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的這串數字耐人尋味:土地面積12.13萬平方公里,人口3466萬,分別排全國第23和第18位;
2013年GDP全國排名第11(未計港澳臺),第13屆全國運動會獎牌榜排名第10(共有35個參賽單位);
舉重,2004年迄今,3屆奧運會共獲4枚金牌(張國政后在北京體育大學深造提升,代表該校),還贏得過世界錦標賽38個冠軍;
全省9個地市,百分之百地開展舉重;下轄86個縣(市)區中有40個設點建隊;參訓各年齡段運動員有2000余人,每年省青少年舉重比賽規模達600-700人……
為探尋這些數字背后的原因,在濃濃的春意中,筆者奔赴海峽西岸。
福州,省體育局辦公室。局長徐正國身材高大,動作利索,還保留著當年全國男排勁旅福建隊主力二傳的氣質。他在詮釋上述數字的意義時,表現得異常淡定與平靜:“我們是個小省,經濟實力有限。舉重這個項目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花費不多,選材也適合我們的地理人文特點,所以被列為7個重點項目之一。”
1993年全運會福建舉重被剃光頭,一分未得,時任體工大隊大隊長的他為何能力排眾議,最終留下了幾成燎原之勢的火種。談及此事,徐正國說:“這不算什么先見之明,我們只是認為舉重是奧運會上唯一的力量大項,歷史長,影響大,現在男女共設15個小項,一個代表團干好了,最多可以拿到10金!既然國家需要,目前又不好走市場,我們就有責任用好舉國體制,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盡力把它做大做強。”
省舉重中心競訓科科長黃興勇是個80后的帥小伙,他既當司機又當聯絡員,開始了這次對力量之源的采訪。
“舉重局長”在行動
在福建,許多體育局長被戲稱為“舉重局長”,龍巖市體育局局長、省舉重協會秘書長邱應龍就是其中之一。

龍巖,這一在毛澤東詩詞里提及的紅色大地,下轄6縣1區,八山一水一分田,290萬人口。就是這個小小的山區地級市,近10年先后走出了石智勇、張湘祥兩位奧運冠軍。
體育強市是龍巖的城市發展戰略。對邱應龍這樣舉重出身的專業干部來說,省體育局做出發展舉重項目的戰略定位,真是求之不得。如今,在龍巖的業余訓練運動員,唯有舉重項目享有每人每天多領一袋鮮牛奶的待遇。當地老體育說,這種傾斜已有多年,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體育局就給舉重隊爭來“特殊待遇”,從政府那里多批了每人每月4斤口糧,伙食費每人每月增加5元錢,完成訓練任務獎勵一塊餅或一個蘋果。市體育局為此對舉重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責任和更嚴的管理措施,并公布于眾,讓大家監督。
龍巖市各級領導對舉重情有獨鐘,有點錢,往往先救急此項,上上下下更是愛才如命,這里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995年暑假,剛滿15歲的石智勇被省體校錄取,但家人與基層教練卻被報到的一條硬杠杠難倒了:要攜帶戶口。石智勇家在農村,以前誰也沒在意戶口什么的,現在申請戶籍,說他還有一個小妹妹,其家屬于計劃生育超標,誰敢給上?邱應龍豁了出去,將一大把獎牌與一厚疊獎狀放在時任市委書記丁仕達的辦公桌上,“這里有個人才,請你無論如何幫我們解決”。丁仕達問明情況,當即在報告上批示:“請公安、體委、計生委、西城、東城給予解決,有責任我負。”人稱,石智勇有了戶口就躍上了龍門,進省隊僅兩年后,世界紀錄、世界冠軍輪番進帳,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以明顯優勢拿下男子62公斤級金牌。
在福建,還有眾多的“舉重處長”、“舉重科長”以及父傳子承的“舉重世家”與夫妻同業的“舉重之家”。
當舉重被眾人視為“短、精、快”項目后,勢能轉化成動能,當年的那星星之火,現在幾成燎原之勢。后來,倒是需要省體育局經常出面來“潑冷水”了。多次基層調研中,徐正國對當地領導強調:“你們都是市縣委書記、市長、縣長、體育局長,可不能事事都是舉重優先,要全面開展啊!”
“跨界”者后來居上

