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生在天津,長在天津,一輩子沒離開過天津,這是地緣意義的故鄉。他的祖籍在浙江寧波慈溪,21年前,第一次踏上那塊土地,始見血緣上的故鄉。
馮氏家譜記,齊宣公少子名通、字季達,受封于馮城,子孫從此姓馮。漢代建安六年,馮六世孫忠貞公(名冕,字端甫)官至朝散大夫,因厭惡董卓作亂,請求外職,被派駐浙東句章任縣令。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句章建城,改稱慈溪。馮氏在慈溪有千年歷史,至今傳世35代,支脈繁盛,當年有“馮半城”之說。
從唐代到清乾隆年間,馮氏家族總共出過56位進士,祠堂里曾經掛著進士牌,寫著這些讀書人的名字。
馮驥才從小常聽大人說起老家的“五馬橋”,以及“俞家谷、馮家屋、錢家吃”,生出許多想象。1992年3月,他在浙江寧波舉辦敬鄉畫展,第一次見到族人,聽到一句不懂的寧波話;第一次走進家廟,第一次踏進祖父住過的院子,第一次看見父親出生的房間。
馮驥才的眼睛停留在院子里的大水缸、堂屋屋脊上的磚飾“天官賜?!?,以及族人引以為榮的“大樹將軍”的石像上。東漢年間,馮氏家族里有一位叫馮異的大將,為劉秀平定關中立建功,但為人謙遜,每遇眾人爭功,他悄悄退出,獨坐樹下,人稱“大樹將軍”。馮驥才喜歡這大樹二字,用來為自己的畫館命名。
族姐馮一敏將珍藏多年的祖先畫像交到馮驥才手上,囑好好保存。馮驥才與兒子在院子里取了兩杯土帶回天津,一杯葬入父親墳中,一杯至今供在書架上。
那次回鄉,他看到了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祠堂賀秘監祠,鄰月湖,三進五開間,粉墻青瓦,是明代洪武年間重修過的。聽說寧波市政府有意修繕,馮驥才賣了5張大畫,其一為心愛之作《老夫老妻》——畫面上兩只小鳥相互偎依,不管枝葉凋零、大雪紛飛。買畫的是臺灣商人應先生,說是喜歡其中寓意。
至于第二故鄉天津,今天還能留存一些風物與馮驥才有關。
圖集《天津老房子·舊城遺韻》趕在老城拆除前記下了近六百年老城的風貌和普通人的生活,圖集《天津老房子·小洋樓風情》為保下舊租界一些重要建筑起了重要作用——馮驥才送給領導們人手一冊,題:這是您心愛的天津。
能在袖子里捏出個海張五的泥人張、風箏魏、刻磚劉,被馮驥才寫進了《俗世奇人》;天津街面上隨處可聞的方言“賽”(好像)、“嘛”(什么)被他有節制地寫進了《神鞭》、《三寸金蓮》和《陰陽八卦》。
童年過年最愛逛的娘娘宮,西南集市的楊柳青年畫……天津衛的一草一木他都愛惜,也通過各種方式留了點下來,傳給后世。
年關將近,給母親置辦年貨的事兒又擺上桌面,按例老八樣: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福字、春聯、吊錢、剪紙、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品、干果鮮貨、生熟葷腥。
年三十晚上,打開電視,看看春晚,辭舊迎新。今年節目里,有關民俗的部分多半出自馮驥才的點子。他是2014春晚顧問。