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50歲,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每天洗衣,熨燙,做飯”、“我的工作是照顧老人,幫他們洗衣,洗澡,吃藥,購物,對此我很有經驗”、“44歲的意大利男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卻干起了家政工作”……這些網站植入廣告反映出了當前意大利社會的一種現象,經濟危機使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網站的招聘廣告中,很多傳統上由女性從事的工作也開始向男性拋出橄欖枝。這一變化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最早開始于大批的外國移民——菲律賓人、印度人、秘魯人——走進意大利人的家中,從事起曾經多由女性來完成的工作:打掃衛生,照顧老人和小孩。他們為意大利男性做出了表率。無論是生活所迫,還是個人選擇,男人從事“非男人”職業的時代已經開始了。
兒童保姆先驅
“我喜歡送孩子上學或陪他們鍛煉,跟他們一起寫作業、看電影我也很高興。”41歲的亞歷桑德羅·斯卡利是都靈人,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工作就是兒童保姆,但是這樣的稱呼他并不喜歡,“我更喜歡兒童導師這樣的表述。”亞歷桑德羅說。他畢業于現代文學專業,對于從事保姆的工作,他沒有任何偏見,也反對任何的偏見。這個職業是他認真考慮后的選擇。他說:“小時候我經常照顧弟弟們,我還在教堂里做過兒童引導員。我的親戚和朋友經常會把他們的孩子交給我照看,因此我決定嘗試當一個保姆。現在,我的妻子在外面工作,看孩子便是我的份內事。我知道帶孩子歷來是女性的責任,我想打破這個慣例,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認為幼兒教師都是女性這件事很荒謬,男性在幼兒教育中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很多離異或者是丈夫不常在家的女人就會找我幫忙,因為她們認為男性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不過我始終無法替代父親的角色,可能只是充當一個大哥哥的身份吧。”
“很多家庭都存在男性角色缺失的情況,這很危險。”馬爾科·薩菲尼亞尼說道,他今年31歲,教育學專業畢業,是米蘭一家幼兒園的教師。“我負責照看比較小的孩子,從36個月到10歲之間不等。我工作表現出色,大家都認同我的價值。但是我仍然能感到身邊很多人對我這個工作充滿好奇,我的朋友們問我是不是要給孩子換尿布和喂奶。當然,這是我每天都需要進行的工作。在人們的印象中,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撫育,男性一般不會給母親提供必要的幫助,可我現在就是在做這些。”意大利真人秀《保姆大救援》的第八季中就出現了男保姆的形象,他叫“曼妮”,兼具教練、導師、嬰兒育兒專家等不同身份,是眾多保姆中唯一的男性。只不過,在很多男人看來,不照顧寶寶或操持家務才是更輕松的選項。
妥協者
“我在做傭人!做一些家中的雜活!但這不是我選擇的,我希望做其他的工作,我去找過,但是沒找到。現在我做的工作是我母親曾經做的,我比她更尷尬,因為我是個男人。”這是一位29歲的家政服務員的抱怨,他畢業于職高。另一位45歲的中年人說:“3年前我失業了,經濟危機讓我不得不結束我的職業生涯。我曾是一名工人,我非常喜歡那份工作。當保姆確實是到了山窮水盡時的選擇,因為我需要賺錢。”萊特西亞·卡雷拉是巴里大學的社會學家,她解釋道:“大部分男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覺得尷尬,轉而開始封閉自己。”最近的調查顯示:意大利男性每天做飯的比例由十年前的28.4%上升到了43.2%,洗碗上升到了26.1%,打掃房間30%, 熨燙衣服1.1%。男人從事傳統女性職業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多。社會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人們對于職業認識的改變,以及家庭分工的轉變。在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中,有一些“冷漠者”,他們認為這份職業只是暫時的,仍在期待一份新的工作;有一些“適應者”, 他們是出于生存需求,才做這份工作;還有一些“創新者”,他們自愿選擇這份職業,并且準備好與社會刻板印象做斗爭。但是大多數男人選擇隱藏他們自己的職業,這些人就是“妥協者”。