隨著事業發展和干部交流制度化,更多的非舉重甚至非體育專業干部到了這塊熱土,也很快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一進經濟特區廈門市,“美麗、文明、發達”等感覺油然而生。每年元旦一過就發槍的大型國際馬拉松賽,那條賽道被譽為世界最美路線之一。除此之外,羽毛球、乒乓球、武術也搞得紅紅火火。在此大背景下,人們感覺與經濟發達城市很難聯系在一起的舉重運動,同樣搞得有聲有色。廈門下轄6個區,“島內”為全市核心區。就是這塊黃金寶地,誕生了廈門歷史上第一位土生土長的奧運會冠軍林清峰,他奪下倫敦奧運會舉重男子69公斤級金牌。
廈門文化教育較為發達,市體育局局長傅曉春原來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言談舉止顯得干練機敏。她重點回顧了體育與教學結合的經驗得失,認為城區能出武狀元,與各業余體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措施也比較得力有關。她透露,下一步,市體育局還將重點研究如何將項目引進學校。現在,羽毛球、武術都進去了,舉重進入校園的難度比較大,還需仔細權衡。體育局已上報市政府,準備在島外投資5億元,建設一個包括重競技館的同安訓練中心,以滿足科學布局、體教結合的長遠需要。

南平也屬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看簡易老舊擁擠的辦公樓,就知道經濟文化欠發達。就這么一個小地市,舉重被列為重中之重,10個縣市個個都有自己的舉重隊與訓練點,從這里走出了張國政、吳景彪、吳美錦等奧運會上爭金奪銀的悍將和王國華等一批在世界紀錄、世界冠軍史冊上掛名的高手。
體育局局長李錄也是一位跨界的成功人士。他曾任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2008年去汶川大地震對口支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3年前調來體育局。
南平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地市級舉重中心。“南平市舉重中心”與“南平市舉重協會”的兩塊牌子并排掛在一樓的一間辦公室門口。李錄說:“我們沒有增加編制,也沒有增加辦公用房。這么做,更多的是考慮開源節流,作機制改革嘗試。”
中心在編8個人都是體育局工作人員,包括教練員。“一旦條件成熟,局里就將聘任教練、招收隊員、參賽名單與獎金分配等權力統統下放至中心”。協會的牌子也未虛設,由長年熱心舉重運動的企業家任會長,吸收地市關注舉重的企業與社團人士參與協會,擇機通過搞有意義有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宣傳舉重,所增加的經費收入全部用于在訓隊員的伙食補助。
讀書舉重兩不誤
南平體校與當地名校南平實驗小學毗鄰。每天放學,校門口擠滿接孩子的家長,這一壯觀景象持續時間很長,晚來的家長多為接參加業余訓練的孩子。

體教結合,訓練讀書兩不誤,是南平能夠長年保持全部10個縣市滿額搞舉重業訓的一招。
體育與教育部門早已達成共識:學生中將來能代表國家在舉重臺上沖鋒陷陣的比例非常有限,業訓的著眼點是打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為絕大多數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作好準備。家長們看到孩子參加舉重訓練,學習沒落下,身體還健康,獨立生活、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比同齡人高很多。
為鼓勵更多具有潛質的孩子參與業余訓練,市政府每年特批實驗一小58個特招名額,舉重占大頭。
未被淘汰的學員,小升初又有很大機會進入全市優質中學南平四中,通過插班方式融入正規教育。為保證每天兩個半小時的訓練時間,學校還安排教師為他們補課。
福州市中心體校利用自身的師資與資金優勢,省舉重基地就在同城,經常可以同訓的有利條件,與一些地市共同培訓運動員,取得良好效果,張杰就是其中一例。他們還與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簽有協議,凡一級以上的運動員均可參加本科單考單招,每年限20名,林清峰、吳景彪都在讀。與廈門集美大學的合作模式是一級運動員上學條件與師大相同,健將以上免試,名額不限。
隨著形勢發展,更多的業余體校急需教練。多位縣市領導對國家隊男舉總教練兼省舉重中心主任、省舉協主席陳文斌說:“只要是你推薦的人,我們都收。”
把隊員當家人
在廈門,在三明,在福建許多地方,都能見到這樣的場面:簡陋的舉重房,擁擠的舉重臺,一幫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比劃杠鈴,鏗鏘的鈴片砸地聲錯落有致。滿身稚氣的小孩寸頭小辮下的小臉掛滿道道汗跡泥印。他們躲閃著外人的視線,舉起杠鈴來卻虎虎有生氣。
其實,這種“火”是相對的,福建也有一些地方招生遭遇瓶頸。有的體育夏令營來了一大幫條件上乘的孩子,但最后能留下來的寥寥無幾。社會上不少人對項目有誤解,認為杠鈴會把人壓矮,另外,怕影響孩子讀書,影響出路。為此,福建舉重團隊沒少費腦子。
他們先請體育老師找機會在課堂上科學釋疑:舉重按體重分級,個高體瘦與個不高但肌肉發達者的利弊得失涇渭分明,個小做功還小。這是項目特點,是選材結果,而不能本末倒置。
孩子們一旦明白了這些,參訓就自覺多了。省體育局要求必須做通家長思想工作,一定要真正樂意自愿參加才行。

