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涉及兩個表格,即ATP和WTA的賽程表。每當一項賽事結束的時候,我都要在這一格里畫一個鉤,表示我同樣也完成了這一項比賽的所有任務,然后等待下禮拜一,那表示新的一站比賽將要開始了。
年初的澳網比賽變成了128簽,這是我原來32簽工作量的好幾倍。當我從1月的比賽一直往下細數的時候,就有一種想死的感覺。當表格的鉤越來越多,我開始回想起每一站比賽奪得冠軍的球員,回味他們的興奮與喜悅,品嘗他們的汗水與淚水。當我在最后一站比賽的后面打上最后一個鉤時,我發現,這一年的所有比賽竟然結束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的時間單位不是用月來換算,而是每一站比賽所要停留的時間。我期待的不是10月的到來,心里盤算的卻是中網終于要來了。
10月份,我終于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出發前腦海里的念頭不是去游覽那里的名勝古跡,目的明確得很,此番行程是為看球。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踏進國家網球中心,第一次坐進鉆石球場,第一次近距離聽莎拉波娃的尖叫聲,第一次親身經歷最喜歡的德約科維奇奪得冠軍,有太多的第一次發生。
當我坐在計算機前看賽事轉播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看或不看。如果那場比賽里有喜歡的球員,當他落后時,可以選擇關閉轉播畫面來逃避偶像快要被淘汰的現實。可坐進中心球場時,一切都變得不那么一樣了,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不看雙打比賽的我會在男雙決賽中拍手歡呼。我常被莎拉波娃的吼聲煩得想要關掉電視,在現場卻從不會注意她的叫喊,因為我已被現場瞬息萬變的比賽走向所牽引。在電視前的我希望德約快點贏下比賽,坐在現場的我卻會為德約的對手加油,只盼望能再看多一眼偶像。我以前道聽途說,會埋怨中網現場的球迷沒有觀賽禮儀,坐在現場才知道,沒有觀賽禮儀,帶頭起哄的往往是外國人。我以前覺得中國人在公共場所不講衛生,比賽結束離場的時候才發現,中國觀眾基本帶走了垃圾,而留下滿地垃圾的往往是外國球迷的位子。所有的刻板印象,所有的偏見甚至是偏愛,在比賽結束離場的那一瞬間都變成了碎片。
在網球中心看球的那一天,我沒有刻意去蹲點,看有沒有德約或是莎娃練球的身影。比賽開始,我只是默默在看臺上為他們的表現鼓掌。那一個moment,我發現我的偶像崇拜沒有像在電視機前看球時那么強烈了。更多的是親眼看到他們我就覺得滿足,能否奪冠,我都以他們為傲。我也為自己驕傲。我驕傲在喜歡一項東西的時候,有能力讓自己去現場用心用腦體驗它們最真切的感受。如果沒有心底那份強烈的執著,又怎能在事事都是“到時候再說”的生活狀態中堅持自我,完成心中那小小的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