這份調查結果來自于普利亞大區,時間是2012-2013年間。意大利南部地區男性從事女性工作的現象比較多,因此人們的反映也最強烈。這一方面由文化環境造成,男人在家照顧孩子在傳統的南部地區被認為非常不合常理;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失業的情況也最嚴重。這些男人沒時間悲傷或掩飾,最終都成為了全職婦男。“這是一份累人的工作。”卡雷拉說。受訪者們也證實了這一點。“剛失業時,如果我的孩子早上不出門,我就不會起床,我會說我生病了。后來,我想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就做我老婆以前做的那些家務吧。”一位45歲的全職婦男如是說。意大利的家政工作者目前已經達到65萬人,據統計局估算,到2030年還會增加550萬人。勞動部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考慮到家庭收支,很多人將會放棄職業回歸家庭操持家務。最近兩年,參加家政培訓的意大利人翻了一番,至少有10%的男人可能放棄工作歸家照顧孩子或老人。
注冊家庭婦男
“我今年60歲,是一名家庭婦男。幾年前我和老伴達成一致,做出了留在家中的選擇。”菲奧倫佐·布雷西亞尼說,他是“家庭主夫”協會的創辦者。“除我老婆外,所有人看到我都會問:你怎么吃軟飯呢?我的生意失敗了,最尷尬的就是當我重辦身份證時,我在‘職業’一欄,填的是‘家庭主夫’。我記得當時工作人員的表情,她抬起頭問我‘您是失業了嗎?’我回答說‘不是,這就是我的職業’。我和她以及他們辦公室的負責人爭論了幾個小時,‘家庭主夫’寫在證件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最終我還是勝利了。”
布雷西亞尼說他這樣做打破了一直以來的禁忌。“家庭主夫”協會現在有6000個會員,“很多離婚人士,特別是南方人,他們不斷注冊加入進來,在這里尋找支持以面對孤獨和困境。我們想打破男人不適合做家務工作的刻板印象,這只是習慣和教育問題。對我來說,男人做這些事很正常,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好榜樣。他因病在家,我媽媽要挽起袖子出去工作,照顧4個孩子的責任就由我的父親擔負起來。他從來沒有退縮過。對于他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在家看孩子就意味著失敗。但他認為,這一點也不羞恥。”布雷西亞尼的“熨燙學”和“洗衣認識論”課程雖然聽上去讓人發笑,但他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參加辯論,由他自己制作的一檔電視節目也正在籌備中。所有這一切都在改變著意大利社會對于家庭婦男群體的偏見。
小學老師有話說
“當小學老師是我絕不會放棄的一個選擇。”迭戈·莫塔洛說。他是米蘭一所小學的教師,之前還做過6年幼教。“我今年38歲,19歲時就開始從事跟孩子在一起的工作。我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孩子,我根本就覺得我沒有成為父親的需要。我每年都忙于我自己的‘項目’——我這樣稱呼我所帶的班級。我知道自己是男人中的少數派,因此會引起一些人的疑問。我的選擇雖然看起來十分‘前衛’,但并不是史無前例的。相反,從歷史上看,過去的老師都是男性。”1970年代以后,教師職業才開始女性化,現在又再次發生逆轉。“男性教師對孩子也有益處:比起女老師的溫柔體貼,男老師更具陽剛之氣,對于男孩子來說是一種力量和榜樣的象征。比如我,我個子很高,有胡子,身體強壯,不過我也很和藹,自認為也有些魅力。我還專門研究和學習了與孩子們的相處之道,無論是和他們一起玩,還是一起解決問題,我都能夠與他們保持和諧,并發揮出為人師表的作用。”
和孩子家長相處得如何呢?他們會不會有所不滿?“我在米蘭的一家國際學校教書,班里有22個學生,來自6個不同國家,這使我能夠以不同的文化視角來看待我自己的職業。在那里,我受到了極大的尊重,我相信,肯定有家長無法接受男教師,我曾經也遇到過,但他們在了解我后,都覺得沒問題了。他們認識到,在孩子學習成長的環境中,男性長者的作用很關鍵。比起女教師,男生一開始就對我很信任。得到學生的信任是一件讓人很開心的事,有的學生還會向我吐露自己的心事。我則會以朋友兼師長的身份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并提供適當的建議和幫助。”其他女教師對于這個男同事又作何感想呢?“她們大部分都很樂于助人,有一些也會與我保持距離。不過,無論如何,男人的決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擊退的。”
[譯自意大利《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