廈門市業余體校教練薛元挺為了“孩子王”林清峰,多次上門苦口婆心動員家長:“你家兒子這方面天賦高,潛力大,會有出息,將來即使練不出來,身強力壯也可以有多條生路嘛!”他還給做裝卸工的清峰父親打下保票:“保證你兒子將來比你高!”這才讓林老爹松手。至今,林清峰感覺有生以來印象最深的一頓美食還是薛指導給他買的一份麥當勞。已晉升為高級教練的薛元挺感嘆道:“好多二三年級的小朋友是哭著來的,但到六年級畢業時,趕都趕不走。道理其實很簡單,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我們把隊員當成自己孩子,感情深了,孩子與家長對其他就覺得是次要的了。”
三明市體校80后教練呂仙桃,10年前請出鄧薇,也有“三顧茅廬”般的經歷。鄧薇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怎么都舍不得讓不滿10歲的寶貝疙瘩成天與鐵杠子打交道。從三明市體校到鄧薇家的飽飯坑村,足有20多公里山路。當呂仙桃和同在體校舉重班的丈夫盧山第三次登門時,終于感動了鄧薇父母。呂仙桃鄭重兌現自己的承諾,讓校領導免去孩子住校的大部分費用,時時處處精心呵護。數年后,這位1993年出生的小姑娘成長為奪得多枚舉重世錦賽金牌和福建歷史上第一個全運會女子舉重冠軍的大將。
張湘祥從小愛打乒乓球,通過家長找關系到龍巖體校去過癮。練了一年多后,學校認定他練舉重更合適,于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而再再而三地通過家長說服他轉項,“這是為了國家利益,也為了你個人前途”。湘祥揮淚告別球臺,最終在舉壇上成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拿下62公斤級金牌時,他當場俯下身子,深情地親吻杠鈴。
“戰斗正未有窮期”

采訪一圈,行程千余公里,聽到看到或隱隱約約感覺到的是在形勢與熱點的轉移交集中,無論主觀如何努力,開展舉重運動還是沒法與其他項目相比。許多人認為,這個項目缺少娛樂性與觀賞性,說白了,不好玩,也不好看,就業還不太好用。即使做保安,除武術、散打外,在重競技項目范圍內,摔跤、柔道、拳擊、跆拳道都會有比練舉重更寬廣的就業門路。
這的確是個難點。采訪時,徐正國肯定舉重是全省7個重點項目之一,但不贊同“重中之重”的提法,“這會影響到好多項目的積極性,現在我們的不少重點項目既是國家奧運戰略需要,又是全民健身的大熱門。”
舉重,當前或近階段還需要,將來怎樣才能持續發展呢?
陳文斌一回到福州馬江基地,就與同事研究如何延續基層舉重的“根深葉茂”,結論是:要先讓人們對舉重有興趣,有感情,再慢慢從了解、理解轉為鼎力支持。
福建舉協成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放過一切機會來宣傳舉重。雅典、北京、倫敦奧運大幕剛合上,他們就邀請中國舉重奧運冠軍來閩巡回匯報表演,走進大學,走進企業,走向基層,向社會推廣舉重。
省體育局給舉重項目以特殊政策:省運會上,每一級別分三個年齡組分別計分,獎牌由一變三,用杠桿效應推進項目大發展。他們還制定了更為科學、激勵力度更大的輸送考核機制。
采訪進入尾聲時,幾條佳音接踵而至:龍巖市已經獲批土地163畝,籌集建設資金6000萬元。新的體育訓練中心一旦落成,就將目前散布在全市的6個舉重訓練點集中起來,使學習、訓練、生活“三集中”的隊員從目前的六七十人擴充到200人以上。
南平市已將藍圖延伸到國家5A級景區武夷山,擬在山腳下那塊海拔210米、年均氣溫18度、森林復蓋率、負氧離子含量極為優越的土地上,建設一座全國高水平舉重后備人才基地,承接福建馬江基地的部分功能,也為國家隊夏訓提供平臺,利用這一契機整合全市舉重人才資源,實現南平在新形勢下的新跨越。
力量的背后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