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塔不復存在
對韓國人來說,韓國大學再也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知識的搖籃”。20世紀中后期,韓國大學秉承著探求真理、嚴謹治學的辦學理念為本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但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韓國大學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不再是專注學術的地方,相反卻成了以盈利為目的的“知識型企業”。如今,韓國社會對大學的評價基于大學對國家所做出的貢獻,這也引發了韓國高校間的非良性競爭。
對學生和家長來說,他們無從知曉韓國大學的準確排名。但對韓國高校里的教授等教職員工來說,大學排名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他們對此非常敏感。因為他們清楚,排名對一所韓國大學的影響之巨大,它將決定一所韓國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讀于韓國慶熙大學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珍賢植對韓國大學排名做了深入的研究。珍賢植深入到韓國私立大學A,與該校的企劃部合作,對47名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了深度采訪。在歷時兩年的采訪中珍賢植發現,采訪對象對大學排名這一現象都很感興趣,也愿意公開自己對大學排名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該校的大多數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與大學排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一篇名為《韓國大學排名文化》的文章中,珍賢植寫道:“如果不深入到大學內部,我永遠也體會不到大學排名對韓國高校的影響力竟會是如此之大,韓國大學已經完全變成以排名為導向的商業性質的教育機構。”該文章對韓國大學排名管理實態和激勵韓國大學發展的因素進行了大曝光,這也讓韓國人第一次認識到了韓國高校排名的種種丑態。
提高排名的利器——評價組
韓國的所有大學中均設有企劃部門,該部門中的評價組負責對校內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校內各部門,以便提高學校的排名。評價組掌管著大學里的核心業務,在韓國高校中的地位不容小覷,因此也被稱為是“大學中的三星電子”。珍賢植在做調研時就得到了A大學評價組的大力支持。
所謂評價組就是主導和大學評價相關事務的地方。以私立大學A為例,在2005年初次設立時,該小組只有一名工作人員,到了2013年,則發展成6名工作人員,目前,評價組是企劃部里人數最多的一組。與其他部門和工作組相比,他們的工作強度更高。
評價組負責應對18個大學評價任務,還要處理與大學排名有關的所有事務,比如構建教育局與校內領導的溝通橋梁。但評價組并不是韓國大學中唯一一個專注于大學排名的部門。韓國大學中共有12個校內會議體系,這些體系均致力于提高本校的排名。除此之外,高校里的總長(校長)、副總長(副校長)和學科長(系主任)也都在時刻關注著學校的排名情況。
私立大學A的評價組主要圍繞教育、研究、財政和國際化這4個方面對該校展開評價。而這4個方面又細分為21個細項,評價組則依據這些細項對學校內的不同部門進行綜合管理和評價。比如,教務處負責確定每個教授所帶學生人數和外教人數這兩個細項,國際交流處負責外籍學生與本國學生比例和交換生的比率這兩個細項,評價組則會監督這些數據是否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以此對教務處和國際交流處的工作作出評價。
每周,評價組都會主持召開總結會。在會議上,評價組會根據評價結果總結學校各部門現狀,并制定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以便取得更好的排名。
2007年,私立大學A建立了全面的大學評價標準管理系統,自此,其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取得了驚人的成績。2000年年初,在韓國《中央日報》大學評價排名中,私立大學A排在10名以外,但到了2007年年底,其排名上升了近10位,躋身韓國前五。同年,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私立大學A僅排在500名之后,但到了2013年便躋身于全球前200。珍賢植對此評價說:“學校把提高排名作為最終目標,并為此制定了全面而具體的實施方案,不可否認,評價組是學校提升排名的關鍵。”
正如企業的銷售部門會定期做業績回顧,韓國高校也會定期對學校的綜合表現作出分析,以便能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名次。對此珍賢植表示,以排名為導向的韓國大學采取的是”選擇和集中戰略”,即忽略掉與排名無關的所有教學活動,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提升排名這一個關鍵任務上。
當然,追逐排名不僅僅是私立大學A的核心目標,在韓國絕大多數的大學中,“應對各方評價”成了關乎大學存亡的核心事業。韓國許多國立大學和優秀的私立大學都以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學”為最終目標,為躋身于世界排名前列大學而不斷努力。一些名氣相對較小的私立大學雖然在科研領域和學術能力上不占優勢,但教學設施完善、畢業生就業率高成為它們爭搶排名的制勝法寶。
在韓國,大學排名并不是一直都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的。這個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有很多大學公開表示反對排名,認為給大學排名是個很荒唐的想法,這會令純凈質樸的高校變為商業氣息濃厚的企業。一直到2000年初,反對排名的呼聲依然層出不窮。但是韓國媒體、大學排名研究小組以及教育部卻依然我行我素地大肆渲染大學排名的重要性。為了提高生源質量,擴大影響力,許多原本反對排名的韓國大學只好無奈加入到了這場可怕的“排名爭奪戰”。珍賢植表示,排名越高的大學往往擁有很強的競爭力,能招收到最好的生源。由于韓國官方大學排名是不允許對外公布的,珍賢植只能從私立大學A內部打聽到韓國私立大學的排名,目前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央大學和慶熙大學。
2006年,韓國教育部設立了全國大學評價協會。該協會的主要工作是與各學校的評價組取得聯系,并獲取各高校的所有數據,從而制定出韓國境內所有大學的排名。全國大學評價協會會長申在英稱,從2008年12月開始,韓國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必須公開教務信息,各學校的評價組將統計好的各項數據上報至全國大學評價協會,這就令統計出的大學排名更具權威性。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全國大學評價協會將會制定出更加多樣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
韓國大學結構改革委員會委員長洪盛勇表示,成果主義、企業式經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韓國大學,一場高校間的“排名爭奪戰”已經在韓國打響。珍賢植也在文章中描寫道:“在私立大學A的各項會議上,我經常看到很多學校領導就大學排名問題展開激烈爭論。雖然教授和學生對大學排名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從來沒有人否認大學排名的影響力。”如今對韓國大學來說,排名意味著一切。
淪為排名的奴隸
現在,韓國的各個大學不再致力于對真理和知識的探究,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大學的排名上。過去的十年時間里,韓國大學比韓國的任何一個社會集團發生的變化都大。在市場經濟下,韓國政府和社會媒體根據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程度來評價大學,給大學排名,致使大學不再專注于教學和對知識的探究,這無疑是在把校園變成追名逐利的工具。
除了全國大學評價協會,韓國還涌現出了眾多大學排名評價機構,比如醫學認證評價委員會、工科認證評價委員會、外國人留學生管理評價委員會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評價機構就某一方面對高校進行評價,并排出名次。如此一來,所有的大學都開始專注于提高各種數據,比如英語講座的比率、獎學金金額、教授發表國際論文數等。為了迎合社會的各種評價,本來干干凈凈、一心辦學的韓國大學如今卻徹徹底底地變質了。今天的韓國大學已經淪為排名的奴隸,這究竟是誰的錯?是政府,是社會,還是學校?
[譯自韓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