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已經對“試管嬰兒”習以為常,然而一旦出現并非由人體孕育而生的孩子,將引起軒然大波。
日本科學家吉森桑原教授發明的人造子宮(在這個子宮里培育出一只山羊)開創了科技進步的新時代,這一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突破以驚人的速度持續發展著,整個世界正不可避免地向人工造人的邊緣越靠越近。未來,人的再生產將變成一門技術和買賣,生命傳送帶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
這張照片曾聞名世界,照片中的羊雖然沒有名字,而且從形式上來說它還沒有出生,但它的出現實屬大事。照片上,東京順天堂大學的吉森桑原教授向一只半透明的白色袋子俯下身:袋子里安閑地躺著一只羊,從頭到腳布滿纖細的管子和電線。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子宮。
30年前,當科學家發明體外受精法,并首次進行試管嬰兒試驗時,全世界突然驚恐地發現,在延續后代的過程中,將不再需要男人。然而,科技發展的腳步并未停滯不前,女權主義者還沒來得及品嘗勝利,科學家又告訴我們,未來某一天,生兒育女這件事也不再需要女人。
為天數和克數而戰
早在半個世紀前,科學家就在考慮發明人造子宮,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早產兒保溫箱就是人造子宮的最初模型。這是一種裝備了水墊的塑料箱,模擬胎兒在母體羊水中的生存條件,箱內保持恒溫和空氣濕度,設有人工肺部換氣系統,以及通過血液和針管為胎兒供應人工營養物質的設備。
肺是所有器官中發育最晚的,懷孕22-24周時,胎兒器官中才會產生表面活性劑,這是一種防止肺泡萎陷的特殊物質(當氧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從血液里排到空氣中時,通過這些氣泡來完成氣體代謝)。如果沒有表面活性劑,肺部換氣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有致命危險。因此,為了挽救新生兒的生命,不但需要專業的氣體環境,還要綜合供應許多胎兒從母體獲取的物質。醫務人員已經學會在試驗條件下將人體內部的發育過程模式化,并將新生兒“存活門檻”從24周推進到20周,也就是說醫生有能力護理體重500克、因各種原因脫離母體的嬰兒。“生存門檻”每向前推進一點點,相當于征服一座新的高峰,這就是為生命而戰付出的代價。不久前,俄羅斯科學家弗·伊·古拉科夫婦和他們的團隊刷新了一項世界紀錄:成功挽救了一名僅450克重的早產女嬰!將“存活門檻”提高50克,意味著要進行30多次緊張的科學實驗。
上世紀70年代末,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在倫敦出生,成為第一個以體外受精方式降生的嬰兒。當時,也有科學家試圖在母體外模擬胎兒在子宮內從細胞形成之初到最后完成發育的全部階段,但卻被認為是癡人說夢,因為世界上還沒有一種物質能取代胎盤。最終,致力于研究胎盤這種神奇組織特性的醫務人員發現了干細胞,并創立了一門新興科學——干細胞醫學,為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
子宮之爭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院婦產科教研室主任吉森桑原教授自1995年起就著手創建人造子宮。他從山羊體內取出子宮,將其放入無菌塑料容器內,裝滿人工羊水,保持母體常溫,再將動物胚胎放入子宮,往容器中輸入營養“湯劑”。由于所有胚胎都在不同階段死亡,因此實驗沒能達到理論上的完美程度,即生出健康的動物。但經過多年的大量實驗,日本人完善了在人造子宮內維持生命的方法,他們還發明了替代自然生物組織的聚合體。不過,由于擔心被競爭對手利用,日本人暫時不打算將這些人造物質公之于眾。
現如今,許多國家都在生物實驗領域內競爭人工造人技術的創立權,美國、韓國、歐洲都有各自的人造子宮項目。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和人工受精中心的科學家們從取自婦女身上的干細胞中成功培育出類似子宮的東西。研究小組負責人劉洪清博士向記者證實,胚胎在實驗子宮的子宮壁上長得很好。但出于倫理道德問題的考慮,實驗很快就中斷了。
