐怕立足點在于給本土球員以更多的機會,從這幾年烏茲別克斯坦與泰國年輕球員的成長情況來看,或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為什么要限制外援人數。
中超聯賽對于外援的依賴程度在亞洲范圍內是最高的,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旦沒有外援,中超聯賽表面的風光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既要承認外援在整個聯賽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當國家隊選拔球員時,無論是現在的佩蘭,還是以前的卡馬喬、高洪波甚至更往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諸多位置上“無球員可選”!現在國家隊最頭疼的位置是中鋒,其次是中后衛,再之后是鄭智在國家隊擔負的攻擊型中場。16支中超球隊,這些位置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外援,像郜林在國家隊是正印中鋒,但在恒大隊只是被安排在邊路。在中后衛位置上,各隊中的外援比比皆是,一個不夠,還要第二個。
都說德羅巴、埃爾克森、吉拉迪諾等大牌球星加盟后,對中超的中后衛提高有很大幫助,此言不假。可是,仔細觀看中超,除了北京國安靠兩名本土中后衛支撐之外,其他隊伍全部是用外援去重點盯防這些外籍前鋒。換言之,真正的中國本土中后衛并沒有因為這些大牌的加盟而經受鍛煉和考驗,相反,是那些外援后衛在和外籍大牌前鋒的正面接觸中得到了提高!
“聯賽為本”、“聯賽是國家隊隊員最好的練兵舞臺”,越來越多的人有此共識。中國的國家隊隊員盡管也在參加聯賽,可是否真正在這個大舞臺上得到了練兵的機會,值得深思。一支球隊的核心就是中路三到四個位置,即中后衛、防守型中場、攻擊型中場以及中鋒,可中超各隊恰恰喜歡將這根“中軸線”上的事情全部交給“老外”解決,本土球員在左右兩側充當“配角”,因而,國家隊邊路并不缺人,無論是左路的于海還是右路的蒿俊閔,一旦缺席,中超隨時有不錯的球員可以頂上,諸如于漢超、張呈棟、孫可等等。可是,國家隊的中后衛、中鋒去哪里物色?

燒錢死性不改
某種意義上,引進外援與忽略培養后備人才本無必然關系。但是,缺乏長遠眼光,只顧眼前利益,事情就會走向極端。如今,在新一輪“燒錢運動”的背景下,中國足球很有可能重走彎路,歷史的教訓就在眼前。當中超各隊拼命“砸錢”引進外援時,抬高了中超外援市場的價格,性價比失衡也成為必然,這是中超在引援方面最為可怕的后果。
今年廣州恒大隊在亞冠聯賽中未能進入四強,各方面的共識是在孔卡、穆里奇離隊后,恒大先后以690萬歐元和500萬歐元引進迪亞曼蒂和吉拉迪諾,兩人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外援之于中超球隊的重要性,即便像廣州恒大隊也不能例外。但另一方面,這兩人是否值那么多錢,很值得思考。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埃里克森,在執教廣州富力隊時,年薪連300萬美元都拿不到,俱樂部在與埃里克森商談續約時開出的價碼就是年薪300萬美元。但是,在上海上港一年500萬美元的誘惑下,埃里克森在老東家那里說過“征戰亞冠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之類的話顯得蒼白無力。
中國足壇的冤大頭層出不窮。雖然足球水平不見提高,但樂意充當冤大頭的企業和公司前赴后繼,再回過頭來痛罵中國足球“水太深了”、“中國足球真坑人”!
500萬美元是什么概念?埃里克森是否值這個價錢?這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討論,因為一方愿打、一方愿挨,套用一句流行語,即所謂“市場說了算”、“市場行為”、“有人愿意花錢,關你屁事”!

的確,值與不值,外人說了不算,老板或企業自己花錢,與外人何干?問題是中國足球的職業化、市場化本來就無序,這些年來,不少俱樂部和企業胡亂花錢、砸錢,已經把足球市場嚴重搞亂,造成球員的市場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足球逐漸成為這種亂花錢的犧牲品,在對外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以前存在過,現在更為無序。
幾乎所有俱樂部都在感慨俱樂部不掙錢、企業倒貼錢,搞一家中超俱樂部,一年沒有兩個億,根本就玩不動。但是,這兩個億花到哪里去了?數年前,正常情況下,可能不到50萬美元便可以簽下一名外援,現在因為中超俱樂部自己惡搞、惡斗,不得不花200萬美元才能搞掂。于是,俱樂部每年的開銷大幅度增加。這種惡搞讓經紀人取得暴利,球隊本身未必就可以獲益。站在歐美的經紀人角度,中超市場越亂,他們就越可以掙大錢!
這幾年來,所有人都在大談青少年培養,但國內各俱樂部除了砸錢買外援之外,又有多少真正給年輕球員創造和提供機會?沒有年輕球員的生存空間,各級國字號隊伍人才愈加匱乏,這是當前中超聯賽發展的最大誤區!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中,中超聯賽值得總結的東西很多。如何讓職業聯賽健康發展,無疑是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中國足球的發展從未像現在這樣有如此好的大環境,但是,如果在不正確的軌道上開快車,等待中國足球的只能是另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