然而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世界各國在完善人造子宮研究道路上的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會有質的飛躍。
即使真正的復制人(在生物學意義上沒有母親的人)離我們還比較遙遠,但人工造人技術的發展對很多現實問題仍有很大幫助,比如利用新技術讓子宮患病的婦女擁有自己的孩子。此外,很多雙胞胎中,有一個會奪走另一個的生命力,導致后來的妊娠過程中兩個胎兒都出現問題。人造子宮技術將把雙胞胎從強大的“手足之情”中拯救出來。新生物技術應用的另一個領域是胚胎外科手術,這是一種為了治療先天心臟疾病在母親子宮內直接對胚胎進行的手術,這類手術不僅對新生兒十分危險,對母親來說也很不安全。如果能在人造子宮內為嬰兒做手術的話,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猛犸象及其子孫
新生物技術革命的發展前景不會只局限在醫學界。幾年前,雅庫特東北聯邦大學猛犸象博物館經理謝苗·格里高里耶夫就表示要復制這些史前動物。要做到這一點,只需從猛犸象身上找到活的DNA(猛犸象基因密碼已經從其皮毛殘留物中破解),然后再找到類似尺寸的大象來孕育小猛犸(畢竟古代猛犸象比今天的大象個頭大)。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得到純血統猛犸象,而是半個血統的“象猛犸”。借助人造子宮,不僅可以孕育出猛犸象,還可以生出更早期的動物,乳齒象、虎頭海牛(一種大型海底哺乳動物,13世紀被狩獵者捕殺滅絕),和曾在澳大利亞生存過的袋狼都可能回歸。
最使基因工程師感興趣的是設計、制造新動物種類(在生物界,這種動物稱為嵌合體)。第一批嵌合體樣品已制造成功,如山羊和綿羊的嵌合體。現在,科學家正進行將部分人染色體埋在豬染色體中的實驗。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除了受到道德標準的制約,生物學家很難得到嵌合體胚胎。但未來學家表示,將來不存在任何生物制造方面的限制,想造什么就能造什么,從河馬一樣大的倉鼠到大象與刺猬的嵌合體。
這種生物改造終將發生在人類身上。各國政府將很難抵制在實驗條件下培育出理想戰士的誘惑,他們力大無比,完全不會違抗軍令。要是培育出老爺和仆人呢?您怎么看?未來100年,國家制度將落伍,社會將變成“新型封建社會”,精英階層將為自己生產奴仆、農民和士兵。
很難想象那時人類的性生活會有什么變化,最先產生恐慌的當屬女權主義者了。桑原教授發布人造子宮內的山羊照片時,很多人大驚失色:有了這個發明后,男人會拒絕跟正常女性交往,整個世界的連接紐帶都將面臨崩裂的危險。
生物技術的發展過程
1677年荷蘭自然學者安東尼·范·列文虎克第一個在顯微鏡下發現并記錄了游動精子。
1780年,為了改良品種,意大利神父兼學者拉扎羅·斯帕蘭扎尼研究了狗的人工授精術。
1827年德國醫生卡爾·恩斯特·馮·貝爾首次記錄了人的卵細胞,并在哺乳動物身上(家兔和豚鼠)嘗試卵細胞體外受精方法生育后代,獲得成功。
1897年俄羅斯院士維克多利·格魯茲捷夫在一只母兔身上研究了體外受精的可能性(卵細胞取自另一只母兔)。
1961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了新生早產兒生存能力的評估方法,認為只有在懷孕28周以后出生的嬰兒才可能活下來(正常孕期38-42周)。
1977年出現的早產兒復蘇術,將早產兒最低存活門檻推進到22周。
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出生,此前體外受精法失敗了600多次。俄羅斯第一位試管嬰兒生于1986年。
1996年由英格蘭羅斯林研究院伊恩·威爾默特和基思·坎貝爾培育的克隆羊多利出生。今天科學家幾乎克隆出了所有的動物,據韓國一位匿名信息發布者確認,也有克隆人。
[譯自俄羅斯《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